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膏糖有本幫(上海)、蘇幫、杭幫、楊幫之分,而老城隍廟的梨膏糖均為本幫。清鹹豐四年1854年在老城隍廟西首晴雪坊旁邊開設了以“永生堂”為店號的梨膏糖商店。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老城隍廟北面又開設了壹家“德生堂”,專制專售梨膏糖。
上海歷史上最早的賣梨膏糖的是城隍廟裏的“朱品齋”,創建於清成豐五年。據傳朱家擁有祖傳秘方,而且用料地道、精心配制,所以“朱品齋”開設以後,生意壹直十分興隆,其梨膏糖和藥梨膏深受大眾歡迎。起初,“朱品齋”由朱老太坐鎮,她能根據顧客的咳嗽聲來判斷病情,對癥下藥,配售梨膏糖。後來,“朱品齋”的生意由她兒子朱慈興接手,註冊了“朱老太”商標。朱慈興為了迎合當時上海大都市消費者的需要,他開始研究專制高級梨膏糖。此種梨膏糖裏除含有止咳化痰藥料外,另外再加入人參、鹿茸、玉桂、五味子、刺五茄、靈芝等貴重補品,壹經推出就廣受好評。他還接受定制,每劑以25斤為壹料,以定制為主,專為公館幫服務,對癥下藥,電話聯系,送貨上門,也可作為禮品送人。當年京劇名家裘盛戎、李慕良等特愛吃“朱品齋”的梨膏糖,壹買十幾盒,成了“朱品齋”的老主顧,使梨膏糖、藥梨膏成為集禮品休閑治病為壹體的高檔食品。
最具有本幫賣梨膏糖經營特色的是當時在老城隍廟晴雪坊的“永生堂”梨膏糖店,其創辦於清光緒八年。“永生堂”出售各類梨膏糖,並且店主張銀奎父子還開創了現做現賣的賣糖方式,行話稱為“挫木”,又叫“文賣”。他們在糖攤前放只炭爐,爐上放壹只熬制梨膏糖的大紫銅鍋,賣糖者左手拿壹根長竹爿,不斷地在紫銅鍋內攪動,使鍋內的糖不粘底,右手拿壹把尺把長的扁鐵挫,將藥料用鐵挫挫成藥末,壹堆堆地堆在壹小木盤中,待鍋內的糖熬到壹定的程度,便將藥末倒入鍋內,攪拌熬制成藥梨膏糖。
還有壹家有名的梨膏糖店是坐落在老城隍廟北面的“德生堂”,創辦於清光緒三十年。其店主曹德榮原是“永生堂”的學徒,後來自己開店,為不忘“永生堂”恩典,取名“德生堂”,專研中醫,改良梨膏糖的配方。
1949年以後,人民政府在五十年代公私合營高潮時,把“朱品齋”、“永生堂”、“德 堂”組織起來,源源不斷地把生產的各色梨膏糖通過老城隍廟內各家名特商店與市內外銷售商,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由於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引進了先進工藝,不但開發出不少新的品種,而且使梨膏糖產品的質量更加可靠。梨膏糖這壹頗有特色的土特產風味食品,經過壹代代人的不斷努力,成就了今天上海梨膏糖的美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