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構建快樂歷史課堂的前提 1、活躍課堂氣氛
受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課枯燥乏味、生硬呆板、氣氛沈悶是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的重要原因。因此,目前教學改革必須營造壹個輕松愉悅的氛圍,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使“教”與“學”變得輕松而有效。如:在“祖國境內遠古人類”壹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古人與現代人的區別,老師可按其特征在黑板上畫出他的側面像,剛畫出學生就會笑,為什麽呢?因為它像大猩猩。這樣學生就輕松地掌握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可見,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求新知識的欲望,而且有助於學生潛能的發揮。
2、和諧師生關系
歷史課時少,教師任教班級多,教師與學生平時在交流時間、空間上都有壹定的困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珍惜師生積極情感的建立、交流與發展。例如:有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用了壹個綠色的批評:“我知道妳為什麽想睡覺了,因為
要和古人交談,只能在夢裏了。”老師機智地處理,達到尊重教育學生的目的。可以說,教師的壹絲微笑、輕松的點頭、處理偶發事件的技巧等都能使師生之間的距離縮短,而且還能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良好效果。
3、激發學習興趣
歷史課中的死記硬背讓學生厭煩,如果在敘述壹個概念、事件、人物時,通過舉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學生既容易掌握,又能加深印象。如:有位老師在講韓愈的做官經歷時,由於古代官吏制度枯燥又不易理解,於是他換用了壹種說法:“七品是芝麻官,九品呢,只能是菜籽官了,四品呢,大概是蠶豆了。”學生笑了,教師馬上轉入話題:“從菜籽官到蠶豆官,韓愈的提幹道路是艱難的,曲折的。”學生又笑了?教師以生動的故事,饒有興趣的語言,將學生引入了樂而忘返的勝境。
二、構建快樂歷史課堂的方法 1、諧音法
利用諧音編寫出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詞語,起到簡化、提練、深化內容的作用。這是歷史教師常用的壹種教學方法。如:為了讓學生很容易記住“三國”的名稱,在講課時可以倒讀成“吳所謂”(吳、蜀、魏)。又如,在提到壹些反面人物時,可以用諧音來嘲笑壹下,魏忠賢——“未”忠賢等。這樣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起到“樂中記,記中樂”的效果。運用諧音法
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便於學生記憶。
2、有意曲解法
在講“第壹次世界大戰”時,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意大利的兩面性,在分析意大利參戰的原因時,可因勢利導:“意大利,意‘大利’觀望在哪方對他有利可圖就參加哪壹方作戰。”這樣學生在回味的同時加深了對意大利的印象,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它為什麽是這樣的原因?”這壹教學方法的巧妙運用既講清了內容,又啟發了思維。
3、聯系現實法
“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這是歷史課程教改的必由之路。如:講“秦漢文化”這壹課介紹張仲景和華佗兩位醫生時,可先向學生提問:“如果這兩個醫生開專家門診的話,人們有哪種病法,找哪個醫生呢?”學生對老師用“專家門診”壹詞很感興趣,壹下子縮短了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親切。這既能讓學生了解了兩位名醫的特色,又在講課形式上出新,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於是學生立刻紛紛議論,積極舉手發言,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講“秦漢經濟”時,為讓學生感性地了解秦漢社會經濟,可引導學生將它與現代社會綠相比較,啟發學生:“妳們肯定不願意到那個朝代去生活,那時的生產力水平及其低下,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根本無法比,但是,即使這樣那時有沒有我們羨慕的東西呢?有!如他們的食品都是有兩面性的,由此想
到了人類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方面的效應,引起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激發了學生主動地去探究歷史,培養其歷史思維。
4、借題發揮法
教師在教學時就某壹問題暫停,其本意借此題而發揮出彼意。如在講“蔡倫改進造紙術”時,為了突出蔡倫的作用,可以這樣說:“蔡倫造出高質量紙後向當朝皇帝獻紙,漢和帝很高興,下令全國采用此技術造紙,還封蔡倫為文亭候,他的紙被人們稱為‘蔡倫紙’,如有同學感興趣,可以去註冊這個商標,然後賣給廠家定會有經濟效益的。”這就讓學生體會到蔡倫的偉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構建快樂歷史課堂的方法還有許多,舉不勝舉。但在具體運用時應註意要符合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相壹致;還應把握分寸,把握最佳時機。總之,構建快樂歷史課堂的方法要適人、適時、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