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目前洛河上工程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大、工藝技術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和結構形式最新穎的洛陽市第壹座特大型跨河橋梁,瀛洲大橋開創了洛陽建橋史上多項第壹。
瀛洲大橋是洛陽市首座也是唯壹壹座采用主橋施工監控監測和運營健康監測手段施工的大橋。
在瀛洲大橋建設的早期施工階段,東南大學的監測人員就在橋身關鍵部位埋下了369個應變傳感器和9個大噸位索力傳感器,大橋施工過程中每壹個控制截面的受力變化信息都將通過光纖信號傳輸到位於瀛洲大橋第21號墩下的監控室。
“21號墩”在瀛洲大橋監控監測方代表、東南大學繆長青教授看來是個神奇的地方。如果說傳感器相當於人們做B超時在人體上移動的探頭,那麽“21號墩”就是與探頭相連的電腦,醫生通過電腦顯示的畫面判斷人體是否健康,瀛洲大橋的監測人員則在“21號墩”下通過計算機仿真分析,來決定瀛洲大橋主橋施工結構的受力狀態是否需要調整。
“瀛洲大橋竣工後,這些埋設的傳感器可繼續利用,作為大橋運營健康監測的探頭,為大橋的日常維護、保養提供最直觀的數據。”工程指揮長馬朝信頗為自豪地說:“因為不用在橋身上重新布控這些設施,我們至少省了300萬元。目前,這種施工監測與後期運營健康監測有效結合的技術在國內還處於領先地位。”
瀛洲大橋是洛陽市首座采用多種橋型組合的大橋。
壹座瀛洲大橋匯集了5種橋型:簡支梁、引橋連續梁、主橋上承式鋼筋混凝土系桿連拱、主橋三角剛構和主跨中承式飛鳥組合系桿拱。如此復雜的結構讓建設者們動了不少腦筋。
大橋中部主墩三角區,跨度達46米,光混凝土就有2600方,它能否“站得穩”?中鐵大橋局橋梁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按照成橋1:5的比例,耗資60多萬元,建造了壹個三角區實體模型,提前對成橋狀態進行受力試驗,這也是洛陽市建橋史上首次采用模型試驗。
“只有結構異常復雜的橋梁,才會采取如此謹慎的方式,像瀛洲大橋這麽復雜的工程,我還是第壹次見到。”有著幾十年市政建設經驗、畢業於同濟大學道橋設計專業的瀛洲大橋常務副指揮長、高級工程師馬德才說。
這樣的復雜性給施工帶來了很大難度,施工方甚至啟用了洛陽市橋梁施工史上最大的龍門吊。它高50多米,寬近50米,壹次性起吊重量能達50噸,是個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
作為國內首座空間倒三角組合式拋物線拱圈橋,瀛洲大橋的外觀設計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