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開始,生物技術人員為國內生物實驗室和科研機構提供DNA合成產品和服務。2002年,BBI成立,龔升生物股權和業務整合。2014年,在生命科學的最後壹波IPO浪潮中,BBI短暫登陸港交所。6年後,創始團隊以8.45億港元將BBI私有化。
此後,盡管有消息稱BBI將申請在科技創新板上市,但人們最終期待的是壹場可能的盛大產業並購。
“國藥集團和BBI的創始團隊溝通了M&A交易的可能性。與此同時,BBI創始團隊也在接觸其他潛在的收購方。”彭博在新聞中寫道。換句話說,即使國藥開出了接近BBI兩年前退市估值10倍的價格,也還是沒有完全把握。
事實上,就在BBI將被合並的消息傳出後的第二天,另壹家IVD原材料制造商Median宣布將被出價6543.8美元+0.53億美元進行並購。收購方是韓國診斷公司SD,該公司為羅氏診斷公司生產POCT新冠肺炎試劑。這兩次連續的重磅收購,再次將持續火熱的生命科學工具的吸金狂潮推向高點。
國藥控股和BBI均未對此次收購做出回應。但梳理動脈網後發現,兩者在過去的運營中並沒有很深的業務重疊。那麽BBI是壹家什麽樣的公司呢?這個交易背後的邏輯是什麽?國藥集團是否也會發力生命科學工具?我們試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