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專利申請 - 中外跨國公司的比較分析

中外跨國公司的比較分析

望采納

本文通過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領域的本土企業與國際跨國公司的對比分析,從微觀角度更全面、更客觀地分析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

信息產業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目前,我國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大國,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基礎產業薄弱,優勢骨幹企業缺乏,電子信息產業大而不強。客觀分析和評價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由大到強的轉變,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領域的本土企業與國際跨國公司的對比分析,從微觀角度更全面、更客觀地分析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

中國電子信息百強與世界電子信息500強的比較:

整體競爭力差距很大

營業收入

中國電子信息企業的規模遠遠低於國外跨國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2005年總營業收入為6543.8+020多億美元,是世界500強前654.38+00家企業2005年營業收入(7654.38+09.62億美元)的654.38+0/6。2005年,前100強的四家電子企業營業收入僅占全球四大電子企業的11%。

對比分析: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規模較小,這也決定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營業利潤率

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的營業利潤率較低。中國電子信息百強前10家企業,除深圳華為外,營業利潤率均低於5%,其中7家利潤率低於2%,而英特爾、三星電子、戴爾2005年的利潤率分別為22.3%、18.8%、6.4%。

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的營業收入遠低於跨國公司,其利潤自然更低,因為其營業利潤低。

R&D投資

2005年,中國前100家電子公司在R&D的投資總額為44.8億美元,而同期IBM、英特爾、三星、微軟和諾基亞等跨國公司在R&D的投資均超過50億美元。2004年,中國“IT創新指數排行榜”前五名企業的R&D投資總額超過6543.8+02億元,而IBM、索尼、微軟、松下、西門子四家公司2004年的R&D投資高達267億美元。跨國公司大量的R&D投資帶來了技術水平的提升:到2004年,IBM已經連續12年保持美國專利數量第壹,2004年為3428件;三星電子2004年在R&D投資58.6億美元,營業利潤率高達18.8%。

對比分析:相比之下,中國企業R & ampd投入不足,研發能力弱,微電子技術、軟件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發展滯後,特種材料、專用設備、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電腦企業:銷售利潤率差別不大。

營業收入

2005年,惠普公司和戴爾公司的銷售收入分別達到799.1億美元和492.1億美元。與他們相比,中國最大的兩家擁有自主品牌的電腦企業(聯想和方正)還有很大差距。2005年,聯想收購IBM電腦部門,銷售收入從2004年的50.7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654.38+03.52億美元,但大約只有惠普的654.38+0/6,戴爾的654.38+0/4。方正2005年的銷售收入為32.4億美元,分別相當於惠普的654.38+0/。

營業毛利

從銷售利潤率的角度對比四家國內外計算機企業,可以看出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有壹定差距,但銷售利潤率相對於銷售收入差距並不大。四家電腦公司中,戴爾的銷售利潤率分別為6.4%,惠普為3.0%,方正為3.3%,聯想為1.9%。

R&D投資

中國企業在R&D投資與國際壹流企業的差距並不明顯。惠普公司的R&D投資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在四家企業中排名第壹,達到5.5%;中國的聯想和方正公司分別達到1.4%和4.9%,但由於惠普的銷售收入很高,R&D的投資相當於方正和聯想的25倍。值得註意的是,在四家公司中排名第壹的戴爾,其R&D在銷售收入中的占比並不高,其R&D投資比例僅為1.3%。而以創新營銷模式發展壯大起來的戴爾,卻是全球IT跨國公司的另類。

人均銷售收入

從人均銷售收入的角度對比這些計算機企業,可以看出國內企業在人均銷售收入方面落後於跨國公司。戴爾的人均銷售收入在幾家企業中排名第壹,達到896,5438+0,000美元/人;惠普排名第二,人均銷售收入為每人52.9萬美元;聯想和方正分別為26.7萬美元/人和654.38+03.4萬美元/人。

對比分析:中國本土企業聯想和方正與跨國公司惠普和戴爾的產品營收差距最大,惠普營收達到方正的30倍左右;在產品銷售利潤率方面,雖然跨國公司整體高於本土企業,但差距並不明顯;在R&D投資比例上,聯想和方正甚至已經超過戴爾;從人均銷售收入來看,國際和國內企業的差距基本在3-4倍。可以看出,雖然中國本土計算機企業的銷售規模遠低於跨國公司,但銷售利潤卻接近跨國公司。此外,中國計算機行業在制造業方面的優勢比在技術方面的優勢更明顯,所以中國企業的人均銷售收入較低,但從R&D投資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國企業追趕國際企業的步伐正在加快。

通信企業:縮小R&D投資比例差距

營業收入

2005年,代表通信設備制造業高水平的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銷售收入分別為465.2億美元和368.4億美元。與國內排名第壹的華為、中興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2005年,華為銷售收入為58.7億美元,分別相當於諾基亞的1/8和摩托羅拉的1/6。中興通訊銷售收入為27.0億美元,分別相當於諾基亞的1/17和摩托羅拉的1/14。

營業毛利

2005年,華為、中興與諾基亞、摩托羅拉在銷售收入上仍有較大差距,但從四家企業的銷售利潤率來看,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差距並不大。2005年,華為的銷售利潤率高達11.0%,中興的銷售利潤率為7.4%。通信設備制造企業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利潤水平與國際跨國公司相當的企業。但由於國內企業規模較小,利潤與跨國公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R&D投資

通信設備制造業是電子信息產業中R&D投資占銷售收入比重最高的行業之壹,平均約為10%,高於視聽3%和計算機5%的平均水平。從R&D投資的角度對比這些國際國內通信企業,我們可以看到,從四家通信設備制造商的角度來看,R&D投資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幾乎處於同壹水平。特別是國內華為的R&D投資高達10.1%,僅落後諾基亞2.6個百分點,高於摩托羅拉0.3個百分點。可以說,在R&D投資方面,國內的代表企業華為和中興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人均銷售收入

從人均銷售收入的角度比較這些國際國內通信企業,可以看出國內企業在人均銷售收入方面落後於國際領先企業。諾基亞人均銷售收入在幾家企業中排名第壹,達到765,438+0.4萬美元/人;摩托羅拉排名第二,人均銷售收入為每人46萬美元;華為和中興分別為654.38+0.27萬美元/人和654.38+0.08萬美元/人。

對比分析: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這兩家跨國通信公司,在產品收入和人均銷售收入上有絕對優勢,遠高於華為和中興,平均差距維持在十倍和六七倍;在產品銷售利潤率方面,國內代表企業與國際代表企業差距很小;就R&D投資比例而言,國際代表性企業和國內代表性企業基本處於同壹水平。由此可見,中國本土通信企業雖然規模和人均銷售收入遠低於跨國公司,但發展迅速,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在產品銷售利潤率和R&D投資比例上與國際先進企業不相上下。

音像企業:R&D投資缺口大

營業收入

2005年,19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的前三名視聽企業海爾、TCL和SVA的銷售收入分別為654.38+02.99億美元、65.2億美元和36.6億美元,與世界500強企業松下和索尼的790億美元和663.3億美元相差甚遠,其中海爾是2005年的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可以看出,雖然中國音像制品企業的規模增長很快,但與松下、索尼等國外企業相比,企業規模還很小,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還很弱。

營業毛利

2005年,松下和索尼的利潤率分別為29.9%和23.5%。海爾的銷售利潤率僅為1.3%,不僅低於同類國際跨國公司,也低於整個電子行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低利潤水平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中國音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R&D投資

2004年,海爾、TCL和SVA的R&D支出分別為5.7億美元、2.4億美元和1.3億美元,與松下的52.7億美元和索尼的46.8億美元相差甚遠。從相對數量上看,2004年海爾、TCL和SVA的研發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3%、3.3%和3.5%,而松下和索尼的比例分別為6.5%和7.0%,相對數量上的差異也很明顯。

人均銷售收入

四大視聽企業中,索尼的人均銷售利潤率最高,達到44萬美元/人;松下和海爾的人均銷售利潤率大致相同,約為每人24萬美元,而TCL僅為每人9.6萬美元。這說明海爾等壹些國內企業的競爭實力得到了提升。

對比分析:視聽類跨國公司松下、索尼在產品營業收入、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上占據絕對優勢,遠高於中國本土企業海爾、TCL,差距超過10倍;在產品銷售利潤率上,跨國公司也遠高於本土企業;在人均銷售收入方面,差距正在縮小,海爾的人均銷售收入甚至超過了日本的松下。由此可見,中國本土視聽企業的規模和R&D投資雖然遠低於跨國公司,但發展迅速,人均銷售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縮小。

集成電路企業:企業規模差距10倍以上。

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的比較分析

從集成電路制造企業規模來看,2005年中國十大集成電路企業銷售收入總額為26.8億美元,不到全球最大集成電路企業英特爾銷售收入的1/14,占全球十大集成電路企業銷售收入總額(11974億美元)的2.2%。從單個企業來看,中國大陸除SMIC以外的集成電路企業銷售收入不到6543.8+0億美元,全球十大集成電路廠商中第6543.8+00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57億美元。從龍頭企業來看,中國大陸最大的集成電路企業SMIC 2005年的銷售收入只有6543.8美元+0.46億美元。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制造商英特爾的銷售收入高達358.5億美元,約為SMIC的26倍。

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比較分析

集成電路設計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核心。對比2005年全球和中國10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銷售收入,全球10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中沒有中國企業。整體來看,中國10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總銷售收入為6.45億美元,不到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高通的1/5,約占全球10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總銷售收入(207億美元)的31%。從單個企業來看,我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銷售收入除珠海巨力不到6543.8+0億美元,全球第654.38+00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銷售收入達到了6543.8+0654.38+0億美元。從龍頭企業來看,國內最大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珠海巨力,銷售收入只有65438美元+5700萬;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高通的銷售收入為35億美元,約為珠海火炬動力的22倍。

對比分析:我國本土集成電路企業,無論是在集成電路制造還是IC設計方面,都遠遠小於跨國公司,企業規模差距超過10倍。可見,我國集成電路企業乃至整體元器件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差距非常明顯,國際競爭力非常弱。

(註:本文數據主要來自財富500強、信息產業部公布的2005年中國電子百強企業、各大公司網站和CCID等。)

  • 上一篇: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品?
  • 下一篇:周兆成律師畢業於哪所大學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