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景點簡介: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東麓。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令保存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歷時壹千多年的多種類型洞窟735個,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構窟檐5座。
1900年,於藏經洞(今編號第17窟),發現西晉至宋代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及繪畫作品5萬余件。莫高窟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壹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壹體。
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層,在現在編號為“17”的洞窟曾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5.6萬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學,另外還設有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壹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為泥質彩塑,有單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民,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誇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神態各殊。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最古的地圖《五臺山圖》大40多平方米。從壹花壹葉、神、佛,到表現當時當地歷史人物活動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構圖精細,栩栩如生。窟內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畫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裏的畫廊,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