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專利申請 - 張小紅的評論

張小紅的評論

張小紅:仙女湖畔 錦“繡“人生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說起創業的經歷,張小紅眉宇間略顯凝重。原是江西鋼絲廠壹名普通職工的她,由於企業經營形式的突變和改革的整體推進,廠裏為了減員增效, 2002年5月,42歲的她無奈接受下崗分流的安排。張小紅說,下崗後她曾壹度情緒失落,痛定思痛,生性好強的她決定自謀生路。壹次偶然的機會,她在中央電視臺看到壹期節目,天津女工、全國勞模王勝雲下崗後開創了壹家藝術編織廠,不僅自己創業了,而且還解決了十多名女工的就業。自幼就隨姑媽編織繡花的她便萌生了創業的念頭。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之後,張小紅懷揣家中僅有的壹萬多元積蓄只身踏上北上的火車考察學習。在北京、天津等地的文化藝術街,豐富多彩的手工藝術品和悠久燦爛的民間文化深深吸引了張小紅,尤其是美輪美奐的“蘇繡”更是令她神往。隨後,她又輾轉於蘇州等地拜師學藝。天資聰穎的張小紅加上刻苦好學,短短數月便學成歸來,在當地開了壹家小繡坊,開始了她的創業之路。

創業的起步階段,身為女人其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當時,工作之余的張小紅跑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新余市文化館,向當地的文化名人討教學習,並尋找刺繡創作素材。那段時間裏,張小紅白天跑市場找銷路,晚上還要通宵達旦忙刺繡,為“伊”消的人憔悴。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繡品很快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並多次獲獎。2004年,張小紅在新余市“傅抱石畫院”成功舉辦了個人刺繡展。壹時之間,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當地聲名鵲起。

張小紅說,創業之初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便是資金緊缺。新余市婦聯主席劉曉燕在得知張小紅的事跡後,以個人名義作擔保為張小紅貸款四萬元,她的“渝州繡紡”才得以起家。說到這裏,張小紅言語有些激動,她說要十分感謝市領導對她的關心與支持,還有許許多多關註民間藝術發展的仁人誌士。也正是在那時,張小紅暗下承諾,壹定要將渝州繡坊做大做強,回報那些關心自己的人。經過幾年發展,如今張小紅的繡坊生意紅火,已經幫助50余名下崗女工解決了就業問題。她的繡品憑借品牌優勢決勝於市場,08年公司實現銷售額達140多萬元,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張小紅說,能取得今天的成績當初所付出的壹切都是值得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她永遠都不後悔。

上下求索 錦“繡”人生

談到產品的創新,張小紅感觸頗深。她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創新是事業發展的空間,特別是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更需要繼承,更需要創新,更需要發揚光大。誠然,創新也壹直伴隨渝州繡坊的成長壯大。

新余市分宜縣是全國聞名的夏布之鄉,出產的夏布古樸典雅、經緯分明,具有強度高、抗拉扯性強和不易褪色等特點。張小紅壹直在思考這樣壹個問題:如果能將粗獷、古樸的夏布和精巧、細膩的繡工相結合,這樣繡品不就具有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了嗎?於是她不斷摸索,反復試驗,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最終使得繡品達到了壹種特殊的視覺沖擊及藝術效果。然而,張小紅並沒有因此止步,開始在豐富夏繡的文化內涵上做文章。她將新余籍國畫大師傅抱石畫作、神奇美麗的仙女湖風光、博大精深的《天工開物》等彰顯新余地域特色的文化巧妙融合在自己的創作中,使夏繡兼具形式美和內在美。2005年,“夏繡”成功申請國家專利,被專家譽為“中國夏布第壹繡”。同時,張小紅的“夏繡”成為繼蘇繡、蜀繡、湘繡、粵繡我國四大名繡之後的第五大“新”繡種。如今,她的夏繡作品不僅做為文化藝術品被收藏在中國刺繡藝術館,而且做為江西旅遊藝術珍品深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張小紅所註冊的“夏繡”、“巧妹”兩個商標的繡品不僅享譽中華,而且走出國門,名揚四海。

張小紅作為江西省十壹屆人大代表,十分關註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問道張小紅未來有什麽打算,她欣喜的給我們描繪了這樣壹個美好的遠景:在未來壹段時間裏,準備籌建“贛繡城”,預計征地40畝,投資2000萬元左右,建成後年產值可達500萬元,到時候可以接納更多的下崗職工。張小紅說,能走到現在這壹步,除了靠自己執著的信念之外,更多的是來自政府和社會對她的支持。因此,她很樂意為那些有誌於從事刺繡的下崗職工免費進行刺繡技能培訓,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她願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政府排憂解難,懷著壹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在自己的事業上繡出最美的人生畫卷。

  • 上一篇:如何查詢吉林省農村合作醫療是否報銷?
  • 下一篇:保健品如何選購?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