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產品是渠道流通的基礎,優質、標準化的產品對整個農產品的流通意義重大。農產品的生產離不開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這就決定了農產品不可能像工業生產那樣集中在壹個很小的空間範圍內,所以農業生產往往是非常分散的,分散種植使其規模相對較小,難以集中,信息相當分散。同時,作為壹種非加工品,農產品的外部尺寸和內部品質很難統壹,更難以人工控制,標準化種植難度很大。
2.頻道太長了。典型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是從生產者(農民)開始,然後將農產品銷售給產地的批發商。很多批發商本身就承擔著物流商的職能,然後把農產品批發給銷售地的批發商,再批發給各個農貿市場的零售商,最後再轉運給最終消費者。壹般要經過4 ~ 5個通道長度。漫長的渠道帶來了很多問題。壹是農產品整個流通時間過長,造成了很多生鮮、水果類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變質、損耗;其次,差價和變化更大。因為流通渠道太長,從初級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的差價往往很大,甚至達到數倍。而且因為通道太長,不能很好的把握各級市場的價格變化,導致價格變化很大。最後,農產品信息流不暢,由於渠道太長,相關利益群體太多,很多農產品的供求信息不暢,導致整個渠道效率低下。
3.初級農產品缺乏品牌建設。從整體上看,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幾乎沒有品牌意識,無論是管理還是廣告。有資料顯示,湖南省湘西州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以糧食、茶葉、獼猴桃、水果、煙葉、中藥材為主,其中只有4家是著名商標,3家是湖南省名牌產品。獲得各類認證的企業有14家,6家與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研發機構。同時,其他名牌農產品有68個,僅占全州商標總數的13左右。這些大多是區域名牌,或者更進壹步說,是地方名優產品,還沒有達到品牌的基本要求,更談不上知名品牌。
從國內市場來看,長期以來,“重數量輕質量”的經營意識根深蒂固,尤其是壹些小型零售店的農產品基本都是傳統手工作坊制作,根本沒有質量和技術要求,只關註蔬菜、水果等產品的新鮮度,很少對品牌有什麽特別的關註。很多人認為,只有進入工廠,經過生產工藝加工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田間地頭的產品就沒那麽苛刻了。誰要是想買豆子,就會成為嘲諷或者討論的話題。這些都無形中影響了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比如山東省的蔬菜產量很大,質量很好,已經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品暢銷大江南北。但是在大都市的超市裏很難看到有條形碼的山東牌蔬菜,只能在農貿市場賣。山東蔬菜的出口量也很大,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和韓國。但是在國外市場上很難看到標有中國山東的蔬菜。我們只能給外商提供初級產品,然後用他們的商標去賣,陷入了“給人做衣服”的窘境。
4.農產品同質化,品牌難以區分。方便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與競爭對手的產品相區別,是品牌管理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生產經營者對產品進行品牌化的出發點。目前市場上有很多類似的農產品,尤其是城市超市。雖然它們是由不同的生產商生產的,但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往往很難區分兩種類似產品的區別。
目前,壹些地方開始重視農產品登記,但大多缺乏地域特色。往往是因為別人註冊了商標,自己也跟著註冊了商標,沒有充分發揮自己本地產品的特色。這種“跟風”效應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重復競爭。這就導致了“壹個特色產品,多個註冊商標”的分散局面。
隨著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同農產品的質量差異越來越大。即使兩個品牌的農產品都能達到國家相關質量標準,甚至達到綠色食品標準,仍然可能存在很大的質量差異,比如風味、質地、口感等。這些差異消費者肉眼無法識別,消費者也無法在購買前品嘗。所以消費者需要有易於識別的標誌,而這個標誌只能是壹個品牌。中國的許多生產者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實質性措施來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方式仍然沿用以前的零售經營,化肥農藥的使用仍然不規範,市場上的產品也沒有包裝。且不說這類品牌是否符合衛生環保標準,光是外觀就讓人認不出來,只能靠商販的大聲吆喝,更別說出國創匯了。即使在國內,這類產品的市場前景也堪憂?。
5.營銷渠道參與成員太多。農產品的渠道參與者包括大量的各類生產者和消費者,也包括連接兩類成員的各類中間商。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咨詢以私人和個體為主,規模小,實力弱。這些過多而分散的渠道參與者對農產品規模經濟和品類經濟的形成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而且由於參與成員過多,存在利益再分配、農產品信息過濾、地方保護主義等相關問題。
6.渠道組織功能不完善。目前,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為主的營銷渠道體系在農產品流通和銷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不能有效解決產銷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農產品的生產多是分散的小規模生產,菜地小,品種多,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大中城市的農產品消費具有集中的特點。如何將分散小批量的農產品集中起來,在大多數城市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此外,已建立的批發市場在市場設施、交易方式等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離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現代化還有壹定差距。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產品流通的速度和質量。
7.流通半徑太小。農產品在中國的銷售呈現出強烈的地域限制。以產地批發市場為例,大部分農產品在產地附近銷售,出口到銷售地的產品數量和比例有限,往往導致農產品過剩、銷售地短缺的尷尬局面。農產品缺乏區域流通,導致大量農產品聚集在產地附近,無法出口,造成產地農產品供過於求,出現滯銷困境。暢通高效的營銷渠道可以有效保證農產品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保持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平衡。
8.認為綠色產品的名牌認證會增加生產成本是錯誤的。隨著消費者健康消費觀念的增強,綠色品牌農產品以其鮮明的形象和安全的品質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我們把實施品牌戰略與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創建和推廣綠色品牌,讓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成為固定的消費群體,提升高品質綠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很多企業對綠色健康品牌認識不夠,思想上重視不夠,農業名牌創建措施不夠得力,擔心名牌產品認證會增加生產成本。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雖然我國已經實施了綠色產品的名牌認證,但仍處於嘗試和扶持階段,認證的成本相當低。而且這個成本相對於認證後獲得的顯著收益來說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