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請介紹山東定陶和黃縣

請介紹山東定陶和黃縣

定陶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中部,現轄7鎮4鄉,318個行政村,1044個自然村,58萬人,總面積846平方公裏,耕地76萬畝。地處北緯30度57分至35度14分,東經115度20分至115度40分,屬暖帶季風性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8度,無霜期206天,年平均降水量677.8毫米,地下淡水資源總量13581萬立方米。處於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資源物產豐富,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發育,是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瓜菜、林果、畜產品主要產區。先後被列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小麥良種生產基地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稭稈養羊示範縣等。

定陶,古稱陶丘,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相傳堯、舜二帝均以此為都,統禦天下。在春秋至西漢的800多年間, 壹直是中原地區水陸交通中心、戰略要地和全國性的經濟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盛譽。《史記》載,春秋末,越國大夫範蠡助勾踐滅吳後,棄官攜西施,出三江,入五湖,三轉而至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留戀不去,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世稱陶朱公”,死後葬於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歷史上定陶曾十二次為國,八次為郡,秦始置定陶縣,歷經沿革變遷,終以縣治至今。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左丘明、谷梁赤、汜勝之等壹批歷史名人,留下了仿山西周墓群、範蠡墓、範蠡湖、左山寺、漢高祖受命壇、戚姬寺、彭越點將臺等眾多人文景觀。僅在1963年全縣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就達18處之多。

定陶縣自然條件優越。地處淮河流域,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屬黃河沖積型平原。全縣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優良。盛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適合栽植多種林木和果樹;畜牧業有魯西黃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全國聞名的優良品種,載畜量達40萬標準畜。

定陶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鐵路、公路兼備,交通運輸十分方便。定陶北枕新菏、兗石鐵路,東臨濟寧機場,南接隴海鐵路,京九鐵路和聯結冀魯豫三省的公路幹線縱貫全境。菏商、臨民、東豐、定碭等4條省級公路連接縣鄉12條支線, 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是菏澤地區第壹個鄉鄉通柏油路的縣。通訊十分便利,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萬多門, 開通了數字移動通訊和模擬移動通訊,城鄉農話全部實現了光纜傳輸。接待條件優越,已建成摲扼粩、摻鴝紨、撍炒飻等多處高中檔賓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投資新建了8條城區主要街道,城市做到了凈化、綠化、美化。投資1800萬元,建成了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的“府後小區”。城市供水設施配套齊全,建有工業用電專用線路,投資環境優越。改革開放以來, 全縣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1999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5.91億元, 比上年增長10.02%;財政總收入9183萬元,增長9.31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944萬元,增長8.11%;農民人均純收入2009元,增加129元。

90年以來, 先後被評為或定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省利用外資先進縣、全省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全省農機化先進縣、全省棉花生產先進縣、全省氣象工作先進縣、全省初級衛生保健先進縣和全省麥棉高產開發重點縣、平原農區畜牧業樣板縣、創匯農業示範縣、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示範縣。

黃縣(現龍口市)地處膠東半島西北部,總面積893平方公裏,海岸曲線長68.4公裏;轄13個鎮(區街)、632個村(居),人口63萬。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已探明煤炭儲量26億噸,建有全國唯壹的大型海濱煤炭基地,年產量700多萬噸。沿海大陸架儲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屬“富集型”油區,在渤海灣中部發現的PL19-3油田屬於特大型整裝油田,距龍口僅48海裏,已探明地質儲量為10億噸,可開采儲量約為6億噸;距龍口48.6海裏的渤南油氣田位於渤海灣南部,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25億立方米,可開采儲量為108億立方米。南部山區盛產黃金,花崗巖、石灰石、鉛鋅、螢石、石英砂等礦產資源的儲量也相當豐富。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1991年跨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居第60位;1992年躍居第37位,1994年上升到第35位,2003年位居第25位,去年位居第21位。2005年全市初步核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0.4億元,比上年增長25%,壹二三產比重為6.2:64.1:29.7;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17.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億元,分別增長26.4%和49.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5億元,增長48.5%;合同外資6.2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92億美元,出口創匯5億美元,分別增長37.1%、99.7%和21%。獲得“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單位”稱號。

工業經濟實力雄厚。全市現有工業企業近4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05家,形成了能源、鋁制品、汽車零部件、食品、紡織皮革、化工建材等六大產業集群。培育出壹批規模大、競爭力強的骨幹企業。全市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75處,其中最高的南山集團達到126億元;納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8處,其中龍礦集團、南山集團和百年電力等3家企業納稅額過1億元,分別達到3.37億元、3.3億元和1.34億元。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擁有省級以上名牌18個,其中中國名牌產品3個,山東省著名商標17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2005年,全市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00.3億元,利稅98.2億元,分別增長40.7%和40%。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2005年,全市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98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億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全市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9萬戶,私營企業達到2727戶,2005年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稅收占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31.2%。

對外開放紮實推進。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龍口投資,累計舉辦各類合資合作項目788個,合同利用外資27.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1億美元。年出口創匯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達到8家,其中最高的東海貿易公司出口額達到7140億美元。

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按照“東城西城相融、南山北海呼應、新區居中、組團式發展”的思路,全面加快城市建設步伐。2005年投入42億元,實施了大萊龍鐵路、206國道改造、集中供氣供熱、港口擴建、村村通油路等壹批重點工程,城市功能進壹步完善。目前,全市公路通車裏程達1215.6公裏,通車公路密度達136公裏/百平方公裏。國家壹級對外開放口岸—龍口港現有萬噸級以上泊位10個,去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600萬噸。圍繞推進城市綠化,實施了壹大批精品工程,2005年新增城鎮綠化面積127.3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9.3%。加快鎮駐地改造,重點抓好北馬、諸由觀、石良等3個中心鎮建設。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53.8%。

社會事業發展迅速。1996年,在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評比中列第12位;1997年,被原國家科委確定為全國兩個“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之壹;1998年,被確定為山東省唯壹的“全國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示範區”;去年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市”稱號。全市已累計實施省級以上“火炬”計劃117項,申報專利2718件,創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1家,開發國家級新產品130個。全市中小學和職業學校達到165所,在校學生8.6萬人,2005年向全國高等院校輸送學員3713人。擁有國家批準設立的民辦大學—煙臺南山學院,初步形成了幼教、普教、高教、成教全面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同時,文化、環保、衛生、民政、民兵預備役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後獲得全國教育、文化、科技進步先進市等榮譽稱號。

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加強。結合開展保持***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積極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並落實了領導幹部任期制、任前公示制、試用期制和聘任制。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為總抓手,紮實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在鎮級探索推行了以“三定壹公開”為主要內容的“壹線工作法”,切實把鎮級工作重心下移到農村壹線。按照“五個好”要求,全面加強了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班子建設。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有效維護了黨紀政紀的嚴肅性。認真紮實地進行了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工作,制定了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等壹系列相關制度。在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目前全市***有煙臺市級以上文明單位67個,其中省級文明單位12個,國家級文明單位2個。去年獲得全省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社會和諧穩定。在城市,深入開展“五城聯創”活動,即創建全省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省全國平安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努力建設平安龍口、和諧龍口和生態龍口。在農村,圍繞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堅持黨委、政府主導推動,不斷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穩步實施了“五通雙建六保”工程,農村面貌和農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廣泛開展了“知民情、解民憂,讓群眾滿意”活動,為群眾辦了壹批實事、好事,使群眾充分享受到了發展帶來的實惠。高度重視並切實抓好信訪工作,廣泛開展了信訪工作“雙教育、雙規範”活動,推動信訪工作步入了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大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普法和依法治理步伐,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定。2005年,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8%。先後獲得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工作和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市等榮譽稱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積極維護和實現好群眾利益,在多渠道抓好群眾增收的同時,不斷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救助和幫扶力度,紮實搞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6180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55元,增長18%。全市電話普及率達37部/百人。去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余額達到132.8億元,比年初增加11.7億元,人均2.1萬元。

  • 上一篇: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怡景小區河西街道辦事處昆侖路社區委員會舉報地址
  • 下一篇:請問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的專利費年費哪裏交?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