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商標註冊 - 人類對火的探究歷程有什麽發現?

人類對火的探究歷程有什麽發現?

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認識自然,並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第壹次實踐。火的應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發明以後,原始人掌握了壹種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的體制和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

原始人類

控制火提供熱、光是人類早期偉大的成就之壹。早期的人類從自然界產生的火源中保留火種。後來學會使用鉆木取火或者敲擊燧石的方式來主動獲得火。學會用火使人類能夠移民到氣候較冷的地區定居。火被用於烹飪較難消化的食物、照明、取暖、驅趕野獸、熱處理材料等等。考古學研究顯示人類在壹百萬年前就能有控制地用火。近東人類於79萬年前就能自己生火。但使用火的技能約到四十萬年前才普及。

近代人類

燃燒木材是最早生火的方式。樹木自古提供人類需要的很多能源,故稱柴或柴火。不同的樹木造就不同的柴火。《調鼎集·火》列舉各種木柴烹煮:“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壹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目解毒。蘆火、竹火:宜煎壹切滋補藥。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竈,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入蟲,有傷物命。”

到了現代,人類利用火力發電,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為燃料產生電力。

原始火種

人類最初與動物壹樣,對火是害怕的。後來,逐漸發現了火的好處--被燒烤過的獸肉味道更鮮美,於是便主動地利用火。

生活影響

人工取火

火的使用,首先使人類形成和推廣熟食生活。特別是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隨時都可以吃到熟食,減少疾病,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體制的進化。而熟食的推廣,還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使人類最終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火還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從而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範圍,使人不再受氣候和地域的限制,並能夠在寒冷的地區生活。

火與社會生產

火是原始人狩獵的重要手段之壹。用火驅趕、圍殲野獸,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獵生產能力。焚草

來勢洶洶 勢不可擋(23張)為肥,促進野草生長,自然為後起的遊牧部落所繼承。最初的農業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就是依靠火來進行的。至於原始的手工業,更是離不開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經過火烤矯正器身。以後的制陶、冶煉等,沒有火是無法完成的。

從古至今的火

火是飲食烹飪的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能夠熟練使用火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

火圖騰

的、禽獸壹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中所說:“民食果菇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類能夠熟練使用火進行後,人類的飲食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按中國傳說來講,鉆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夠使用火的中國古代先民。考古學家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的時間,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中說“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路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其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鉆燧。”第二句中的“辰心”就是古人所說的“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氏作鉆燧取火後,其鉆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註》:“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蔔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人們發現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壹出門,壹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的“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稭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用硫磺浸泡過,遇火就燃。

人們可以使用火後,就有了竈。創造竈的人,壹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竈。”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竈神。”壹說是黃帝:《續事始》:“竈,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竈,死為竈神。”而火神,按中國壹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竈。”《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竈,祭先師。”原始的竈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竈,為雙連地竈,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壹坑為進柴處,壹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竈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壹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竈的制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壹竈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當火變得可以控制後,古人馬上註意到了火候對於烹飪的重要。

古文中首次談及火候對於烹飪的重要的是《呂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這樣告訴商湯:“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誌弗能喻。若射禦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這段話翻成現代文的大意是:味道的根本,水占第壹位。依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來施行烹調。鼎中九次沸騰就會有九種變化,這要靠火來探制調節。有時用武火,有時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關鍵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規律,才能轉臭為香。調味必用甜酸苦辛鹹這五味,但放調料的先後和用料多少,它

火神

們的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變化,也是精妙而細微,無法形容,就是心裏有數也難以說得清楚。就像騎在馬上射箭壹樣,要把烹技練到得心應手。如陰陽之自然化合,如四時之自然變換,烹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過,酸而不濃烈,成而不澀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膩口。

袁枚後來在《隨園食單》中,專門有壹節關於火候的論述。他認為,烹飪食物,關鍵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來的東西就會疲軟;煨煮則必須用溫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會幹癟,要收湯的食品,應該先用旺火,再用溫火。如果心急而壹直用旺火,食物就會外焦而裏不熟。他認為,腰子、雞蛋這類,越煮越嫩;鮮魚、蚶蛤這類,則稍多煮就會不嫩。豬肉熟了就要起鍋,這樣,顏色紅潤,起鍋稍遲就會變黑。做魚要是起鍋晚了,則活肉都會變死。烹飪時,開鍋蓋的次數多了,做出的菜就會多沫而少香。如果火滅以後再燒,則菜就會走油而失味。袁枚說,傳聞道人必須經過九次循環轉變才能煉成真丹,儒家則以既不做過頭,又要功夫到家為準。廚師要正確掌握了火候,謹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調。掌握了烹調的廚師,做出來的魚,應該臨吃時還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這種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壹直在使用火這方面不斷創新,深入。

古人認為,火有新火、舊火之分,溫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gāi)火 (麻荄火:用麻根燃燒的火),氣味各自不同,清代的《調鼎集·火》中,就列舉種種火配以種種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壹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日解毒。蘆火、竹火:宜煎壹切滋補藥。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竈,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人蟲,有傷物命。”

而元代的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卻告知:“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貼鉆槐取火為良。”他認為,“其戛金擊石(即用鐵器擊火石生火),鉆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難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難愈),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桔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誌,竹火傷筋損目也。”

取火用的火石

顧炎武也反對用石取火,認為用火石取火會影響壽命。

但他認為,應按四時五行之變取木之火。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壹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誌》:“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人稱為五行之壹,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壹。所謂的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種,地火有五種,人火有三種。“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鉆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壹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壹,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純陽,幹火)。”總***陽火六種,陰火也六種,***十二種。

古代中國取火的工具,壹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壹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年間,發展出以松木制成比較精致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镕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代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壹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而且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

17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波義耳用粘有硫磺的細木棒與塗磷的粗紙摩擦而起火,產生了火柴的雛形。然後在18世紀,威尼斯出現像敲鼓木槌壹樣的巨型火柴。因價高,常出現幾人合買壹根的情況,而且使用時必須有壹瓶硫酸。1830年,出現用白磷制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為“磷寸”。但是白磷有劇毒且不安全。所幸,25年後,瑞典的倫塔斯脫姆發現了紅磷,它更安全且無毒,然後他發明了世界上第壹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由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壹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壹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壹種生產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壹盒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為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為“洋火”。

  • 上一篇:全國復合肥十大名牌排行榜
  • 下一篇:如何辨別卞石的真假?判別方法分析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