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局麻藥的藥理特點。
局麻藥是在神經末梢或神經幹周圍局部應用的壹類藥物,能暫時、完全、可逆地阻斷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使局部疼痛在意識狀態下暫時消失。它對各種組織都沒有損傷作用。
“藥理作用”
1.局部麻醉及其作用機制。局麻藥可以阻滯任何神經,不再對任何刺激引起去極化。局麻藥在高濃度下也能抑制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活動。
局麻藥對神經和肌肉的麻醉順序為:痛覺、溫覺纖維>;觸覺和正壓性纖維>:中樞抑制性神經元>中樞興奮性神經元>植物神經>運動神經>心肌(包括傳導纖維)>;血管平滑肌>胃腸平滑肌>子宮平滑肌>骨骼肌
局麻藥作用於神經細胞膜Na+通道內側,抑制Na+內流,阻止動作電位的產生和傳導。進壹步研究發現,局麻藥與Na+通道內受體結合,引起Na+通道的蛋白質構象變化,關閉了Na+通道失活狀態的閘門,阻斷了Na+的內流,從而產生局麻作用。
2.吸收:局麻藥的毒性反應。
(1)中樞神經系統:先興奮,後抑制,最初表現為頭暈、躁動、肌肉震顫。然後發展成譫妄,全身強直陣攣。最後變成了昏迷,呼吸麻痹。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性神經元對局麻藥敏感,首先被局麻藥抑制,從而引起去抑制和興奮。局麻藥引起的驚厥是由於興奮竈在邊緣系統的擴散引起的。苯二氮卓類藥物可增強邊緣系統GABA能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對局麻藥引起的中毒性驚厥有較好的療效。此時禁用中樞抑制性藥物。在中毒昏迷期間,我們應重點維持呼吸和循環功能。
(2)心血管系統的局麻藥可直接抑制。開始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中樞興奮),然後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傳導阻滯停止,直至心臟停止跳動。中毒後壹般呼吸停止,應采用人工呼吸進行搶救。
“局部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又稱粘膜麻醉。用於粘膜表面,借助藥物滲透麻醉粘膜下的感覺神經末梢。常用於耳鼻喉外科。
浸潤麻醉:將藥物註入手術部位的皮內、皮下、粘膜下或深部組織,浸潤感覺神經末梢,產生局部麻醉。用於淺表小手術。
傳導麻醉:又稱阻滯麻醉。就是在神經幹周圍註射藥液,阻斷神經幹的傳導,使神經幹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常用於肢體、盆腔、會陰、牙科手術。
腰麻:又稱脊髓阻滯麻醉,簡稱腰麻。將藥液註入脊髓蛛網膜下腔,阻斷脊神經根傳導,產生大範圍麻醉。適用於中下腹部及下肢手術。
硬膜外麻醉:將藥液註入硬膜外腔,沿脊神經根向椎間孔擴散,麻醉脊神經根。適用於上下腹部和下肢手術。但由於劑量較大,需要防止意外進入蛛網膜下腔。
【不良反應】品種不同除外,耐受性差,過敏等。,它們都與劑量有關;常因過量、快速吸收或意外註射入血液循環,血藥濃度高。
1.罕見的不良反應包括①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偶見於丙哌卡因等少數局麻藥;②視力模糊或復視、抽搐或抽搐、寒戰或震顫、頭暈耳鳴、異常興奮、煩躁不安甚至昏迷、異常嘔吐、多汗、低血壓、心動過緩,多為血藥濃度過高引起中毒的先兆;③皮疹或麻疹,面部、嘴唇或咽喉腫痛為過敏反應;酯遠不止酰胺。
2.註射期間的全身不良反應可包括頭痛或背痛、失禁、性欲減退、四肢(尤其是下肢)麻木、呼吸急促或困難、低血壓和心動過緩。
3.牙科局部麻醉時,嘴唇可能會有長時間的麻木、震顫或水腫。
4.局麻藥溶液中添加了腎上腺素,可能會導致頭暈或頭痛、胸痛和血壓升高。
[藥物相互作用]
1.所有局部麻醉溶液均為酸性,不得與堿性溶液混合;即使兩者都呈酸性,也能影響每種局麻藥的pKa值,使局麻藥作用減弱或起效時間推遲。
2.具有對氨基苯甲酸結構的酯類藥物與磺胺類藥物合用,減少了彼此的作用。
3.達克羅寧,以及含碘的放射性顯像藥物會使碘沈澱。
4.普魯卡因和利多卡因均可增強琥珀膽堿的肌松作用,聯合用藥時應減少後者的用量。
5.靜脈註射普魯卡因已被嘗試作為全身麻醉的輔助藥物。但可促進吸入和靜脈全麻的協同作用,合用時應減少劑量。
“影響局部麻醉劑作用的因素”
1.神經纖維的神經幹或粗神經幹被鞘包裹,局部麻醉對其作用不如對神經末梢的作用,所以傳導麻醉所需濃度較高,約為浸潤麻醉的2 ~ 3倍。粗神經纖維(如運動神經)對局麻藥的敏感性低於細神經纖維(如痛覺神經和交感神經)。
2.體液pH局部麻醉劑在體內分為非離子型和離子型。非離子親脂性,易穿透細胞膜進入神經細胞發揮局部麻醉作用。體液pH值高時,非離子型較多,局部麻醉作用增強。反之,局部麻醉減弱。炎癥區域的pH值降低,因此局麻藥的作用減弱。膿腫切開手術前,必須在膿腫周圍進行環形浸潤才能有效。
3.藥物濃度:提高濃度不能延長局部麻醉的維持時間,反而加速吸收,引起中毒。等濃度的藥物應分批註射。
4.在血管收縮劑中加入少量腎上腺素,使局部血管收縮,減緩藥物吸收,延長局部麻醉維持時間,減少吸收中毒。手指、腳趾、陰莖等外周部位禁止使用腎上腺素(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常用局麻藥】
1.普魯卡因最常用,親脂性低,不易穿透黏膜,僅用於註射。廣泛應用於浸潤麻醉、傳導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和受傷部位的局部封閉。其代謝產物對氨基苯甲酸(PABA)能對抗磺胺類藥物的抗菌作用。偶有過敏反應,用藥前應做皮膚過敏試驗。過敏可以用利多卡因代替。
2.利多卡因比普魯卡因更快、更強、更持久,安全範圍更廣。利多卡因能穿透粘膜,可用於各種局部麻醉方法。主要用於傳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也可用於抗心律失常。
3.丁卡因又名地卡因,在功能和毒性上比普魯卡因強10倍,親油性高,穿透力強,容易進入神經,被吸收入血。最常用於表面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壹般不用於浸潤麻醉。血液中膽堿酯酶的水解速度比普魯卡因慢,所以作用時間更長,約2 ~ 3小時。
4.布比卡因又稱布比卡因,是常用局麻藥中作用持續時間最長的,約為5 ~ 10小時。其局部麻醉作用比利多卡因強4 ~ 5倍,安全範圍比利多卡因廣,無血管擴張作用。主要用於浸潤麻醉、傳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中樞神經系統藥理學導論(考前輔導)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遞質和受體
已知有30多種中央發射機。本文介紹了幾種重要的遞質、受體及其功能。
1和乙酰膽堿(Ach)廣泛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受體分為M型和N型,其功能與運動、記憶、警覺和內臟活動有關。中樞神經系統中的Ach主要是壹種興奮性遞質。例如,當動物受到刺激時,大腦中會釋放Ach,但在睡眠期間會減少。
2.去甲腎上腺素(NA)NA的分布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主要在下丘腦等。受體分為α型和β型,其功能與警覺性、睡眠、情緒等的調節有關。當中樞神經系統中NA神經元的活動增加時,它們顯示出令人愉快和興奮的效果。
3.多巴胺(DA)DA在大腦中分布不均。大部分DA集中在紋狀體、黑質和蒼白球,受體為D1和D2。腦內有①黑質-紋狀體通路:屬於錐體外系,使運動協調。當這個通路的功能減弱時,就會引起帕金森病,多動癥就會出現。②中腦-邊緣系統通路:功能與心境、情緒有關。③中腦-皮層通路:功能與精神、理智相關。④結節-漏鬥通路:負責垂體前葉的內分泌功能。精神分裂癥的第二和第三通路功能失調,伴有腦內DA受體的增多。抗精神分裂癥藥物通過阻斷這兩種途徑中的D2受體發揮作用。阻斷黑質-紋狀體和結節-漏鬥通路分別引起錐體外系副作用和內分泌改變。
4.中樞神經系統中5-羥色胺(5-HT)含量最高,受體分為S1和S2型。其功能是維持情緒穩定,參與體溫、睡眠和內分泌的調節。5-HT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和穩定,而NA的作用主要是興奮和激動。
5.γ-氨基丁酸(GABA)存在於大腦中,主要存在於黑質和蒼白球中。GABA是壹種中樞抑制性遞質。比如癲癇患者大腦皮層缺乏GABA會引起驚厥,丙戊酸鈉對各種癲癇發作都有效,因為它能抑制GABA的降解。
6.內阿片肽簡稱內源性阿片肽,腦內紋狀體、下丘腦、垂體的內容物。阿片類(主要是嗎啡)具有鎮靜、催眠、鎮咳和呼吸抑制作用。
7.組胺(H)組胺在腦內的分布很不均勻,在下丘腦和網狀結構中含量較高。受體分為H1和H2型。有調節精神活動、降低體溫、增加水分攝入、引起嘔吐的作用。大腦中H1受體的興奮被激發,而H2受體的興奮被抑制。抗組胺藥的嗜睡副作用可能與阻斷H1受體有關。
8.前列腺素(PG)PG均勻分布在大腦各個區域。已知很多PGs有熱效應,PGE2有熱效應。中樞PG合成酶(環加氧酶)抑制劑,如乙酰水楊酸,減少PG合成,顯示退熱作用。
二、中樞神經系統藥物作用的基本模式
(1)直接作用於受體:興奮或阻斷受體。
(2)影響遞質的傳遞過程:影響合成、儲存、釋放、重攝取、代謝和失活。
(3)影響神經細胞的能量代謝和膜穩定性。
三、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分類
1,中樞興奮劑。
2.中樞抑制藥:全身麻醉藥、鎮靜催眠藥、抗癲癇藥、抗震顫麻痹藥、抗精神病藥、鎮痛藥、解熱鎮痛藥。
第十二章鎮靜催眠藥和抗驚厥藥
掌握地西泮的藥理作用、機制、藥代動力學特征、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
熟悉其他苯二氮卓類藥物的藥理特性。
熟悉巴比妥類藥物的藥理作用、藥代動力學特征、不良反應和中毒搶救。
了解其他鎮靜催眠藥的藥理特點。
第壹節苯二氮卓類
分類:1,長效類:地西泮、氯唑唑。2.中間類:硝基安定。3.短效類:甲基三唑氯硝西泮(三唑侖)
安定
[功能和用途]
1,抗焦慮地西泮在小於鎮靜劑量下即可產生明顯的抗焦慮作用,是治療焦慮癥的首選藥物。
2、鎮靜催眠特點:①不引起麻醉;(2)毒性低,安全範圍廣;(3)停藥後多做噩夢者不易產生反彈現象。用於(1)麻醉前給藥:鎮靜病人,減少麻醉劑用量;②失眠:已取代巴比妥成為首選安眠藥,尤其適用於焦慮性失眠。
3.具有很強的抗驚厥、抗癲癇和抗驚厥作用,用於各種驚厥和癲癇。安定靜脈註射是治療癲癇持續狀態的首選藥物。
4.大劑量中樞性肌肉松弛劑可抑制脊髓多突觸反射,用於中樞性病變引起的肌強直和腰肌勞損引起的肌肉痙攣。
[作用機制]
地西泮與苯二氮卓(BZ)受體結合後,增強了r-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這是其抗焦慮、鎮靜、催眠、抗驚厥和中樞肌肉松弛的主要機制。
[不良反應]
1,嗜睡、乏力等常見副作用。
2、大劑量偶爾見* * *共濟失調,手震顫。
3、中毒可表現為運動障礙、肌肉無力,甚至昏迷和呼吸抑制。
4、長期服用有耐受性和成癮性,但成癮性較輕,發生率較低。
5.孕婦(可能致畸)和哺乳期婦女禁用;服藥期間禁止飲酒,因為乙醇可增強地西泮的毒性。
第二節巴比妥類藥物
[分類]
1,長效(慢效)類:巴比妥,苯巴比妥。2.中間效應類別:戊巴比妥和異戊巴比妥。3、短效類:司可巴比妥。4.超短效類(麻醉):硫噴妥鈉
[體內過程]
1口服和肌肉註射容易吸收。
2.進入腦組織的速度與其脂溶性有關:長效脂溶性低;麻藥溶解度高,立即靜脈註射硫噴妥鈉。
它產生麻醉作用,但進入大腦的藥物很快重新分布到骨骼肌,然後轉移到脂肪,所以麻醉作用是短暫的。
3.消除方式有兩種:肝內代謝和腎臟排泄。
[功能]
隨著劑量的增加,依次出現鎮靜、催眠、抗驚厥(抗癲癇)、麻醉、癱瘓甚至死亡。
[作用機制]
主要與抑制腦幹網狀結構中上行激活系統的功能有關。還能促進GABA的抑制。但其選擇性低,其用量
壹般大了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
[使用]
1.鎮靜催眠在臨床上已經很少使用了。
2、抗驚厥藥常用苯巴比妥鈉肌肉註射或異巴比妥肌肉註射或靜脈註射。
3.只有苯巴比妥鈉對癲癇有效,用於癲癇大發作和癲癇持續狀態。
4.麻醉只有硫噴妥鈉用於靜脈麻醉和誘導麻醉。
[不良反應]
1,宿醉效果(宿醉)服藥後第二天早上,我感到頭暈目眩,昏昏欲睡。
2.反復用藥耐受的原因是誘導肝藥酶,加速自身代謝。
3.長期應用可導致成癮,停藥後出現戒斷癥狀。
4、急性中毒表現昏迷、呼吸抑制、血壓下降,死於呼吸抑制。中毒處理原則:洗胃;氧氣供應、人工呼吸
輸血、使用升壓藥和中樞興奮劑;強利尿劑或堿性尿液促進藥物排泄。
5.嚴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第三節其他類別
水合氯醛
[功能]
1,作用迅速,口服15分鐘後有效,持續6-8小時。
2.催眠作用強而可靠。
3.醒來後沒有後遺癥。
4.用於催眠,特別是用於頑固性失眠和安眠藥無效的失眠,也用於抗驚厥藥,如破傷風、子癇和癲癇大發作。
[不良反應]
1.對胃腸道有刺激性。口服會引起惡心和嘔吐。胃炎、潰瘍禁用。
2、心、肝、腎功能嚴重殘疾。
第二,抗驚厥藥
驚厥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的癥狀,表現為全身骨骼肌不自主的強烈收縮。常見於兒童高熱、破傷風、癲癇大發作、子癇和中樞興奮劑中毒。
常用的抗驚厥藥有巴比妥類、水合氯醛和地西泮。
硫酸鎂
1.註射有中樞抑制和肌肉松弛作用(拮抗Ca2+);
2.註射用於各種驚厥(尤其是子癇),安全範圍小,要特別註意劑量...
3.過量中毒,呼吸抑制,血壓驟降甚至死亡。靜脈緩慢註射氯化鈣可立即消除Mg2+的影響。
4.內服通便利膽,外用消炎消腫(不同給藥用法不同)。
第十三章抗癲癇藥物
掌握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的藥理作用、藥代動力學特征、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
熟悉其他抗癲癇藥物的藥理特點。
【病因】多種原因引起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導致腦功能障礙綜合征。主要有四種類型:大發作、小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綜合性局部發作)和局限性發作(單純局限性發作)。根據類型,合理選擇藥物是治療的重要原則。
苯妥英鈉(達倫丁、苯妥英鈉、苯妥英鈉)
[功能和用途]
1.抗癲癇藥物對大發作有效(首選),其次為精神運動性發作,對小發作無效。靜脈註射可用於癲癇持續狀態。
2.抗周圍神經痛用於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
3.抗心律失常藥物
[不良反應]
1,急性毒性
(1)口服有胃腸刺激,靜脈註射可引起靜脈炎。
(2)靜脈註射過快會導致:①。血壓下降;②心肌抑制;③中樞抑制。
2.慢性毒性
(1)牙齦增生。
(2)肝藥酶誘導劑→加速代謝→維生素D →缺鈣、
(3)巨幼細胞性貧血:由於葉酸的吸收和代謝障礙。
(4)過敏反應:皮疹、發熱、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
(5)運動障礙和視力障礙。
丙戊酸鈉
抗癲癇機制與其增加腦內GABA含量的能力有關。對各種類型癲癇的小發作治療優於乙琥胺,因其肝毒性而不是首選。
酰胺咪嗪
1,對精神運動性癲癇發作有較好療效,對大發作也有效。2.對周圍神經痛有很好的療效。
壹、癲癇治療的壹般原則
1.根據發作類型選擇藥物(每種類型癲癇的首選)
1)大發作:苯妥英鈉或苯巴比妥。
2)癲癇持續狀態:地西泮、苯妥英鈉或苯巴比妥肌肉註射。
3)輕微癲癇發作:也可使用乙硫氧嘧啶或硝基安定。
4)精神運動性癲癇發作:苯妥英鈉、脫氧苯巴比妥或阿米達唑。
2.用藥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1)劑型:首選單藥,次選聯合用藥。
(2)執行力:療程不能短,戒斷要逐漸減量。
3.密切關註不良反應
(1)檢查項目:常規血尿、肝腎功能。
(2)檢查時間:每月檢查壹次血象,每季度檢查壹次生化。
4.謹慎對待孕婦。
14.抗精神病藥
掌握氯丙嗪的藥理作用、機制、藥代動力學特征、臨床應用及主要不良反應。
熟悉抗精神病藥物的分類和各種代表藥物的藥理特點。
了解抗躁狂藥和抗抑郁藥的藥理特點。
第壹節抗精神病藥
抗精神病藥主要用於精神分裂癥,也稱為抗精神病藥。對躁狂抑郁癥也有壹定療效。
吩噻嗪類;吩噻嗪
氯丙嗪(氯丙嗪,冬明)
[藥理作用]
1,中樞神經系統
(1)對精神活動和行為的影響氯丙嗪正常人情緒穩定,冷漠,對周圍環境漠不關心。他們在安靜的環境下容易入睡,但醒來後容易清醒,頭腦清晰。即使是大劑量也不會產生麻醉。鎮靜安定的機制與氯丙嗪阻斷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外側部的α受體有關。
(2)抗精神病藥物作用用於精神分裂癥。患者可清醒,幻覺妄想癥狀消失,情緒穩定,理智恢復,生活自理。這種作用在長期服藥後不會產生耐受性。抗精神病作用機制:氯丙嗪具有與DA相似的立體結構,與DA競爭腦內DA受體,通過阻斷中腦-邊緣系統通路和中腦-皮層通路的D2受體發揮抗精神病作用。
(3)止吐作用強。小劑量可抑制延髓嘔吐的化學感受器區,大劑量可直接抑制嘔吐中樞,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暈車除外)有效。
(4)調節和冷卻體溫的特點:①功能與機體的環境溫度有關。在低溫環境下,體溫可降至正常以下,在熱環境下,體溫升高;②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可減少產熱,增加散熱,不僅可降低發熱患者體溫,還可降低正常體溫。
(5)加強中樞抑制藥(全身麻醉藥、鎮靜催眠藥、鎮痛藥)的作用。
2、自主神經系統
(1)α受體阻斷作用α受體阻斷,血管舒張,血壓下降;氯丙嗪的降壓作用還與其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抑制心臟和直接舒張血管有關。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壓禁用腎上腺素急救(逆轉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
(2)M受體的阻斷作用在大劑量時可引起口幹、便秘、視力模糊。
3.內分泌系統
阻斷下丘腦結節-漏鬥部通路的DA受體導致:1)催乳素分泌增加;2)促性腺激素、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
[使用]
1,治療精神病用於治療各種類型的精神分裂癥,對偏執和緊張有較好的效果,其次是青春期。都需要長期用藥。
2.止嘔和治療頑固性呃逆:用於腸胃炎、放射病、藥物等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對暈車引起的嘔吐無效。
3.人工冬眠療法與異丙嗪、哌替啶、乙酰丙嗪等的結合。產生深度冬眠狀態,降低體溫、代謝、耗氧量和器官活動,增加對營養不良的耐受力,減弱對各種病理刺激的反應,保護器官。用於嚴重創傷、感染性休克、熱性驚厥、甲亢危象等的輔助治療。
[不良反應]
1,壹般反應
1)M受體阻斷作用口幹、便秘、視物模糊。
2)具有α受體阻斷作用的體位性低血壓。
2.錐體外反應
(1)急性錐體外運動障礙
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1)帕金森綜合征最常見;2)急性肌張力障礙;3)靜坐不能。
其機制是氯丙嗪阻斷了黑質和紋狀體的DA受體,膽堿能神經功能相對占優勢。可使用中樞性抗膽堿能藥物(安坦或氫溴酸東莨菪堿)代替左旋多巴。
(2)遲發性運動障礙
長期用藥停藥後不消失,抗膽堿能藥物加重癥狀,可嘗試利血平或毒扁豆堿治療。
3、過敏反應皮疹、皮炎、微膽管梗阻性黃疸、粒細胞減少。
4.藥物引起的精神障礙。
5.冠心病患者容易發生猝死。
6、急性中毒:嗜睡、休克、冠心病患者搶救時容易出現的加強劑應使用去甲腎上腺素。
奮乃靜,氟奮乃靜,三氟拉嗪
[功能]
1,抗精神病藥物作用、止吐作用和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較強。
2.鎮靜和抗高血壓作用較弱。
第二,硫蒽
特爾登
【特點】1,鎮靜作用強於氯丙嗪;2.具有抗抑郁、抗焦慮作用。
【用法】主要用於精神分裂癥,尤其是抑郁癥和更年期抑郁癥。
三丁酰苯
氟哌啶醇
[功能]
1,抗精神病藥物作用,止吐作用,強烈錐體外系反應。
2.鎮靜和抗高血壓作用較弱。
【用法】常用於各種類型的精神分裂癥和躁狂癥。它也適用於停止嘔吐和持續打嗝。
第二節抗躁狂藥物
神經鋰
[功能和用途]
1,對躁狂發作有明顯療效,用於治療躁狂。
2.對精神分裂癥的激越癥狀也有效,並與氯丙嗪有協同作用。
[不良反應]
1.常見反應有胃腸反應、肌肉震顫、口渴、多尿等。
2、甲狀腺腫。
3.中毒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共濟失調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
第三節抗抑郁藥
三環類化合物是臨床治療抑郁癥的首選,常用丙咪嗪。其他還有去甲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和多塞平。
丙咪嗪
[功能和用途]
1,抗抑郁作用,用於各種抑郁癥。
2.兒童遺尿癥療效肯定。
[不良反應]
1,抗膽堿能引起的阿托品樣副作用。
2、嚴重者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第四節抗焦慮藥
抗焦慮藥物主要作用於大腦邊緣系統。主要用於消除或減輕緊張、焦慮、恐慌,穩定情緒,有鎮靜催眠作用。常用的抗焦慮藥物主要有地西泮、硝西泮、艾司唑侖、阿普唑侖、氯硝西泮、勞拉西泮等苯二氮卓類藥物。抗焦慮新藥丁螺環酮等。鎮靜催眠藥包括司可巴比妥和水合氯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