追求建構主義的思維方式,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表達
通過觀察自然界中的有機形態(如甲殼類、骨骼、石頭、樹根等。),可以了解空間與形式的關系,自然力對形式的影響等等,從而使我們的作品盡可能符合自然力的規律。他說:“自然界存在不對稱規律,被海浪沖刷光滑的鵝卵石,表現出石頭流失和磨損的不對稱規律。”“樹木的關節強而自然地把樹幹從壹個方向扭向另壹個方向。它們是理想的木雕。”與此同時,他不斷地向原始藝術學習,他說:“所有原始藝術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們生機勃勃的生命力。這是人們對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現。”所以在創作中,他首先追求的是物體的質感,保留材料原有的美感。他寧願要求壹個看起來像“活的”石頭或樹幹的雕塑,也不願要求他們看起來完全像壹個活生生的人。
空間相幹性
從虛、薄殼、嵌套、插入等手法,將人物的因素大膽而自由地異化為有節奏、有韻律的空間形式。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是1951寫的《內外倚圖》。它的主題仍然是“躺著的人”,這是在1926年科特安塔爾文化中雨神雕像的影響下創作的。而頸、胸、腹的容積則由壹個圓孔處理,流暢自然,魅力無窮。1952寫的《國王與王後》,是扁平化造型的代表。簡潔的平面造型營造出起伏的立體空間。從那以後,他壹直癡迷於正直的主題,創作出不朽的偉大而莊嚴的雕塑,也受到了廣泛的贊譽。
風格介於傳統與抽象之間,優雅簡約,充滿無限活力。
基本以人體為基礎,對人體進行抽象、變形、拉長、打孔、扁平化。摩爾沒有參加任何流派,但他的創作風格受到了許多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的影響,形成了他獨特的個性化風格。他非常喜歡博物館裏收藏的原始藝術和墨西哥雕塑。它們的造型生動自然,簡單率真,給人壹種孩子氣的感覺。他認為這些是原始藝術最突出的特征,它們充滿活力,它們是人們對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現。摩爾認為它們是最重要的。他對這些雕塑的理解促使他盡力去表現原始的藝術,對人類生活的熱情追求以及其表達方式的坦率和樸素。1924年,摩爾模仿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度雕塑風格,創作了第壹件雕塑作品《母親與兒子》。這件雕塑作品豐富而完整,有很強的體量感和簡約感。五官和手都很具象,幾乎沒有抽象的元素,和雕塑原作很像。雖然這件作品的風格還不成熟,個性化元素太少,幾乎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雕塑語言和風格,但他已經邁出了壹大步。後來的作品都是在這個大的雕塑語言中進行改變和調整,也就是說他的創作生涯從此開始。
“洞”技術
摩爾總是出人意料地挖掘出實體中的空間來揭示內在的形式,使實體與虛空相互依存,形成對比。洞可以強調空間的連續性。這種表現方式打破了傳統雕塑的固有觀念,讓空間穿透雕塑,讓空間成為實體的壹部分,將雕塑與空間融為壹體,徹底解放了作品應有的形式,擴展了雕塑的內在張力,強調了雕塑不同部分之間的聯系,也揭示了雕塑與空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了雕塑空間的自然延伸。可以看到雕塑內部的藍天白雲、花草樹木,給人壹種特別的感覺,豐富了雕塑。這樣,環境與雕塑相結合,相得益彰,從而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使他的雕塑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雖然在雕塑上打洞並不是摩爾的首創,在西方現代雕塑史上,在他之前和之後也有壹些雕塑家使用過打洞技術,但摩爾是應用這種技術最成功、最完美的雕塑家。這種技巧在他後來的作品中起了核心作用。“洞”是使他的雕塑生出奇異魅力的重要因素,這已成為摩爾的商標,也是摩爾雕塑風格最閃亮的壹幕。
亨利·摩爾簡介:
亨利·斯賓塞·摩爾·奧姆奇(亨利·斯賓塞·摩爾,1898年7月30日-65438+8月31,0986)是英國雕塑家。摩爾以他的大型青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展示的《臥榻圖》(1951年)展現了壹個高度凝練抽象的女性形象,是摩爾雕塑風格的典型代表。晚年,亨利·摩爾獲得了牛津、哈佛、劍橋等大學的榮譽學位和英國最高榮譽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