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顏之推宣揚“三性論”,他把人性分為三類,即智者、愚者和中庸者。他說:“智而不教,愚而不教無用,中庸之人不知不教。”他認為,受過知性教育的人不需要教育,因為知性是壹種天賦的才能,他們不是學會認識自己,也不是學會自學。其次,教傻子也沒用,就算教了也沒用,因為“傻”是改不了的。顏之推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因為沒有教育,他就沒有知識,就會陷入無知的狀態。教育的作用在於教育溫和的人,使他們完善德性,增長知識。
關於教育的目的,顏之推指出:“古代讀書人也是人,他們做事是為了造福世界;今天的學者就是他們自己,他們修身養性以求進步。”道之“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所倡導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修養的內容;“修身養性求進步”的思想,源於孔子“修身養性以安人”的思想。只有善於“為己所為”(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更有效地造福世界(治國平天下)。顏之推從這壹教育目的出發,批判了當時士大夫腐朽沒落的教育,嚴重脫離實際,培養的是平庸無能、知識淺薄、缺乏實際做事能力的人。他認為必須改革傳統的儒家教育,培養的不是難以應付天下事務的空談家,也不是無用的博士,而是對國家有實際作用的各方面的執政人才。包括:朝廷大臣、文史大臣、軍臣、幕臣、使團大臣、造物大臣。從政治家到各種專業人士,都要培養。這些人才應該專攻壹項工作,具有“應付天下任務”的能力,是對國家實用有用的人才。顏之推的觀點突破了傳統儒家培養較為抽象的君子和聖人的教育目標,把培養各類實用人才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
(二)關於教育內容
為了培養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實學”的教育內容。他認為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德藝雙馨”。所謂“德”,就是恢復儒家傳統的道德教育,加強孝、仁的教育。所謂“藝”,是指恢復儒家經典教育和“百家之書”,以及社會實踐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
當然,“藝”的教育主要還是以五經為主。他認為學習五經主要是學習存在於世間的道理。“夫聖賢之書,教人至誠孝順,謹小慎微,揚名立萬。”但讀書不應局限於五經,還應廣泛閱讀,讀“百家之言”。此外,他還重視學習“雜藝”。他認為,在社會動蕩的非常時期,學習“雜藝”可以使人們在戰亂和“無人庇護”的情況下“自資”,保全個人的生存和士紳的政治經濟地位。顏之推提倡的“雜藝”相當廣泛,主要包括文章、書法、彈琴、遊戲、繪畫、算術、占蔔、醫學、射擊、拋壺等。這些技能在生活中有實際意義,也有個人保健和娛樂的價值。但這些“雜藝”可以既光明又專業。
值得註意的是,顏之推強調士大夫子弟要“知莊稼之苦”,學習壹些農業生產的知識,這與孔子輕視農業生產的態度是不同的。
(三)關於學習態度和方法
1.虛心務實:顏之推提倡虛心務實的學習態度,反對驕橫自大的學風。
2.博采眾長:顏之推指出:“不讀天下書,不可驕也。”
他認為,只有盡可能擴大獲取知識的範圍,對所學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才能更接近客觀真理。他主張不僅要廣泛閱讀,而且要接觸世界事務,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所謂“學而優則仕。”
3.勤奮,珍惜時間:顏之推強調學習要刻苦勤奮。他列舉了歷史上許多感人的事例,說明即使是壹個慢性子的人,只要勤奮,也能達到熟練和精通。同時,他認為人應該終生學習,珍惜時間。年輕人要“早學”,青少年不要“錯失良機”。如果他們“錯過了壯年,那晚應該還在學習,不應該放棄”。他說,早年學“如旭日東升之光”,前途壹片光明;而“壹個老秀才”,雖然像“夜行燭光”,但比“閉眼不見”強多了。
4.取長補短:顏之推很欣賞《尚書》中“有問則富”和《薛稷》中“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的說法,主張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他認為只有提出問題,尋求建議,交流思想,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知識,避免錯誤。
(四)關於家庭教育
1.主張盡早教學
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要盡早進行,胎教要在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進行。孩子出生後,要和懂孝、仁、禮的人“導Xi之”。再久壹點,當他“知道人的顏色和情緒”的時候,要給“教”加上意義,引導他做他該做的,不要讓他做他不該做的。有了這種教育,9歲以後,妳就可以“變得不那麽自然,習慣了。”
顏之推認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兩個原因:首先,兒童早期的學習是有效和有益的。他說:“生命是年輕的,精神是有專利的。等妳長大了,就要想著逃跑,壹定要趁早教,不要錯過機會。”他根據兒童時期和成年時期不同的心理特點,表現出受外界幹擾少,註意力集中,記憶力強,能保持較長的記憶力。而成年人,思想復雜,不易集中,記憶力逐漸衰退。第二,人在年輕的時候,心理比較單純,各種觀念和行為習慣還沒有形成,可塑性很大。顏之推認為,在這個時期,孩子好的教育和環境影響,或者不好的教育和環境影響,都會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裏,長大後很難改變。
2.提倡嚴格教育
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要從嚴開始,嚴與善相結合,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壹味的縱容和縱容。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嚴肅有尊嚴,要有壹定的威信。他說:“父母若端莊善良,子女必怯懦孝順。”他認為,善於教育孩子的父母,能將愛與教育結合起來,效果會很好。相反,如果兩者關系處理不當,“愛而不教”會讓孩子任性放縱,必將鑄成大錯。
3.註意環境習慣和染色
顏之推繼承了孔子、孟子等儒家學者關於“擇友要慎重”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視把孩子放在壹個更好的社會環境中。他認為,家庭教育要註意選擇鄰居和朋友,因為孩子的心理正處於發展階段,尚未定型。但是,小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強,總是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壹舉壹動。無形中,周圍人的行為給了孩子“煙漬”和“褪色”。所以,鄰居對孩子的影響,有時候甚至可能大於父母。這就是“交友謹慎”的道理。子曰:“無友不易擇友。聖賢難求,但比我優秀的人很有價值。”妳應該欽佩和崇拜他,和他交朋友,向他學習。
4.重視家庭語言教育
他認為語言學習應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語言是父母的重要責任。壹件事,壹件事,不查,不敢隨便叫。學習語言的時候要註意規範,不是方言,是通用語。
5.註重道德教育
顏之推繼承了孔孟以孝、仁、義為主要內容的傳統,非常重視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他認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應該是“德藝雙馨”,以德育為基礎。他指出,知識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並為之服務。由於道德與藝術的密切關系,通過閱讀記錄前人道德榜樣的書籍來進行道德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顏之推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道等倫理教育為基礎,以樹立仁義信仰為主要任務,以踐行仁義為最終目的。他教導他的孩子,為了實踐仁義道德的原則,他們應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認為決心尤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樹立遠大誌向和理想,才能經得起任何磨難,持之以恒,成就大事。他說:“有誌氣的人可以磨礪自己的技能成為素食者。”他以踐行堯舜政治思想、繼承世代家業、註重氣節修養、不以依附權貴為人生目標的誌向教育子女。
顏之推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和當時的現實,也特別重視做人的教育。他對做人的強調,壹開始是“厚”(“薄”的反義詞)。他認為“自古文人困於輕薄”,歷史上很多文人都敗於輕薄。他認為,要吸取這壹慘痛的教訓,就必須培養忠君、孝順、謙讓、禮讓這些“重”的道德品質。其次,他主張“知足者少”。“不知其貧”的親情如果任其發展,即使是秦始皇、漢武帝這樣“富甲天下,貴為帝王”的偉人,也會自取其敗,何況普通百姓。第三,“無話可說”和“無所事事”。顏之推欣賞“無話多言多敗;事不多,麻煩多”的題字,即“天道”,原來如此。所以“論政治得失”“獻書獻詞”都是多語性質的。同樣的,妳也不應該做更多的工作。如果這不是妳的工作,妳就不必去想或去做。至於主持正義,有不正義。”遊騎兵不是紳士該做的。“可見顏之推傳授的做人之道,是他四朝經驗的總結。在政治腐敗、國事多變的封建專制社會,明哲保身,在亂世中避免“殺身之禍”,不失為壹種人生哲學。但在今天看來,這種生活方式是不足為訓的,它反映了閉關鎖國、利己主義的消極思想和情緒,也與先秦儒家入世的積極態度相去甚遠。【編輯本段】顏氏家訓《顏氏家訓》是南北朝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傳世的壹部力作。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哲學思想,寫了壹本書《顏氏家訓》,以警示後人。《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壹部學術著作。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家庭教育的壹部傑作,被譽為“家庭教育的規範”。這本書***20。顏之推(531 ~ 591之後)。顏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與東晉渡河,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藝自立江陵,任散騎侍郎。成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被推西進,被俘。為了回到江南,他乘黃河上漲之機,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在經歷了頂梁柱的危險後,他先逃到了北齊。但南朝陳代梁,其南歸的願望落空,即留在北齊,官至黃門侍郎。齊死於577年,入周。隋朝後,在隋朝做官。《家訓》成書於隋朝滅陳(589)之後。
顏之推出身於士族,深受儒家禮儀影響,信佛。但他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勤奮好學,反應靈敏,所以在南北胡漢政權下都得到了寵信。“亡國三民”在他六十余年的人生中,足跡遍布江南、河北、關中,又死於南北統壹後的隋煬帝在位,所以閱歷之豐富,是南朝或北朝那些囿於壹隅的世家子弟所無法比擬的。書中雖然透露了壹些迂腐的觀點,但也包含了許多對南北朝社會、政治、文化的細致觀察和精辟評論。書中記載的許多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比如南北士紳風尚的異同,對文學的治學方法,甚至語言雜術進行比較,以求得其得失。談梁朝子弟的脆弱,談治下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談江南華僑姓氏的薄弱領域等等。,都與南北朝的歷史事件密切相關。《書證》和《引辭》兩部書反映了顏之推的學術成就。該書註釋,有王啟立《顏氏家訓集》和周發高《顏氏家訓註》。這本書有鄧嗣禹的英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