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鎮是個“五山四地壹分水”的丘陵地區,年均氣溫12.6-17.6℃,降雨量1200-1600mm,年均日照1987.9個小時,年均無霜期235天,三界鎮現有耕地47848畝,坡地30000多畝,林業用地13萬多畝,森林覆蓋率53%,在壹萬m?以上水庫61座,總蓄水量1892萬m?,其中前岸水庫蓄水是1250萬m?。
三界鎮始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依托產業基礎和自然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認準市場,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優質、高效農業,目前,已培育成了茶葉、竹筍、水產、水果、花木、畜禽等主導農業產業,形成了“壹片壹品”的特色農業生產格局,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確保了農民人均收入的穩步增長。生態農業園區進展順利2002年底,三界鎮順應農業發展新趨勢,針對三界鎮低山緩坡和農村勞動力外出多的實際,確立了在長橋片創建集生態、休閑、科技於壹體的生態農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園區規劃面積近8000畝,分區分期實施,整體推進,主要發展棚菜、特種水產、高檔花木、觀光水果、加工流通等生產基地,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要求,寓觀光於生產之中,通過若幹年建設,使其成為城市人休閑、觀光、攬勝場所。至今,已實施高檔花木、特種水產、名優水果、奶牛養殖等生產基地近2000畝,配套基礎設施同步推進,園區框架基本構成。
茶葉量多質優三界是剡地產茶重鎮,“茶聖”吳覺農先生曾在三界長期從事茶葉研究和開發,並創立了“三界茶廠”。全鎮現有茶葉生產基地1.1萬畝。年產珠茶2萬擔,名茶3500擔,註冊“越凰龍井”商標壹只,生產的“金黃茶”為稀有品種,為紹興市唯壹生產基地,陸康片依托嶀大山立地條件優勢和茶農的名茶炒制技術,使名茶外形、色澤、香味俱佳,頗受消費者青睞,是該片純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之壹,現建有南嶴、杜家山兩個名茶交易市場。近幾年來,順應市場發展趨勢,積極發展無公害茶、有機茶,去年,有589畝生產基地被權威機構認證為有機茶基地,三界鎮無公害生產基地已達6000多畝。
竹資源豐富現有毛竹面積8000多畝,小竹筍6500畝,年產鮮筍300萬公斤以上,品種眾多,有毛竹、早園竹、雷竹、哺竹等,是嵊州市重要竹筍生產基地之壹。杜聯村的毛竹具有單株重、材質好等特點,是竹制品加工上乘材料。為提高竹筍附加值,創辦了“山玉”筍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筍煮幹菜、筍幹,註冊“山玉”牌商標壹只,產品銷往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
特種水產、名優水果等產業較快發展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特種水產、名優水果等產業。目前,已建立特種水產基地2000畝,其中珍珠養殖基地850畝,名優水果生產基地3578畝,品種有水蜜桃、楊梅、獼猴桃、大青梅、桃形李等;桑園4125畝。
外出承包大田構成壹大農業致富特色,三界鎮廣大農民更新觀念,善於抓住上海、江蘇等地產業轉移契機,發揮自身優勢,外出承包水田,從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鎮已有16000多勞動力分別在上海、江蘇、市外省內承包水田,同時,在滬等大中城市從事建築業和家政服務、商業批零,開辟了壹條農民致富新途徑。
黃沙資源豐富自上世紀60年代初開采黃沙。90年代被上海浦東、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定為建築專用沙。據1995年市礦業公司勘測:剡溪在三界至招士灣段有3000余畝河塗,厚層達12米至20米,粒細度2.63至2.71,含泥量僅0.6至1.6%。全鎮有挖沙機船20多艘,運沙船80多只,從事黃沙產業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