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會區政府提出對新會大紅柑及其制品(新會陳皮)實施原產地地域保護。據介紹,根據這壹設想,將進壹步制定和施行相關生產和產品標準,並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新會柑”和“新會陳皮”原產地證明商標,統壹管理,統壹商標,統壹包裝,還要授權和扶持新會柑(陳皮)協會為原產地標誌合法管理單位,實行行業化管理、規範化生產、品牌化經營,以弘揚新會陳皮的品牌文化。
據介紹,世間有川陳皮與廣陳皮最為人喜愛,並以廣陳皮為上品。廣陳皮中,又以產自新會的陳皮為上品,尤其以新會大紅柑皮為珍品,更以經年陳藏為極品,因此,民間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之說。
新會陳皮之所以成為食物中的精品,在於其內在的藥用和保健價值。陳皮藥用功能,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論述,隨著新會陳皮名聲遠揚,有的醫學書在論述中,甚至專門指出藥用“新會陳皮”。自清朝起,民間就有很多專營新會陳皮的客商,這樣,也促進了新會陳皮走向更廣泛的地帶,加上質量好、味道正、藥用價值高,新會陳皮名氣越來越大,並最終在清同治、光緒年間,與新會大紅柑壹起成為了宮廷貢品。
除藥用外,新會陳皮還是制作美味佳肴的極好原料與調味品。如今,在新會區也流行許多調味食用方法,如陳皮蒸魚、陳皮鴨、陳皮骨、陳皮甜品、陳皮糕點、陳皮酒、陳皮涼果等。
新會陳皮之所以味道好、藥用價值高,是由新會大紅柑獨特的生長水土與氣候環境決定的。據介紹,新會陳皮尤以原新會境內的潭江流域沖積平原,特別是銀洲湖沿岸所產為最佳。此地域,西江與潭江交匯,每年汛期,西江就會將遠至雲貴高原的土壤隨洪水帶到銀洲湖,與潭江水匯合,形成獨特的灌溉用水,而每年的12月至來年3、4月汛期前,西江、潭江徑流減少,海潮倒灌,形成每年壹次的鹹潮,因而水土成分中滲透了海水元素。在兩江***同作用下,新會的土壤兼具洪積土與沖積土兩種土壤類型,有利於大紅柑形成與眾不同的品質。另外,此地帶熱量充裕、光照充足,並且雨量充沛,十分利於新會大紅柑的生長。
同時,新會陳皮還有長久形成的獨特栽培與加工技術。每年大紅柑豐收時,在新會的柑園與街道,到處都是曬柑皮的,壹時賣不出的果肉,則會被扔掉,因而,新會歷史上就流傳著“新會陳皮比肉貴”的說法。此外,新會人存皮也有自己習慣:麻繩串竈尾熏,麻袋裝閣樓放,陳皮還要年年曬。
新會陳皮以及大紅柑壹直以來是本地的主要農業生產項目,最旺時,約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新會大紅柑種植面積達7萬多畝,年產量達8萬多噸,大量的陳皮從新會銷往外地。上世紀70—80年代,新會也有大量鮮柑與陳皮出口,年創匯300多萬美元,新會也成為優質陳皮的生產地和集散地
近幾年來,在農業部門提純復壯等技術支持下,目前,全區大紅柑生產規模約有1萬多畝,年產量2萬噸,本地年加工陳皮量達到1000噸以上,創產值4000萬元以上。同時,在新會,經營新會陳皮及其制品的企業與個體工商戶不下百家,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經新會民間出外的陳皮及其他制品有4000噸,貿易額超過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