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現在
就是小夥伴們分享辣條分享快樂的好時光
至於該不該過
我只想說
在我們那個時代我們上學的那個時代
剛能吃飽肚子
腦子裏面根本就長不出現在年輕人那麽多的“腦洞”來
在我經歷的改革初起的年代
留長發被視作“二流子”(標準的不務正業者)
過洋節日被說成“外國的月亮總是圓蛋蛋兒”
但是不管別人怎麽說自己怎麽觀點
小夥伴們總會在那些日子經不住誘惑
都會有自己僅有的私房錢買聖誕卡
互相祝福著我們認為最時興的浪漫
憧憬著:有壹天去那個浪漫的國度過壹次真正的聖誕節,見見聖誕老人
MD,誰知道聖誕老人誰都可以當的
所以過洋節日
是年青人的專利
也是他們接觸外來文化的福利
因為他們年輕有太多的未知數
因為他們更加向往外面的神奇世界
所以
只要年青人瘋狂地追求這些浪漫
說明他們有傳說中的初生牛犢的朝氣和蓬勃
所以至此
我倒希望我們的校園被各種熊孩子們
搞的更加“烏煙瘴氣”壹些
氣死壹些“老學究”
多發生壹些搗蛋的事故
用我們老師的話說:
能教壹個滑的不教十個乏的
娃娃們的世界
自當是沒有那麽多“中規中矩”
因為他們天生是小牛犢
不怕天不怕地
至於把這個提高到文化
提高到文化傳承
那麽我們傳統的節日都是以團圓為主旨線的
讓年青人參與進來
還是給家長和孩子們足夠的假期吧
這些國外的節日
另壹個流行的原因
就是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