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的同誌是了解老舍的。他們從演出《龍須溝》起,便在自己的戲劇活動中與老舍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茶館》的演出中,總的說來,他們是忠於老舍的作品的,以他們精湛的藝術,傳達出原著的精神,豐富了原著的生活內容,給了觀眾美妙的藝術享受。不過,對《茶館》三幕戲三個結尾,他們都采取了與原劇本不同的處理。這樣的處理也收到了壹定的藝術效果,得到觀眾的認可。但是,這是不是唯壹可能的選擇?能否有別的,甚至是與老舍原著更為吻合的處理?本文想就此提出壹些看法。 壹 《茶館》第壹幕的結尾,最初在《收獲》發表時,落在康順子暈倒,龐太監說"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接著發出壹陣怪笑這樣壹個令人發指、使人戰栗的情景上。後來,導演焦菊隱同誌有意安排了這樣壹個結尾:康順子被劉麻子用涼水噴醒過來,龐太監怪聲怪氣地說:"喲!她又活了!"接著發出怪笑。這時,從開幕起就壹直在下棋的茶客乙忽然站起來朝對面的茶客甲大聲說:"將!妳完了!"龐太監等壹楞,然後閉幕。
對於這樣壹個結尾,許多同誌是很欣賞的。北京人藝的同誌認為:"'將!妳完了!'既是人物的臺詞,又寓意著對龐太監所代表的封建王朝即將崩潰的警告。"③"棋迷的壹聲高喊,既合乎人物此時此地的思想動作,又預示出清王朝即將崩潰的命運,這不僅是壹幕戲的閉幕,而且是寓意著壹個歷史時代的結束。"④有的同誌還認為"將!妳完了!"是"帶三關意義的臺詞","第壹是指它直接表示棋勢的定局;第二是指它暗示受害者的命運;第三是指它象征腐朽的清王朝。"⑤
不過,這個結尾處理給我的印象卻不壹樣。當我看演出(錄像)時,總覺得這是"多此壹舉",讀了上述分析再去看時,更覺得它是多余的了。因為不管是雙關也好,三關也好,有意安排的結尾都是在對劇本的思想作並非必要的提示。因為舊時代必然滅亡的主題,早就貫穿在這壹幕的始終,通過那壹系列離奇而又富於時代特征的事件顯示出來了,也就是說,通過"劇情本身的進程""自己從場面和情節中流露出來"⑥了。不是連常四等這樣的旗人,也從具體實例中看出"大清國要完"嗎?又何須在結尾再來提示呢?作這樣的提示,不啻是不放心觀眾,不放心劇本本身形象的力量,而要在最後把思想傾向直接間接的"特別地說出"⑦。這對於已經理解了舞臺形象的意義的觀眾,就成為壹種累贅了。而且,那樣壹來,也把觀眾對於康順子命運的關註沖談了--而這正是連接壹、二幕的重要紐帶之壹。至於那既暗示被清王朝迫害的人的命運又象征清王朝這樣截然相反的雙關意義,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
老舍後來在《茶館》出單行本時,部分吸取了它,改為:
"龐太監: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靜場、
"茶客甲(正與乙下象棋):將!妳完啦!"
這裏,與其說是為了突出"妳完了"的雙關意義,不如說是為了以那樣壹個殘忍陰冷的場景進壹步加深了從幕布拉開後逐漸明確起來的思想:這樣的時代非完不可。在龐太監說完那句沒有人氣的話後,老舍有意安排了壹個靜場,以強調表現出其他當事人在聽到這種出乎意料的毫無人氣的話後的發怵狀態,並讓觀眾也壹起思考。正當人們緩過氣來,讓憎惡和憤怒的感情控制住自己的時候,聽到卻是與自己關心的場面、人物與事件毫無關系的棋語:"將!妳完了!"這不能不進壹步引起人們的深思。這兩個棋迷使我們想起老舍在《正紅旗下》中所描寫的只知講究吃喝玩樂的中、上層旗人們。"他們的壹生象作著個細巧的、明白而又有點胡塗的夢"。這樣的人們維持的政權能不完嗎?壹邊是令人發指的人身買賣,壹邊卻視若罔聞,只顧自己消遣、玩樂,這樣的現象能繼續下去嗎?
導演焦菊隱同誌在排演時提示說:
"這壹對棋迷,從壹開幕就在專心下棋,周圍的動靜絲毫絲毫影響不了他們。當二德子尋釁打架時,他們仍然旁若無人,沈浸在酣戰之中。周圍的'動'襯托了他們的靜,使觀眾註意到這兩個棋迷,為第壹幕結尾作鋪敘。可以這麽設想,最後講話的那個棋迷,從開始下棋壹直是敗局,心裏著急,總想戰勝對方,僅過反復苦戰,這才轉敗為勝,他十分興奮,不覺站了起來,得意地喊:'將!妳完了!'甚至可以暢快地笑出聲來。"⑧
這裏我覺得也看不出有強調這壹安排的"象征"或"雙關"的意義在內。是
不是刪削些"象征"或"雙關"之類的意圖,而將壹邊是陰狠殘酷,卑鄙無恥;
壹邊卻視若罔聞,只顧玩樂對比得更鮮明些,更符合作者意圖,更能引起讀者的
嚴肅思考呢?否則,回到在《收獲》最初發表時的結尾,也比強調"雙關",更
能啟發(不是代替甚至阻塞)讀者思考:
"龐太監: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怪笑)哈哈哈……!"
這些無人性的冷血動物的血腥語言,簡直使觀眾憤怒地透不過氣來。他們對
於那個時代,簡直壹刻也不能容忍了。第壹幕就到此為止了。那麽康順子是死是
活呢?前面已有了暗示,且把她的命運作為壹種懸念,留在觀眾(讀者)的想象
中吧。這樣也便於和第二幕(相隔十幾年)相照應,在結構上也是順利成章的。 二 北京人藝的演出對《茶館》二、三幕的處理,似乎又是壹種情況--雖然也
許有人會根據有些同誌對第壹幕結尾的解釋,把劉麻子之死看作北洋軍閥時代滅
亡的象征,說三個老頭自奠自祭是為舊時代送葬,王利發的自殺象征著國民黨統
治的完蛋,但我想這究竟是站不住腳的--它壹反第壹幕起就形成的沒有中心人
物,沒有中心情節的特點,而是盡可能的把王利發突出了,似乎是把他作為中心
人物,把茶館幾十年的變遷為中心事件來處理了。
《茶館》第二幕的結尾,原劇本是劉麻子被捧"大令"的官兵當作"逃兵"
綁走後,兩個特務還要到後面去抓兩個學生:他們剛剛參與草菅壹條人命--劉
麻子固然不值得同情,而他們指鹿為馬的行為也不值得贊揚--又要去以學生的
命來賺錢了。它是在觀眾對舊時代恐怖和憎恨的情緒中結束的。演出本補足了原劇本結尾處的壹處疏漏(安排林、陳下場),但把結尾落在了王利發身上,把他對兩個特務的敲詐說出的可憐巴巴的話推遲到最後,("我忘了我姓什麽,也忘不了您二位這回事。")讓他覺著他對茶館的改良(與這壹幕開頭呼應)真是越改越涼,在特務洋洋自得的行為中呆立著,閉幕。
第三幕的結尾,原劇本是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的沈處長在小劉麻子引導下上場,把霸占茶館的行動具體化,小丁寶為王利發說情,讓他在茶館被占後有個立身之地,不致被掃地出門。沈處長下令"傳",小劉麻子進去後又跑出後報告說,他吊死了。這時,沈處長說:"好(蒿)!好(蒿)!"--強占茶館,留下這個"老頭兒商標"固無不可,而死了卻更省心。觀眾在這兩個"好"字中,看到了國民黨官僚的冷酷,殘暴和無恥,也由此認識那個時代的黑暗,腐敗和荒唐,幕就在這時落下了。演出本把這些都刪去了,而把結尾落在三個老人回顧往事,自奠自祭之後,王利發的自殺上。王利發撒完紙錢,拿起腰帶,慢慢向後院走去。這成了第三幕,也是全局的結尾。
演出本對二、三幕結尾的處理,都令人感到是突出王利發以及他的茶館的命運的意圖,這樣就把原來在全劇中並不占中心位置的線突出了:茶館從興旺發達(第壹幕)到越改越涼(第二幕),終被霸占(第三幕);王利發,從能說會道善於經營(第壹幕)到窮於應付(第二幕)、被迫上吊(第三幕)。使觀眾(讀者)過多地把註意集中在這條線上,就往往對將整個劇的主題("埋葬三個舊時代")的思考,相對地削弱了。觀眾通過目前的戲的結尾處理,可能更多的是被這樣的思想抓住了,這就是:"這個王利發心地善良,聰明能幹,可是在那三個舊時代中,卻壹天不如壹天,他的茶館也越改越涼,最後不能不落入國民黨官僚、特務之手,他本人也被迫自殺了,這好慘哪!可見在那個時代好人是沒有出路的。"而這還只是它的主題的壹部分。
我覺得還是原劇本的結尾,能使觀眾(讀者)想得更寬廣、深刻壹些。它三幕戲的每壹個結尾,都突出表現了舊時代的可怕和荒唐。它使觀眾(讀者)帶著對三個舊時代的憤怒、憎恨和輕蔑的心情看完全劇,從而想到:"這個社會是多麽黑暗、冷酷和腐敗啊!好人無法生存,而那些披著人皮的東西卻'如魚得水',活得'有滋有味',這樣的時代的確早該完蛋了。"想到這裏,每個人都將自然而然地把對舊時代的詛咒和新中國的必然誕生聯系起來,從而對新社會生出由衷的熱愛。這正是《茶館》要達到目的。它的三幕戲的結尾,無論是龐太監的跋扈(第壹幕),"大令"的出現和特務的橫行(第二幕),以及沈處長的無賴無恥(第三幕),都是圍繞這個目的,側重在"透露"舊時代必然滅亡,新中國必然誕生這樣的政治消息的。
尤其是最後壹幕,那個沈處長,他是全局出現的唯壹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代表。他的裝腔作勢、毫無人性,都從八個"好(蒿)"與壹個"傳"中暴露無遺了。這個形象使人認清了國民黨官僚的真面目,畫龍點睛般地揭示了那個時代的醜惡,加深了人們對它的必然滅亡的確信。目前的演出本刪去了個形象,不僅刪掉了劇本的壹個重要內容,使人少聽了那幾個"好(蒿)"與"傳",而且至少是把作者所透露的"消息"沖淡壹些了。
老舍是虛懷若谷,善於聽取意見的,但他在《茶館》的結尾上,雖也同意導演的"就結束在王、秦、常三人撒紙錢那裏"⑨的意見,可是在定稿本中卻堅持不改,這是不無道理的。 三 對《茶館》三幕戲三個結尾的處理,關系到對全劇藝術風格特別是戲劇結構特點的理解。《茶館》這個戲,以壹個茶館,三幕戲寫了三個時代,七、八十個人物,近五十年的歷史,完成了埋葬舊時代的主題,從側面"透露"了歷史發展的消息,簡直是我國戲劇史上空前的傑作。老舍在他的寫作上有許多新的嘗試和創造,"沒有叫老套子捆住"⑩。他對於傳統的戲劇觀念、結構方式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和革新。它的結尾也不同於壹般,應該從全劇的特點來理解它。
按照傳統的編劇理論,壹個戲必須有完整的情節發展過程。在西方,從亞裏斯多德時代起就強調"情節的整壹性","有頭,有身,有尾",有"節"有"解",並且"只限於壹個完整的行動"○11;十六世紀古典戲劇理論家又提出了時間、地點、情節"三整壹律"的法則。這些歷來都被看作經典性言論。在我國,清代戲劇家李漁提出了"壹人壹事"以及"立主腦"、"減頭緒"、"密針線"⑿等壹系列原則,也曾被奉為圭臬。而《茶館》卻把這些傳統的戲劇觀念統統打破了。它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沒有貫穿全劇的戲劇沖突,不限於"壹個"完整的行動,也沒有中心人物,而是壹出以眾多的人和事來反映時代風貌的戲劇。它在情節結構上的壹大特點,是作者安排了壹系列平凡而又新奇的小事件,使其壹樁未了,壹樁又起,構成了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始終維持著觀眾的興趣,以此組成了那三個時代的畫面,完成埋葬舊時代的主題。這些事件是彼此相關的,因為它們都發生在茶館,發生在出沒茶館的人物身上,都和那個時代的特點緊密相連;這些事件又是彼此不相關的,因為這壹事件與那壹事件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它們自成起迄,並不是某壹個完整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構成統壹情節的不同發展階段--這才使得導演在處理上加強或刪削、調整某些情節,改變原劇本的結尾成為可能。但這也就說明了,它和壹般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的劇本不同,不壹定非得結束在沖突的解決、人物命運的確定或終結之處不可。它的事件是層出不窮的。它總是在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特點,最能使觀眾對那個時代的否定、憎恨和蔑視的情緒達到頂點的事件上結束。這時,幕雖然閉上了,觀眾卻並不覺得事情已到此為止了,而是感到剛才見到的那樣的事件還在那裏不斷發生,直至那個時代的滅亡。換句話說,《茶館》所展示的是活潑潑的流動著的生活,它使人感到幕雖閉上了,而生活的進程卻在繼續。
《茶館》在情節結構上的上述特點,不能不影響它的演出風格。其中重要壹點,是它自然而然地給觀眾壹種距離感。使得觀眾不能完全"入戲",而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壹邊欣賞,壹邊思考。(這壹點,我覺得與德國現代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所強調的"間離效果"是壹致的,老舍的創造性意圖是與其不謀而合的。)這是因為;由於沒有貫穿全劇的完整的情節和戲劇沖突,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觀眾的情緒就有漲有弛,註意力不必全神貫註地集中在統壹的事件上,不至於像觀看壹出情節整壹的戲劇那樣沈浸在對於整個劇情的發展的緊張的期待之中,因此他能夠在那些自成起訖的小情節事件的起落之中,對此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評價。眾多的人物和事件不斷出現在舞臺上,也使他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註在壹、二個人物身上。他不會被他們牽著走,他知道自己在看戲。這就造成了壹種猶如布萊希特所希望的那種"間離效果"--根據北京人藝同誌的建議加入了大傻楊壹角,增加了敘事因素,也加強了這種效果--使觀眾既為舞臺形象所感染,又能積極地對這壹切進行分析和批判,在欣賞中思考,又在思考中欣賞。如果過分強調了某壹角色和他的命運,讓情節單純化,向這個角色靠攏,那就會損害這種效果,從而背離作者的意圖。
因此,我覺得,在處理《茶館》三幕戲的結尾時,應該盡可能地避免把觀眾的註意力過多地引向對某壹人物的命運的關註上,而應把它引向對舊時代的憤怒和思考上去。這樣,可能更加符合劇本的特點,因而更加能顯示這壹劇作的獨特的風格。具體的做法,我想應該是集中力量處理好老舍所寫的三幕戲結尾的每壹個具體事件,使觀眾對舊社會憎惡、仇恨和蔑視的情緒達到頂點,並對每壹幕都有壹種似完非完的感覺,因而被迫進行深入地思考,從而懷著對新社會的熱愛,懷著新時代主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深深體會到:那樣的時代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四 北京人藝的同誌們,特別是導演焦菊隱同誌、夏淳同誌根據自己對《茶館》的理解,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使這個劇本在舞臺上"活"了起來,並且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他們對於《茶館》的深刻把握和精湛的藝術表演,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他們對我國話劇藝術作出的傑出貢獻,是不應該被忘記的。這已經有了公論。這樣,對於他們對原劇本的處理,似乎就不該妄加評論了。不過我想:在藝術上的探索和創建是沒有止境的。北京人藝所樹立的藝術高峰,也應該有人超越,甚至超過。因此,也就大膽的根據也許是對劇本的偏愛,對這三幕戲的結尾的處理提出壹些參考的意見。同時,也非常希望有不同方式處理的演出出現,以便加以對照,使《茶館》這顆藝術明珠不斷放出新的光彩,並且推動我國話劇藝術的前進。
要在北京人藝的《茶館》演出的光輝成就面前,對《茶館》三幕戲的結尾重新作壹些思考、處理,也許是困難的。但是,《茶館》的魅力來自生活。它所提供的是逼真的生活場面,活生生的人物,使用的是從生活底層深處湧出的語言。焦菊隱同誌當初在導演思想上抓住的,正是再現《茶館》所描繪的那段時期的生活。當他和夏淳同誌壹道研討遇到的困難時,他不是從理論上,而是以回憶親身經歷過的有關生活為鑰匙,來解決這些疑難的⒀。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被現成的東西束縛住的,他必然會根據他所要表達的生活內容的需要,創造出與此相應的新的藝術形式來。老舍寫作《茶館》本身,就是壹個光輝的榜樣。 1983.7.於上海師院 註釋:
1、1934.11.1致竇隱夫,《魯迅書信集》,655頁
2、《西歐報刊評〈茶館〉》,《文藝研究》1981年第壹期
3、4、8、13、《〈茶館〉的舞臺藝術》,215頁,225頁,214頁,222頁
5、9、《老舍的話劇藝術》,442頁,394頁
6、7、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壹)38頁,6頁
10、《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老舍劇作選》367頁
11、亞裏斯多德:《詩學》七、十八章,《詩學·詩藝》,25頁,60頁,28頁
12、季漁:《閑情偶寄》,《中國歷代文論選》(下)11頁
推薦妳去/Research/List.asp?ClassID=31自己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