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兩邊是刀樓和印樓,非常漂亮。遠處傳來的風鈴也像是迎賓曲!綠池上還有盛開的荷花,給廖化四人壹間房子。
春秋樓是社旗山陜會館主院中的最後壹棟建築,因供奉夜間讀《春秋》的關羽雕像而得名。據《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創春秋樓碑文》記載,該樓最早是晉陜商人集資建立此會館時所建,為建此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今天的第壹件事...每壹位先生都失去了真誠,各展所長,或盡力而為;或者獎勵好人,勸其集資;或者逃跑,以楚為基地,從江邊來到萬軍;或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拜訪名家工匠,集大錘之術於寺廟建築。每次讀到寒暑,都是萬事俱備,五料齊備,然後就可以用石頭、巖石、戲劇、陶器築起壹座山,巍然屹立……”。春秋樓建成後,雄偉壯麗,碑文形容為“初見羅羅鞏固,天高雲淡,金碧輝煌”試著站在上面,從遠處看著它。如果妳向南看,妳可以向下看。它非常陡峭,壹開始我不知道怎麽去藍天。“據口口相傳,春秋樓建於乾隆二十壹年,平臺地基很重。臺基地面鋪有方形綠白相間的石頭,前有左、中、右三條踏腳道,臺階四周有雕花石柵欄和盤龍望柱。七層建築在地基上,六層深,十英尺高。三層玻璃屋頂坐落在山頂上,每層都設有懸廊,供遊客攀爬和俯瞰。建築各部分的雕刻和繪畫極其華麗,堪稱巧奪天工,中國壹絕。有時會有“賒店有春秋樓,半插入天”的傳言。春秋樓前有祀殿,兩側有刀樓、篆樓,前有東西廓房、懸劍樓等建築,可謂完整的三合院。
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撚軍經過此地,社旗鎮士紳躲進春秋樓反擊,被撚軍燒死。據說因為它的墻和柱子都很厚,不可能用柴火燒。後來有人建議:“春秋燒樓,棉被浸桐油。”年軍就是用這種方法燒樓的。大火燒了七天七夜,90裏外的南陽府都能看到煙火。2005年,全縣各界集資1.7萬余元,在春秋樓舊址上重修春秋時期關公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