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英國的乒乓球為什麽會在中國生根發芽,蓬勃發展,成為中國的國球?
起源於英國,來自日本。
如果英國很少下雨,乒乓球可能不會被發明出來。乒乓球的英文名是“乒乓球”,是19年底由壹些英國大學生發明的。因為英國經常下雨,本來可以在室外打的網球不得不放在室內。他們把桌子當平臺,把書當網,把酒瓶的軟木塞當球,在桌子上推來推去,形成壹個乒乓球。這就是乒乓球的雛形。後來,這項運動在英國貴族中流行起來。
是上海四馬路(現福州路)壹家文具店的經理把乒乓球引入中國。他的名字叫王道平。1904年從日本購買了10套乒乓球器材。
回來後,為了推銷生意,他學會了自己打拳,然後帶著夥計們壹起打。他在人行道上安裝了透明玻璃,以便路人可以看到。就這樣,他賺了錢,乒乓球就在中國種下了第壹顆種子。
那時候,乒乓球還是壹項時尚的貴族運動。好在當時上海有很多外地人,所以這個“小資情調”的東西還是站住了腳。
承認中國受到尊重。
應該說,ITTF對中國的態度是乒乓球成為中國國球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1935,中華全國乒乓球協會成立。當時,ITTF總統蒙塔古曾邀請中國加入ITTF,參加第七屆世乒賽,但因資金不足而作罷。
說到ITTF,就不得不提到英國人蒙塔古(1905-1984)。蒙塔古出生於英國的壹個貴族家庭,是“ITTF的創始人”。1926年,22歲的蒙塔古當選ITTF總統,任期長達41年。ITTF技術委員會主任姚說:“他是壹個非常開明的人,獲得過列寧獎,被譽為英國的* * *產黨。他對中國人民特別友好。他認為臺灣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解放後,ITTF是第壹個邀請中國加入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
當時的新中國希望得到國際社會各方面的尊重和認可。由於ITTF如此友好,我們把乒乓球視為體育運動的壹個突破。第壹代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乒乓球隊,大家對中國乒乓球隊寄予厚望。
世界冠軍加速他們的發展。
65438-0959,第25屆世乒賽在德國多特蒙德舉行。中國運動員容國團獲得男單冠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世界冠軍。喜訊傳回中國,整個中國沸騰了!
這個冠軍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太多:榮譽、尊嚴和自信。中國人把太多的希望和情感集中在壹個小小的銀球上。白色乒乓球激勵了當時中國5億多人進步。
容國團奪得金牌後,自然推動了乒乓球運動在中國的普及。而且這種流行完全是來自於群眾內心的渴望。
1961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世界大賽。中國在主場贏得了四枚金牌。這種與乒乓球的零距離接觸,再壹次將乒乓球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了壹個新的高潮和階段。
1971年,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的政治堅冰,成為世界外交史上的壹段佳話。這個球震動了地球,從而確立了它在中國政治領域不可動搖的地位。
不貴,容易推廣。
當然,乒乓球能在中國得到普及和發展,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因為很多項目的開發和推廣必須要有壹定的經濟基礎。所以很容易解釋為什麽中國不會有高爾夫的伍茲,不會有F1的舒馬赫。中國要想獲得乒乓球世界冠軍,可以組建壹支加強型排球隊。
壹塊門板,兩塊磚,壹根竹竿,巷子乒乓球賽的桌子就這樣搭起來了;鈴聲壹響,相鄰的兩張桌子連在壹起,豎起兩個鉛筆盒,課間的“王者小王”乒乓球賽開始了。即使妳用粉筆在地上畫壹張桌子,乒乓球比賽還是可以進行的。
只要妳有壹塊光滑的板和壹個“三等”球,妳也可以壹個人玩得大汗淋漓。對著墻,對著天空。
球不小心踩扁了,燒開水還能打;壹個有本事的家夥,不用開水,用手就能把乒乓球恢復原狀。如果真的壞了,就不要扔了。手工藝課後,破乒乓球變成了可愛的米老鼠。
前女子乒乓球世界冠軍曹艷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父親給她買了壹塊五塊錢的橡膠乒乓球板。曹燕華激動得睡不著覺。“學校上體育課,打乒乓球全免費。我父親給我買了這塊板,因為他發現了我在乒乓球方面的天賦。那時候壹個月才二三十塊錢。如果沒有未來,我該怎麽花這筆錢?”
乒乓球喚起了許多人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其實乒乓球堅實的群眾基礎就是在那個時候不知不覺建立起來的。
分網對抗講究技巧
不同於田徑、遊泳、賽艇和重競技,乒乓球是壹項集合力量、技巧、智力和意誌的運動,非常適合亞洲人的身體條件。
東方人身材雖瘦,但敏捷靈活,在技能運動中有壹定優勢。有人開玩笑說跨網運動更適合東方人,確實有壹定的科學依據。而且對身體要求越少,對亞洲人越有利。
基於以上因素,乒乓球這個土生土長的英國運動在中國發展壯大並最終成為中國的“國球”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