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擁有國務院部屬科研和開發機構27個,省市科研機構154個,向國內外開放的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重點專業實驗室3個。
2005年全社會科技投入305億元,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中國第2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勵14項,獲獎數居中國各省、市第5位;浙江省科技綜合實力和區域創新能力分別躍居中國第7位和第6位。加強創新系統培育和基礎性研究。浙江省擁有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105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6家。
水稻育種,畜禽、魚良種選育和科學飼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毛竹、蠶桑、食用菌、蜂產品等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都處於中國較高水平;機電、輕紡、醫藥、化工等行業的科學研究在中國占有重要位置;環境保護、醫學衛生等社會發展科技領域的總體水平處於中國先進水平。此外,浙江在基因技術、遙感技術、液體分離膜技術、光電技術以及沼氣、太陽能、風能、潮汐等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
2014年,全社會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470億元,比上年增長13.7%,相當於地區生產總值的3.66%;研究和發展(R&D)經費支出相當於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34%左右,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財政科技投入208億元,比上年增長8.4%;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03%。
浙江省有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77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101家,累計6232家。新培育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78家,示範企業50家,累計分別為492家和296家。全年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為26.1萬件和18.9萬件,分別比上年下降11.1%和6.8%。 2014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比上年增長9.7%,扣除價格因素增長7.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0393元和19373元,增長8.9%和10.7%,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6.8%和8.3%。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8580元,比上年增加3370元,增長13.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6404元,比上年增加3656元,增長11.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8460元,比上年增加2581元,增長16.3%。
全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552元,比上年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增長7.1%。其中,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為27242元和14498元,增長7.9%和13.2%,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5.8%和10.8%。
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1.5平方米。 2014年,全省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42.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900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210.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899.4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248.9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70萬人、109萬人、65.8萬人、73.4萬人和75.8萬人。企業正常繳費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均水平超過2500元;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100元;全省失業保險金月均標準達到1097元;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撫恤金月人均提高110元。
2014年,全省新農合參合2527.5萬人,參合率鞏固在97.7%。人均籌資標準649元,比上年增長16.5%,其中財政補助453元,占70%。所有統籌地區各級政府人均補助均高於省政府要求的330元,部分地區人均籌資標準超過700元。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達到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於8萬元。
2014年,全省在冊低保對象60.5萬人,其中,城鎮6.4萬人,農村54.1萬人(含五保對象2.9萬人)。低保資金(含各類補貼)支出21.9億元;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587元和487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6%和20%。獲得生活補助的城鄉低收入家庭持證重度殘疾人9.6萬名,發放補助金額4.8億元,分別增長7.8%和20%。
2014年,全省***支出醫療救助資金9.8億元,比上年增加1.1億元。投入資金4.57億元,新增各類養老機構床位數3.7萬張,新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8147個。 樟樹為省樹、蘭花為省花。
金錢松(吉祥之樹)、銀杏(長壽之樹)、毛竹(富民之竹)、榧樹(造福之樹)為浙江省特色樹。
梅花(高潔之花)、荷花(清純之花)、桂花(天香之花)、山茶花(幸福之花)為浙江省特色花。 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新近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蕭山“跨湖橋遺址”也獲得了豐富得遺跡、遺物。2005年,浙江省在中國率先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量位居中國第壹。2007年,省政府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計10大類225項。
在中國率先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量位居中國第壹。 民間表演
(36個) 戲曲越劇[嵊州]調腔[新昌]平調[寧海]昆劇[永嘉]婺劇[金華]皮影戲[海寧]三腳戲[淳安]杭劇[杭州]紹劇[紹興]蓮花落[紹興]甬劇[寧波]姚劇[余姚]甌劇[溫州]湖劇[杭嘉湖] 曲藝四明南詞[寧波]明州走書[寧波]西湖小熱昏[杭州]鼓詞[瑞安]蓮花落[紹興]平湖調[紹興]道情[金華]鈸子書[平湖]攤簧[蘭溪]詞調[臨海]舟山鑼鼓[舟山] 舞蹈奉化布龍長興百葉龍青田魚燈十八蝴蝶(永康)海鹽滾燈淳安竹馬浦江板凳龍大頭和尚舞[寧波] 造型藝術
(24個) 朱炳仁銅雕青田石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龍泉寶劍寧波朱金木雕骨木鑲嵌都錦生織錦[杭州]西湖綢傘硤石燈彩[海寧]王星記扇[紹興]樂清細紋刻紙桐廬剪紙蕭山花邊蒼南夾纈桐鄉藍印花布甌塑和甌繡黃巖翻簧竹雕東陽竹編嵊州竹編浦江麥桿貼 民俗風情
(5個) 衢州南宗祭孔景寧畬族祭祀儀式海鹽騷子煉火[磐安]掃蠶花地[德清]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州山歌和琴書路橋氣象諺語漁民號子天臺山佛教音樂織裏刺繡杭州刺繡昌化竹編松陽端午茶臺州道情桑生產習俗杭派書畫裝裱工藝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寧海縣平調青田石雕杭州銅雕寧波金銀彩繡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樂清細紋刻紙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世界遺產杭州西湖 江山江郎山 主詞條:浙江菜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壹,其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佳肴美,故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省位於我國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東部沿海漁場密布,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余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物產豐富,佳肴自美,特色獨具,有口皆碑。
具有悠久歷史的浙江菜品種豐富,菜式小巧玲瓏,菜品鮮美滑嫩、脆軟清爽,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在中國眾多的地方風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浙菜主要有杭州、寧波、紹興、溫州四個流派所組成,各自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原料講究品種和季節時令,以充分體現原料質地的柔嫩與爽脆,所用海鮮、果蔬之品,無不以時令為上,所用家禽、畜類,均以特產為多,充分體現了浙菜選料講究鮮活、用料講究部位,遵循“四時之序”的選料原則,選料刻求“細、特、鮮、嫩。”
浙菜以烹調技法豐富多彩聞名於國內外,其中以炒、炸、燴、溜、蒸、燒6類為擅長。“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余類,因料施技,註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口味富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