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elix Yao
高管去私企似乎成了壹種時尚,有壹種高管不去私企似乎過時的錯覺。如今中國的醫藥海洋波濤洶湧,善於興風作浪。
①15年9月,原默克吳瓊加入姚明巨諾,擔任高級副總裁兼CCO
②9月4日,諾華中國前總裁尹旭東離職;
③8月31日,GSK原副總裁、呼吸事業部負責人王紅辭職;
④8月26日,原諾華癌癥事業部負責人甄誌成離職;
⑤19年8月,原吉利德科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離職;
⑥7月24日,原諾華實體瘤事業部負責人田豫離職;
⑦7月21日,嘉禾生物制藥發布公告稱,任命陳文德為首席運營官(原羅氏副總裁);
⑧7月中旬,天京生物聘請朱壹飛擔任首席商務官(原Jansen BUhead)。
①4月9日,北京前總統特德·孔泰離任;
②4月2日,原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衛東加盟伊藤制藥,擔任首席運營官;
③3月25日,默沙東前中國癌癥事業部負責人牟延平加盟上海愛麗絲,出任CEO。
(如有遺漏,請詢問高級經理韓海)
都是行業龍頭,高管離職潮,外企還是私企,不僅僅是壹種選擇。
高管去私企受歡迎嗎?其實並不是。現在國外藥企的情況就像是胡蘿蔔兩頭切,而高管們則是水深火熱,就像夾心餅幹壹樣,很難發揮自己的優勢。
壹方面,國家醫改進入深水區,藥品集中采購成為常態。在華外資藥企貢獻了很大比例的仿制藥,所以高管很少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另壹方面,國外藥企的合規越來越嚴格,合規的需要勝過業務本身。
除了以上原因,很多跨國藥企的總部要在中國醫藥行業發生快速的變化,很難理解。他們壹直認為“中國人”在說謊,於是更多外資藥企改派外國人,現在外國人回國潮開始了。
中國區老板的調整也加速了管理層的進壹步變動,高管紛紛回歸私企。這與前幾年中國醫藥市場快速發展背景下的高管本地化需求相差甚遠。
除了外資藥企高管面臨的挑戰,從外部環境來看,壹方面政策加速仿制藥集中采購,另壹方面鼓勵國產創新藥,尤其是支持國產創新藥企,形成鮮明對比。
創新藥公司經過幾年的準備,創新藥的研發,快速的臨床推廣和加速審批,壹些創新藥面臨商業化運營,創新藥公司的老板希望借助國外高管的專業經驗和經驗成功運營自己的產品,這也是國外高管創新藥運營的優勢。
業內有句話,從外企到私企,人都會水土不服,尤其是高管,很少能熬過壹年。這似乎是壹種職業詛咒。畢竟他們在醫藥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在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藥企的管理層,紅極壹時,萬人膜拜。他們怎麽能不在小型私企裏玩呢?
可能有以下原因:
1,企業所有者原因:
企業主有很高比例的原因。畢竟外資藥企高管的薪酬都是六位數起。企業主希望性價比好,希望看到就業成果,尤其是短期內。
大部分高管需要壹段時間來適應,業務發展不好,也是很多高管壹年內離職的原因。
這種矛盾在過去幾年更加突出,尤其是醫改還沒有進入平穩期,醫改還在逐步推進,醫藥市場不確定。企業主需要高管更科學合理的建議,但大部分高管很難完成這壹使命。畢竟,現在還很難預測政策走向。
與企業主的匹配問題,包括性格、文化、職業習慣等,並不構成高管離職的主要原因,但在壹定壓力下,可能成為高管離職的導火索。
2.高管心態原因:
如果不把高管的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壹年內離職”的魔咒也會應驗,尤其是那些不準備從外企到私企的高管。
外企和私企的差別是不可想象的,沒有充分的準備很難適應。
有幾個方面需要註意:
首先,文化差異很大。國外藥企大多強調團隊合作,績效第壹。民營企業可能要考慮更多的個人因素,尤其是領導的決策。同時也要考慮融入企業文化,與現有團隊的融合。畢竟主要部門都是老板的臂膀部長,牽壹發而動全身。
其次,高舉鬥爭要務實,外企花全球的錢做事,預算都是全球統壹的,而私企花的是企業主或投資人的利潤,這是很不壹樣的。
而且,放下身段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挑戰的,不僅是在五星級酒店做壹等,在家裏做二等。
3.企業困境與執行力匹配的原因:
如果從主觀因素考慮以上兩點,那麽匹配就是“壹年詛咒”的根源。
其實民企和外企的根本區別在於造血機制。外資藥企花環球的錢在中國做事,不需要造血。他們背靠全球大樹好乘涼,而民營企業是全球化的,需要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造血輸血稍有不慎,就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外企在華業務好壞,無關生死。給總部講個好故事就行了。如果他們聽膩了總部的故事,大家就去做職業經理人,轉行,繼續升職加薪的新事業。
所以民營企業對外企高管的需求是不壹樣的。他們很少需要裝腔作勢,假裝卷首。相反,他們需要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業績是企業最根本的需求。很多創新型藥企背後都是投資人,企業經營的成功與否關系到企業的生死。畢竟商業上的成功不可能壹蹴而就,也不是壹個人就能做到的。我們看到大部分高管很少能快速轉型成功,需要壹個轉型的過程。
如果用壹句話總結,外企高管去私企需要學習老板,放下身段,交付成果。
壹波又壹波的職業偶像和行業標桿湧向民營企業,讓我們拯救世界患者的夢想越來越遠。
尤其對現在的外企職業經理人影響很大。在外企打拼是去私企嗎?還是終極目標是私企?年會上,想攜手共創健康中國,拯救疾病,為中國患者而戰的大佬們都去了私企。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自己?
某外資心腦血管藥企區域經理調到區域市場。因為多年的行業銷售經驗,他擅長客戶管理和銷售業務,也面臨過很多不適。他很迷茫該如何選擇:內部調動銷售培訓經理,還是去做其他頭部藥企的區域經理,或者私企的銷售總監。
由此,很難想象中層管理者是否選擇去私企,遠比高層管理者糾結。尷尬源於以後的職業困難。他們壹定要回到外企嗎?還不如留在外企,最後選擇抗感染頭的外企藥企。
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實現的道路是艱難的。真正讓妳堅持下去的,壹開始是“喜歡、追求或者夢想”,到最後,最有說服力的還是工資。其實不是妳變了,而是妳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不是高管失去了夢想,而是他們更早更清楚地認識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