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消毒的常見方法不包括過氧化氫消毒。
飲用水消毒措施壹般包括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線消毒。氯消毒是通過氧化作用實現的,由於次氯酸和次氯酸根都具有氧化性,因此兩者都是具有消毒能力的。次氯酸作為中性分子,易擴散到細菌表面,深入細菌的體內,所以消毒能力較強,即在pH較低的條件下,消毒的效果會更好。
臭氧消毒是指以臭氧作為消毒劑的水處理技術。臭氧是壹種強氧化劑,溶於水後,直接或利用反應中生成的大量羥基自由基及新生態氧間接氧化水中的無機物、有機物,並進入細菌的細胞內氧化胞內有機物,從而達到殺菌消毒、凈化水質的目的。
紫外消毒作為物理消毒方式,可以避免消毒副產物問題,但它對飲用水沒有持續消毒能力,需要與含氯消毒劑聯用,以保證管網末梢水具有持續消毒能力。因此,二次供水設施中常見帶有紫外線消毒組成設備,就是充分的考慮了這壹特點。
發展歷史
歷史研究表明埃及人首先采用明礬去除水中的懸浮物。估計在文明開始時,人們就推薦將水煮沸後飲用。壹份4000年前的古印度文件給出了最早的飲用水標準,指示在飲用不幹凈的水之前應將其煮沸,在日光下曝曬,將壹塊灼熱的銅在水中浸泡數次,並采用土制容器過濾和冷卻。
據歷史記載,波斯的法規規定飲用水必須儲存在銅器或銀器之內。希臘醫師Hippocrates指出了水對健康的重要性,但他更著重於選擇較佳的水源而不是對水的處理。公元8世紀,阿拉伯化學家Geber采用蒸餾法來凈化水。
公元11世紀,波斯醫師Avicenna推薦旅行者要飲用布過濾後的水或開水。1627年,英國科學家FBacon發表了許多凈化水的方法,包括滲濾、煮沸、蒸餾和混凝。在18世紀80年代中期細菌致病理論建立之前,人們認為臭味是疾病傳播的媒介,並據此假設發展水和汙水消毒的實踐。
19世紀下半葉英美出現了許多報道和專利,多涉及用電壓、磁場、電流、氯、高錳酸鉀和次氯酸處理水。人類主動地利用化學藥劑殺菌消毒是從19世紀初開始的。壹開始主要是氯系化合物的使用。
如1820年漂白粉被發明後,人們將其用到飲用水消毒上,效果良好。這是化學殺菌消毒法的第壹個裏程碑。此後人們在飲用水消毒劑方面又開發了第二代消毒劑二氯異氰脲酸和第三代消毒劑三氯異氰脲酸,它們僅用於小規模的消毒。二氧化氯被稱做第四代殺菌消毒劑。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氯化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