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不面對事實,而是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斷,那麽不知不覺中就會歪曲事實——柯南道爾。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假象從來不是人們追求真相的障礙,先入為主才是。
壹
想起來壹個人,不,嚴格的說應該是兩個。
第壹個人叫諸葛亮,在用人上,諸葛亮有他的獨到之處,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比如馬謖。
諸葛亮跟馬謖的哥哥馬良是至交好友,後來馬良在夷陵之戰陣亡,諸葛亮便對馬家多了壹份偏愛,這時候馬謖出現了。
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其實有私下考察過馬謖,比如聊天時,馬謖就曾說過: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這句話讓諸葛亮斷定馬謖是個將才。
但實際上,劉備是知道諸葛亮的小心思的,更是知道馬謖斤兩的,因為劉備剛做荊州牧時,就曾經重用過馬謖,但是很顯然馬謖的表現欠佳,所以劉備給諸葛亮提醒道: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諸葛亮壹直很尊重劉備,極少忤逆,但在任用馬謖這件事上,他力排眾議,啟用馬謖。他的理由很好理解,馬謖是忠良之後,根正苗紅;馬謖更懂用兵之道,頗有雄心,這樣的人才打著燈籠也找不到。
在關系的點綴下,諸葛亮看馬謖,就好比那“丈母娘瞧女婿——越看越歡喜,越看越順眼”。
“馬謖,妳能行,放手去幹吧。”
二
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很顯然,諸葛亮這是故意給機會讓馬謖當主角的,比如久經沙場的魏延雖然能征善戰,但只能當配角。彼時的魏國派名將張郃領軍在街亭迎擊馬謖。
馬謖率軍抵達街亭後,眉頭壹皺,計上心頭,於是擅自將隊伍駐紮在遠離水源的半山腰上。副將王平建議“街亭壹無水源,二無糧道,如果魏軍圍困街亭,我們斷了水源,自然不攻自破”。
馬謖反駁道:連丞相都曾經向我請教,妳懂什麽?隨即發表高論“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也是我們的致勝之道。”
結果如何呢?劇情並沒有像馬謖想的那樣。張郃果然派兵圍困蜀軍,然後斷了水源。結果可想而知,馬謖失了街亭。
實際上,從馬謖失了街亭開始,諸葛亮已經失去了討伐魏軍的實力了。那麽這能怪誰呢?
諸葛亮先入為主了,認為馬謖是忠門之後,又見他能說會道,所以委以重任。實際上諸葛亮對馬謖並不了解。
馬謖也是不負眾望的先入為主了,不去了解魏軍的具體情況,想當然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美夢很好,但也很天真。
由此可見,看人,先入為主會看錯人,做事,先入為主會做錯事。
三
有朋友會問了,我們應該怎麽做呢?有沒有現實題材的正面案例呢?當然有。
快手創始人宿華在講快手起源時說道:“我們非常在乎所有人的感受,包括那些被忽視的大多數。”
是不是匪夷所思?被忽視的難道不應該是少部分嗎?不急,我們接著往下看,宿華接著說:“根據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為13%,還有87%的人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我們做了更多的選擇,讓那87%的人能夠更好地表達和被關註。”
現在明白為什麽快手裏充滿了土味視頻了嗎?因為快手本來就是為那87%的大專以下學歷的人準備的。您別急著批評,實際上,當初阿信看見高等教育占比時,我也是不相信的,但事實就是如此,高等教育比例很好計算,把學信網數據除以總人口就是接近真實的數據。
數據鐵證如山,還能如何狡辯呢?所以宿華其實說的沒錯,移動互聯網早期確實是年輕人和高等教育用戶的專利。實際上後來有個叫黃錚的人創立了“拼多多”,其實也是建立在這個數據之上的。
再說壹點,很多人搖旗吶喊短視頻時代來臨啦,除了技術升級以外,還有壹個真相:在87%的用戶裏,還有很多人甚至不會用漢語拼音,所以用視頻拍攝是最便捷的方法。
通過數據分析,快手的宿華和拼多多的黃錚,專門為“下沈市場”做了專屬產品。妳不要以為這兩人也是老土,其實宿華畢業於清華大學,黃錚畢業於浙江大學,全是頂尖名校,而且兩人同時供職於谷歌。
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是什麽,是數據,是雲數據,是大數據。壹個人如果不通過數據分析,就先入為主的話,不管是馬謖,甚至是諸葛亮,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建立在有效數據之上的行為,我們可以稱為科學行為。
四
實際上,有壹位古人就極其關註數據,極其反感先入為主。是的,妳沒猜錯,此人正是鬼谷子。在諸子百家裏,能把數字和數據的重要性形成概念的,鬼谷子是開了先河的,這招方法叫量權術。
為什麽要量權呢?鬼谷子說:量權不審,不少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如果不能認真的了解對方的具體數據,就不能明了別人的強弱輕重的實力;如果不能準確揣測別人的真實情況,就不能明白其隱蔽、藏匿以及應變策略,形勢走向。
那麽什麽是量權呢?就是能揣測大小,明察多少。估量對方經濟實力的強弱,預測人口數量的多與少,物資豐饒或匱乏,有余或不足的具體情況。辨識對方對方地理的險易。衡量對方謀士的優劣長短。君臣關系的親或疏。對方謀士的智謀情況。觀測天時的吉兇禍福?這還沒完。
還要了解對方的社會外交關系,百姓是背離還是愛戴。哪些人可以利用,哪些人知道實情,這些都需要準確把握,方才知道如何去行動,才算做到了審時度勢、權衡利弊,這就叫量權術。(原文是: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稱貨財有無,料人民多少、饒乏,有余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群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候之親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謂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