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選址和耕作
茯苓宜種植在東、南、西三面10-25的山坡上,有優良的排水管道。黃礫石土是最好的土層,粘土和礫石土不適合種植和連作。選地後,深松時要清除泥土,被白蟻破壞的地方要對土層進行消毒,用殺白蟻藥殺菌。1次接種茯苓前,將土塊碾碎,汙物清除幹凈。
二、材料準備
茯苓的生長發育依賴於杉木提供的養分,因此種植茯苓應以松柏類樹木為原料。在生產制造上,分為幹柴種植和樹樁種植兩種。
1.幹切片材制備方法:選擇未完成的直徑為12cm的松柏類樹木(或取樣後留頭尾),切掉其部分枝條,樹葉留在樹尾,然後用灰刀根據樹的大小鏟4-5根(鏟至韌皮部為宜),鏟間留4-5根兩指寬。10-15天後,樹幹幹燥開裂後鋸70-80cm,按“井”字形堆放在幹燥向陽處。木垛頂蓋用作草料,垛周圍做汙水溝,路面撒上殺白蟻劑。
2.樹樁材料準備方法秋冬季砍伐杉木時,選擇直徑為12cm的樹樁,清理其周圍1.5m範圍內的雜草和底土,剪除灌木,深度解析0.8m高度,將樹樁和樹根露出土外。然後鏟掉樹樁上的四根,留下四根兩指寬的電線。在裸露的路面上多留4-6個樹幹,斷開其他樹根。還要鏟去樹幹三面的樹皮,兩邊留1指粗的鐵絲,根長1-1.5m..上述任務應在去年冬天完成。
第三,疫苗接種
1.疫苗接種季節
茯苓春秋兩季接種。春種從清明節到小暑進行。桂南、桂東南和桂西氣溫上升較早,清明前後更適宜接種。廣西北部和西部地區應在夏季高溫前後接種疫苗。秋季全國各地溫差不大,寒露前後可接種茯苓。
2?接種模式
茯苓種植是以菌種或鮮茯苓(絲核菌屬)為“種子”進行育種。菌種通過裝罐小塊杉木(塑料)滅菌,加入適當的成型培養基,茯苓原種成型後,瓶內長出乳白色、豐富的菌絲體。鮮茯苓的育種是用皮薄、嫩、淺褐色的鮮茯苓,用竹刀切成片,帶皮、重0.1-0.15kg,作為育種原料進行接種。
接種前,在整個種植區內沿坡面開坑,深20cm,寬40-50cm,長度視斷面長度而定。將地窖底部稍微整平,撒上殺白蟻劑並與土壤混合,將那段木頭沿斜坡放入地窖。先放在第二段。接種菌種時,先用尖刀在兩塊木板的上部開壹個寬為×× 150 cm× 10 cm的新口,用醫用鑷子取下瓶中有菌絲的杉木片,平放在木板之間的新出口處,蓋上杉木片或松葉,再放上另壹塊木板(第三塊木板不放在20kg以上兩塊木板的重量上),然後填土要接種鮮茯苓,在木頭上面鋸幾塊,把鮮茯苓糊上,輕輕搓壹下,然後用手夾緊,蓋上土。樹樁接種是在樹樁上鑿2-3個新穴,然後在樹樁新穴內接種菌種和鮮茯苓,蓋緊杉木和松葉,覆土15-17cm,坑面堆成龜背狀。
第四,栽培技術
1.接種後7-10天,乳白色茯苓菌絲體可生長。此時,應檢查每個酒窖中的細菌,以便立即灌裝。1早晨露水未幹時在種植區檢查。如果地窖裏的木頭上已經長出了茯苓菌絲,說明地窖上的土是幹的,沒有露水。如果窖上有露水,說明木材上沒有茯苓菌絲體。從地窖中挖土,發現端木下段已有的乳白色菌絲生長發育,有茯苓氣味,可以明確鑒定為茯苓菌絲。如發現死菌和無菌茯苓皮,每隔7-10天應再檢查1次。如果第二次檢查看不到茯苓菌絲體,可以打開地窖,將1切片從其他有菌切片中取出,轉移到無菌的地窖中。或者把沒有感染細菌的木塊全部挖出來,晾幹水分,再次切開剝皮口,再接上細菌。需要註意的是,茯苓菌株已經培養了1個月,實木餐桌面上看不到菌絲。這時,絕大多數菌絲已經長到了木頭裏。茯苓接種後1個月,看不到基準面菌絲,誤認為真菌上不去,木材被砸開,會導致不必要的損傷。
2.接種後7-10天,如發現白蟻,應立即在白蟻上或蟻道上噴灑殺白蟻劑進行防治。
3.茯苓產生菌核後,如發現茯苓裸露應立即松土,雨季註意排水管道。
動詞 (verb的縮寫)采摘、生產和加工
茯苓壹般在接種後8-10個月完善。采摘下來的茯苓堆放在室內的避風避雨處,用麥稭蓋緊5-6天,然後攤開晾幹1-2天。水分蒸發後再堆起來,用麥稭覆蓋5-6天,去皮(或先把鮮茯苓皮剝掉),放入蒸鍋蒸至透芯,或用自來水煮至透芯(煮飯時魚缸換水3-4次,標誌是水變黑時魚缸換水)。取下來用鋒利的刀切開,顯影出寬度x厚度= 4 cm x 4 cm x 0.5 cm的網格。然後把白塊和紅塊放在涼席或竹簾裏,蓋上1張薄紙,放在太陽下曬幹,直到完全幹透。註意經常滾動。如遇雨天,可用炭火烘幹,但不能用明火烘烤,以免煙熏使茯苓片變黃,影響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