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少年時期的徐立平(右壹)和他的家人。1987年參加工作時,在母親文的建議下,她選擇了母親曾經工作過的發動機火藥成型車間,對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推進劑進行微成型。
固體燃料發動機是導彈裝備的心臟。在成千上萬的制造過程中,固體燃料發動機的微成形非常重要。粉末成型壹直是全世界的難題,機器無法完全替代。在火藥上用刀,稍有不慎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和爆炸。這個極度危險的工作,在中國只有不到20人有資格。
我媽媽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險性,但她說:“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些同事把整個手指都燒掉了,他們都願意去最危險的崗位。我覺得他們年輕人也壹樣。”
就這樣,徐立平開始了他將近30年的塑造發動機粉末表面的工作。
工作後的第二年,國內某關鍵發動機出現問題,要把充好的粉剝下來,難度很大,也很危險。徐立平帶著高超的技術和勇氣加入了突擊隊。“可以說,這是我廠歷史上第壹次鉆到火藥堆裏挖藥。”徐立平介紹道。
在裝滿火藥的發動機外殼裏,只留下壹名操作員半躺半跪,用木鏟和銅鏟非常小心地挖藥,壹次只能挖四五克。高度緊張和缺氧使人壹次工作十幾分鐘。“除了鏟藥的沙沙聲,還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徐立平回憶道。最後,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徐莉平和他的同事們挖出了300多公斤藥品,並成功排除了發動機故障。
徐立平喜歡在工作休息時間和年輕人聊天,聽聽他們的想法和壹些當前的時尚話題。工作近30年,徐立平壹直堅守在壹線。他說雖然工作很危險,但總得有人去做。
徐立平不記得他已經完成了多少次這樣危險的任務。2015年9月3日閱兵,徐立平自己刻了壹些導彈發動機粉。
“刀的力度完全取決於妳自己的判斷。表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了導彈的精確射程。工作要求0.5毫米或0.2毫米,如果我們鏟這種刀,如果鏟不到要求的厚度,就可能導致產品報廢。”徐立平說,要達到心和手的統壹並不容易,只有通過努力。現在,徐立平學會了用手觸摸來雕刻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的獨特技能。工作中,徐立平壹直在不斷琢磨,大膽創新。他設計發明了20多種針對不同發動機粉末表面的粉末成型工具,其中兩項獲得國家專利,還有壹項被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平刀”。
在他設計發明的工具中,有壹種被他的公司命名為“平刀”。圖為徐立平正在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調整“平刀”的手柄尺寸。
工廠7416遠離Xi安,安靜但偏僻。在最冷和最熱的日子裏,工廠裏很辛苦。工作時必須打開“生命通道”的門,夏天可以依靠電風扇,但對毒性很強的蚊子卻無能為力。“聞到火藥味的蚊子戰鬥力很強。”徐立平苦笑壹聲,但也是沒辦法,大冬天的,壹個姿勢時間長了會讓手凍麻木,只能放在暖氣上烤,然後再拿起刀子。
更多的時候,工作時每個車間不超過兩個人。穿上護具開始工作後,徐立平說他感覺世界和時間都停止了,只聽到挖藥的沙沙聲和自己的心跳。
30年來,徐立平就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與最危險的火藥為伴,仰望航天夢,雕刻匠人心。“總理不是也說過,工匠精神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精益求精,但沒有那麽多崇高的東西,”徐立平謙虛地說。春節過後,徐立平獲得央視《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獲獎感言是這樣稱贊他的:“每次從刀上掉下來,我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火藥上不能有壹點刻。這真是千鈞壹發。戰略導彈,載人航天,大國的每壹件武器都離不開妳。妳是壹個工匠,妳是壹個偉大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