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第二個周末就是青島啤酒節。
青島國際啤酒節始創於1991年,在每年8月的第二個周末開幕,為期16天。節日由國家有關部委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同主辦,是融旅遊、文化、體育、經貿於壹體的國家級節慶活動。青島國際啤酒節由開幕式、啤酒品飲、文藝晚會、藝術巡遊、文體娛樂、飲酒大賽、旅遊休閑、經貿展覽、閉幕式晚會等活動組成,由國家有關部委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同
主辦,是融旅遊、文化、體育、經貿於壹體的國家級大型節慶活動。節日期間,青島的大街小巷裝點壹新,舉城狂歡;占地近 500畝、擁有近30項世界先進的大型娛樂設施的國際啤酒城內更是酒香四溢、激情蕩漾。節日每年都吸引超過20多個世界知名啤酒廠商參節,也引來近300萬海內外遊客舉杯相聚。
青島與啤酒的緣分
110年前,青島還是個小漁村,中國還沒有“啤酒”這個詞。自從壹位英國商人和壹位德國商人合夥在登州路上建了座廠房,這種帶著激情泡沫的液體迅速紅遍整座城市。後來,它有了自己的中國名字——啤酒,再後來它有了自己的家——青島啤酒。如今,它的名字聞名中外,有人甚至賦予它更高的歷史意義:“外國人認識中國通常有兩種途徑,壹個是通過孔子,另壹個就是通過青島啤酒。”
1898年,壹部《膠澳租借條約》的簽訂,讓清政府把青島拱手讓給了德國,從此開始了它漫長的殖民地生涯。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漂洋過海來到這座新城市,美麗的環境讓他們很快適應了這裏的生活。但只有壹點,生活中似乎少了些什麽。
缺少的這部分很快被兩位商人發現了,他們壹個來自英國、壹個來自德國。1903年8月15日,他們在米勒上尉街(今登州路)上投資四十萬墨西哥銀元(相當於現在的2800萬元人民幣)建了座工廠,取名“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那是人們第壹次見到這種帶著泡沫、入口清爽的液體,德國人當時稱它為“BIER”,民間也就跟著叫“BIER酒”,後來念訛了,就幹脆成“皮酒”了。
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的建立,滿足了駐青德軍和僑民們的飲酒需求。據記載,當時工廠的年產量達到了2000噸。1906年,德國人在登州路上建了座毛奇兵營,不久後,兵營附近便出現了青島第壹家啤酒屋。當時,產品質量就很出色。據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膠州灣》壹書記載:“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生產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牌獎。”
1906年,德國慕尼黑啤酒博覽會上,日耳曼啤酒公司出品的“青島”牌啤酒獲得金牌獎。要知道,獲得歷史悠久的德國啤酒行業的權威認可,絕非易事。
1914年11月11日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乘機侵占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將青島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於當年12月正式開工生產。
青島啤酒的商標被改為“紮晃、太陽、福壽、麒麟”等等,產品主要供應膠東半島的日本駐軍。後來,隨著日本在中國的控制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青島啤酒產量的不斷提高,青島啤酒被銷往東北、華北各地以及上海、漢口、福州、廈門等城市。日本人擅於精打細算。他們把生產淘汰的酵母廢物利用,制成維他益片,啤酒酵母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所以當時稱為維他益,也就是現在的食母生、酵母片,幫助消化的壹種藥物,對外供應。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當年10月工廠被國民黨政府軍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島市政府當局派員接管,工廠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行政院山東青島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將工廠購買,定名為”青島啤酒廠”。用嶗山泉水制作青島啤酒,將標識改成了青島的標誌性建築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