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叫雍子。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徐霞客遊記中有“棋子出雲南,永昌人最佳”的記載。特點是堅而不脆,永不褪色,折射柔和,不刺眼。白子晶瑩碧綠;黑點中有藍色,藍色中有綠色。雲子重而平,聲堅,冬暖夏涼。由雲南圍棋廠批量生產,出口日本等國家。
2羊肚菌(雲南)
羊肚菌又名竹蓀,是雲南特有的珍稀食用菌。雲南羊肚菌主要產於滇西北的麗江、迪慶等地,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針闊林地或林緣草叢中。它有深綠色的帽子,雪白的柄和粉紅色的團藻。菌柄頂端有壹條精致的白色網眼裙,因形似羊肚而得名。
據測定,羊肚菌含粗蛋白質20%,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多種氨基酸,特別是谷氨酸,是壹種營養豐富的樂器和調味品。它不僅是高級宴會中不可多得的壹道菜,而且對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腹部脂肪等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羊肚菌是雲南最長的食用菌,春末夏初即可采收。近年來,麗江山區的人們積極收獲羊肚菌出口,使其成為壹條增收創匯的新途徑。
3程海魚(雲南)
程海魚種類很多,主要是大鯉魚、鯪魚、壓鯪魚、紅翅魚、丁鉤魚,最近引進的銀魚。
大鯉魚又大又肥,頭部脂肪特別豐富,肉質鮮嫩。當鍋裏的水燒開後,放入鮮魚,加入蔥、姜、辣椒等調料即可食用。它的味道極其鮮美。
白鯡魚的眼睛像紅瑪瑙,魚身又圓又長,鱗軟又有營養,對久病未愈者有很好的滋補強壯作用。每當雨季,鯧魚迎著山澗的洪水逆流而遊,人們就在溝裏挖塘設卡捕捉,所獲之魚稱為“水口鯧魚”。
近年來,壓力鰷魚幾乎滅絕,而紅翅魚實際上茁壯成長。它吃的是澄海養殖的銀魚和海苔,條條長得巨大,脂肪飽滿。這種魚無論是煮還是炒都很好吃。
澄海銀魚,原為太湖短吻銀魚品種,1990引進。其肉質細嫩,滑膩無刺,蛋白質高脂肪低鈣,是壹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魚類。
程海魚純凈無汙染,各種魚都是招待客人的絕佳菜肴。它們不僅暢銷永勝市場,還遠銷麗江、寧蒗、華坪、輪渡等地。澄海銀魚年產量約900噸,已成為當地出口的壹大特產。
4紮染布(雲南)
紮染布是大理州城鎮白族人民生產的壹種傳統染色織物。它以當地的靛藍為染料,將原色白色人工紮成“八卦圖”、“蝴蝶盤”、“三塔倒影”、“梅花”等各種圖案,然後在染液中冷染十壹次,展開後得到藍底白花圖案。特點是顏色簡單大方,不易變色。可用作衣服、室內窗戶、門簾、臺布、壁掛等裝飾材料,也可用於制作紀念包、毛巾等各種旅遊紀念品,在國內外廣受好評。
5蘇力馬酒(雲南)
這是壹種低度的酸甜飲料,寧蒗的摩梭人、普米族稱之為“蘇力馬酒”。其酒精含量約為10度,顏色為淡黃色,含有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其生產工藝簡單。先將青稞或高粱放入大鐵鍋中用小火煮熟,然後倒入大簸箕中散熱降溫,再與當地中草藥配制的酒粒混合,然後倒入大草窖中發酵兩三天,再密封在大陶罐中,置於火坑附近,溫度適宜。大約十天半個月後,在壺口密封處鉆孔攪拌。
這種水酒不僅能提神養胃,增進食欲,還能生津解熱。是普米族、摩梭人最愛喝的飲料。
6青刺果油(雲南特產)
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美籍奧地利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博士隱居麗江27年,向西方世界介紹了香格裏拉和東巴文化。同時,他驚喜地發現,在麗江玉龍雪山、瀘沽湖旁的深山峽谷裏,當寒冷的冬天萬物雕零時,只有壹種奇特的植物——青刺果開出了美麗的花朵,展示給世人。
綠刺果油是壹種很好的天然營養植物油,由麗江糧油貿易公司從生長在寧蒗縣海拔2000-3000米山坡上的野生綠刺果中榨出。
當地少數民族長期食用刺果的油可以長壽,80歲以上還可以參加勞動或狩獵,把刺果當作聖物崇拜。花椒純天然高級食用油進入人們的生活,在國內外尚屬首次。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刺白刺油中含有豐富的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維生素E、維生素A和不飽和脂肪酸,其組成與人體脂質非常接近。營養學家稱之為“可食用化妝品”和“人類必需脂肪酸的新來源”。長期食用對治療高血脂、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可以健康長壽。
另外,盛夏蚊蟲叮咬引起皮膚潰爛發炎,用青刺果油擦,有很好的消炎作用;冬天塗花椒的油可以使皮膚濕潤、嫩滑,還能有效防止凍傷。
7烏梅春茶(雲南特產)
烏梅春茶是華坪縣永興彜族鄉茶廠生產的。用山霧中烏木河上種植的大葉種茶精制而成。雲南省茶葉研究部門鑒定了各種成分的含量如下:水5.87%,水浸出物44.42%,兒茶素133.21mg%,茶葉兒茶酚32.01%,氨基酸3052.96mg%,咖啡因4.01%。
華坪烏木河地勢高,氣候溫暖濕潤,“晴天早晚處處有霧,雨天處處有山有雲”,還有富含有機質的沃土,特別適合茶樹生長,能提高茶葉中各種有效成分的含量,所以品質上乘。“五畝春”茶具有色澤翠綠、肥條、回味甘甜、飲後余味悠長的特點,曾獲省銀纓獎。
8東巴掛毯(雲南特產)
麗江毛紡廠的工藝產品東巴掛毯,以當地上等羊毛精工編織而成,多以黃、白羊毛為底色,黑羊毛為圖案,由納西古東巴字畫和寓意吉祥美好的圖案組成。該產品獲得了外觀設計專利。
除掛毯外,工廠還有地毯、呢絨、格子毯、高級防蛀純羊毛被等優質產品,精美耐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深受中外客商青睞。工廠現擁有年產654.38+萬米毛織物生產線,年產純羊毛手工地毯3至5千平方米。
9酥油茶(雲南)
酥油茶是麗江納西族、摩梭族、普米族的主要飲茶方式。每天早上起床後第壹件事就是燒水打酥油茶,這已經成為他們飲食的壹大特色。
黃油是從牛奶中提取的,營養價值很高。酥油茶是壹種以黃油為主要原料的飲料。制作過程如下:首先,主婦將早晨從老牛身上擠出鮮牛奶濃縮在木桶中,然後分幾次倒入高約1米的細長木桶中,再用木制攪拌機劇烈攪拌,直至乳脂與奶渣分離並浮於表面;然後將乳脂撈出,放入另壹個盛有清水的木盆中用力揉搓,待乳脂揉搓凝結成餅時,按壹斤餅的重量包裝。食用時,先將茶葉放入茶壺中煨制,再將酥油切壹小繩,放入長約1m,直徑約10cm的木桶中,加入鹽、芝麻、花生、核桃、雞蛋等調料。,倒入煨好的茶葉,用頂端有穿孔木塞的棍子反復撞擊,直到茶葉、酥油和香料混合。
酥油茶色澤乳白色,香氣濃郁。早上三碗,精神爽,寒氣消。對於初學者來說,第壹種氣味是難以忍受的,第二種是醇厚可口的,第三種是永生難忘的。
10白三茶(雲南)
三茶,壹個白族,叫“邵道昭”。這是壹種戲劇性的喝茶方式,主人和客人在其中表達他們的感情,祝願幸福。喝三茶最初是白族人在讀書、學藝、經商、結婚時,長輩對晚輩的祝願。如今,應用範圍日益擴大,已成為白族人民慶祝、迎賓時飲茶的習俗。
在三茶,壹個白族,過去壹般是家裏或者宗族裏的長輩上茶。現在也有年輕人給長輩敬茶。制作三種茶時,每種茶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原料都不壹樣。
第壹種茶,叫“窮之茶”,寓意著做人的哲學:“欲成事業,必先吃苦”。
第二種茶叫“甜茶”。當客人喝完第壹道茶後,主人會用小砂壺放茶,焙茶,再煮茶。同時,少許紅糖,牛奶扇,肉桂等。將不得不放入小把手,直到煮沸的茶湯是完整的。
前三種茶稱之為“無余味茶”。雖然泡茶的方法是壹樣的,只是把小把裏放的原料換成了適量的蜂蜜、少許炒米花、少許胡椒粉和壹撮核桃仁,茶容壹般是六七分滿。喝前三種茶的時候,壹般會晃動小盅,讓茶湯和調料混合均勻。當妳嘴裏“呼呼作響”時,趁熱喝下它。這杯茶,酸甜苦辣,各種味道,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壹切都要“值得紀念”,記住“先苦後甜”的哲學。
11過橋米線(雲南)
米粉在廣東叫米線,在廣西叫掛面。米粉以優質大米為原料,經過發酵、打漿、過濾、蒸煮、擠壓、蒸煮等工藝制成。米粉細長、潔白、有彈性,吃法多樣。
“過橋米線”是雲南風味小吃之壹。味道鮮美,吃法獨特,聞名遐邇。
雲南米粉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由發酵大米制成,磨成粉末,俗稱“酸米粉”,工藝復雜,制作周期長。特點:米線筋骨好,滑爽香甜,有明顯的米香,是壹種傳統的制作方法。另壹種是將大米研磨後直接放入機器中擠壓成型,利用摩擦的熱量使大米糊化成型,稱為“幹漿米粉”。幹米粉是烘幹後的“幹米粉”,便於攜帶和存放。吃的時候熟了腫了。幹米粉比較硬,有嚼勁,長,但是缺少米飯的香味。
過橋米線,以其制作精美的湯料,獨特的吃法,鮮甜香濃的口感,鹹淡相間,成為雲南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過橋米線主要由湯料、肉片、米線和調料制成。湯用肥雞豬骨熬制,清亮透亮為佳;雞胸肉、豬裏脊肉、肝、腰花、鮮魚切片,放入小碟中;米粉又白又韌。同時還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吃的時候把湯盛在壹個大“海碗”裏,加入味精、胡椒粉、熟雞油。湯很濃,碗裏不散發壹絲熱氣。湯端上來後,把鴿子蛋舀到碗裏,再把肉片蘸到湯裏輕輕攪拌,瞬間變得像玉蘭花片壹樣白嫩。然後加入新鮮蔬菜和米粉,淋上辣椒油和香油即可。碗裏的紅、白、黃、綠、黃相互輝映,那種奇異的香味讓人食欲大開。
過橋米線之所以叫過橋米線,是因為吃米線時,米線在兩個碗之間形成連續的“橋”,因此得名;有壹位大師是壹個有趣的傳說:古時候,有壹個讀書人在蒙自南湖的壹個小島上讀書,賢惠的妻子給他送飯,飯菜很長,經常是涼的。有壹天,她帶了壹罐雞湯,到了那裏還是溫的。原來是濃濃的雞油保護了熱風。受此啟發,她經常給丈夫做雞湯米線。她在送餐時進入湖中過橋,所以有人稱之為“過橋米線”,壹時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