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專利申請 - 重慶汽車學院學科建設

重慶汽車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我院特點和重慶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學科方向凝練,使車輛工程學科成為我市具有壹定特色的學科,也帶動了我院其他學科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我院學科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主程序:

壹級學科:機械工程(含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四個碩士點)

管理科學與工程

專業學位(工程碩士):機械工程、車輛工程。

重慶市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車輛工程

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學科:車輛工程

重慶理工大學品牌學科建設項目:車輛工程

重慶理工大學重點學科(博士點)建設項目:機械工程

本科專業:

車輛工程(國家專業)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重慶特色專業)

工業設計

工業工程

理論和應用力學

汽車服務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

地面武器機動工程——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學科車輛工程

車輛工程獲1998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部級)重點學科,2002年重慶市十五期間重點學科,2006年重慶市高校十壹五期間市級重點學科。

本學科以服務國家汽車工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註重應用技術的開發與研究,突出產、學、研特色,在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檢測技術、汽車道路模擬試驗技術、錐齒輪設計與制造分析技術、齒形誤差測量與修正理論與系統開發、虛擬試驗技術和動態模擬試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 汽車、摩托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的先進設計方法和制造技術,新型無級變速器開發技術。

在摩托車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在摩托車道路模擬試驗技術、虛擬樣機技術、智能設計、大排量摩托車關鍵技術、電噴摩托車、發動機氣道優化、電控防抱死制動系統和行駛加速滑移調節、摩托車CVT無級變速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創新成果。在摩托車道路模擬試驗規範、摩托車平順性試驗規範、基於虛擬樣機的摩托車開發流程、高性能大排量摩托車發動機試驗評價方法、摩托車氣缸蓋氣體流動、摩托車發動機電噴技術等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所建立的摩托車道路模擬試驗平臺、虛擬樣機分析與評價系統、平順性測試與評價系統已成功應用於重慶隆鑫集團、重慶建工集團的摩托車新產品開發中,在行業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重慶形成了國內壹流的摩托車自主開發體系,使重慶成為國內摩托車技術高地。極大地推動了重慶摩托車產業的發展,相關研究成果獲得了2009年重慶市科技進步壹等獎。

在汽車傳動系統檢測技術研究和檢測設備開發方面,主要從事汽車零部件檢測技術理論、檢測與評價方法、檢測設備、汽車零部件在線檢測技術、新型傳感器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了“變速器總成NVH試驗臺”、“DCT自動變速器性能試驗臺”、“汽車混合動力試驗臺”、“小鏈條耐久性試驗設備”等整車檢測設備,已在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相關高校和長安集團使用。在行業內產生了較大影響,推動了汽車、摩托車行業測試檢測領域的技術進步,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汽車變速器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的理論和方法方面,錐齒輪設計制造和檢測新技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錐齒輪設計制造分析軟件系統已在國內60多家企業推廣應用。與哈爾濱量具刀具集團公司、Xi理工大學合作開發的基於齒輪測量中心的錐齒輪測量分析系統,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可替代國外同類產品,已被國內近20家企業應用,在行業內影響較大。其核心技術“錐齒輪測量分析方法及其軟件系統”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

“錐齒輪高效精密加工成套技術”得到了國家“863”計劃的支持。開發的YK2275全數控銑齒機、YK2075全數控磨齒機、YK2950全數控檢查機、YK2560全數控磨齒機參加了2008年北京數控機床展覽會。此外,天津第壹機床廠等單位聯合申報的YKW21250數控插齒機和YKW2075螺旋錐齒輪數控磨齒機已獲批立項。

在CVT傳動方面,程乃石教授經過十余年的研究,在國內率先掌握了CVT傳動金屬帶設計制造的關鍵技術,中國成為第二個掌握該關鍵技術的國家,在錐盤曲線母線設計理論和方法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開發的無級自動變速器在吉利汽車公司和眾泰汽車公司進行了試驗,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EMCVT,通過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專家鑒定,受到了高度評價。民族院校車輛工程專業特色專業建設

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適應兵器工業“軍轉民”、“兩車發展”和重慶建設“西部汽車城”、“世界摩托車之都”的需要,發展迅速。經過十余年的努力,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已成為重慶市重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之壹。1996重型車輛工程學院被市政府確定為依托建設“西部汽車城”的“三院兩所”之壹;1998車輛工程被評為兵器工業總公司部級重點學科;1999車輛工程獲重慶市重點學科;2002年,車輛工程學科被評為重慶市“十五”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2004年,車輛工程被學校確定為首批品牌學科建設項目,車輛工程專業被評為學校品牌專業;2004年5月,在重慶市人民政府的安排下,在對“西部汽車城”和“摩托車之都”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車輛工程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重慶汽車學院,65438年2月成立。2007年,車輛工程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重慶市首批市級教學團隊。2008年,車輛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專業建設點。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重慶特色專業建設平臺

重慶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CDIO高等工程教育的構想,以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的全過程為載體,按照培養目標和培養規律。采取“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技術項目工作過程驅動的教學體系、內容、方法改革”,以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行業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需求為培養目標,優化整合產業鏈上的專業群;以項目構思、設計、實施、運營全過程為專業課程群教學主線,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整合各專業方向的相關內容,按照裝備制造業和汽摩配行業應用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構建課程體系;在教學方法上,以“完成裝備制造業和汽摩配行業技術項目”為專業教學主線,融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帶動教學實施。加強工程設計的培訓和訓練;與產學研緊密合作,註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團隊溝通能力和大項目背景觀。形成了以技術項目工作過程為驅動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1)根據完成技術項目的人才要求組織教學內容體系。

(2)教學實施由技術項目的工作過程驅動。

(3)“完整技術工作”的訓練可以實現工程綜合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培養。

(4)構建真實的工作情境,加速從學生到技術人員的角色轉變。

壹、建設目標:

堅持以學生為本發展,產學研相結合,依托現有的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與企業共建的實驗室,培養現代機械工程技術基礎理論和技能;可從事機械產品設計制造、機電壹體化及自動化應用、科技開發與應用研究、設備管理與銷售等工作。,是面向工程第壹線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把重慶工學院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成為重慶市的先進特色專業;在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制造理論、關鍵技術、制造工藝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明顯的優勢。

壹是根據重慶市機械裝備、汽車摩托車產業發展的需要,完善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模式,優化培養方案,註重培養學生紮實的理論基礎、良好的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

第二,建設市級教學團隊。完善教師工程能力培養體系和實踐方式,培養壹支專業知識深厚、工程背景良好、應用技術研究能力突出、年齡結構和梯隊合理、綜合實力較強的教師隊伍。

第三,優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課程體系。在現代設計制造技術發展的背景下,突出設計技術、制造技術和自動化技術,重視制造技術和制造裝備的設計,提高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質量;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完善設計、工藝、機械設備及其自動化理論與技術課程體系。

四、完善和加強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訓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機械產品開發的基本流程,進壹步優化實驗教學資源的配置;加強專業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產學合作和課外科技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培養方式的系統化。

五、總結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方法的成果,通過會議、互訪、學術交流等方式加以推廣,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二、施工計劃

為實現建設目標,擬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課程與內容、實踐教學等方面加強建設。

(壹)、人員培訓計劃

1,現狀

(1).為適應重慶裝備制造和汽車產業的發展,多次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並邀請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專家參與重大修訂。該計劃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實現教育職能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形成師生互動,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工程問題。

(2)按照機械產品開發“原理方案-技術設計-制造工藝-實驗評估-工程管理”的基本流程,明確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大綱,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形成了“平臺化培養、特色專業建設、多元化服務導向、人才應用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2.建設方案

(1),進壹步明確工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思路,優化教學和實踐內容,註重學習能力、理論應用能力、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進壹步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形成師生互動,* * *與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教學過程;

(3)進壹步加強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基地建設,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促進工程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

(二)、教學人員

1,現狀

(1),專業帶頭人

郭曉冬:男,1961出生,教授,現任教育部汽車零部件制造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復雜曲面智能制造與檢測技術”。先後承擔重慶市科委重點項目:錐齒輪傳動智能檢測分析方法及系統研究、自由曲面數控砂帶磨削方法及工程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齒輪測量中心的錐齒輪測量分析方法及軟件實現、863計劃項目、汽車螺旋錐齒輪高效精密加工成套設備等。第壹人完成的“齒輪傳動計算機輔助工程軟件系統”項目,以其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準確可靠的計算結果和友好的用戶界面,成功應用於國內近百家汽車生產企業和專業齒輪生產企業,為提高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第壹人開發的“錐齒輪測量軟件系統”已在國內30多家齒輪企業應用,取得良好效果。與天津第壹機床總廠合作開發的YK2750數控螺旋錐齒輪銑齒機、YK2560數控磨齒機參加11北京國際機床展覽會。與重慶三磨海達磨床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2MY55200-6CNC六軸數控葉片砂帶磨床已成功應用於東方汽輪機廠葉片加工生產線。獲教育部科技進步壹、二等獎***3項。

(2)教師隊伍的結構

教授、副教授占71%;84%擁有博士、碩士學位;13 35歲以下青年教師全部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40歲以上的教師專業知識深厚,工程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為本專業優勢和特色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重慶市“322”人才二級人才1人;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2名;1校級學科帶頭人;校級後備學科帶頭人3名;校級青年骨幹教師2名;海歸4人;碩士生導師15;

(3)教授、副教授承擔本科教學任務的比例為100%,壹般為2-3門主幹課程。在近三年的教學評估中,優秀教師比例在90%以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分在90%以上。

(4)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

近五年來,我院專業教師發表教學科研論文13篇,承擔教學科研項目12項,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3項;其中,國家教學成果獎1;

我們的專業教師完成了128項縱向和橫向科研項目,其中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3項,省級以上科研獎勵8項。授權專利43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發表論文總數128篇,其中重要期刊和國際會議90篇,EI等三大檢索收錄15篇。

正在研究的前沿研究項目包括國內首臺5軸汽車轉向系統試驗臺、大功率軍用雪地車無級變速器、汽車雙離合自動變速器、零驅動低速旋轉功能件設計理論與技術研究等。

2.建設方案

(1),建設校級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教學團隊、數控技術教學團隊各1;通過引進和培養,結合工程應用研究,建設壹支研究方向、年齡、學歷、職稱和結構更加合理、整體綜合實力更強的教師隊伍;

(2)重點引進1-2名液壓傳動與數控技術方向的帶頭人或學術骨幹;

(3)、聘請2-3名企業技術專家加強數控設備研發、機械制造工藝研究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完善和提高企業導師在產學合作中指導學生實習和畢業設計的能力;

(4)選派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通過產學研合作,指派教師到企業兼職,參與產品研發過程,培養工程應用研究能力;

(5)進壹步增加工程應用研究課題的比重,強化教師的工程背景,提高學生指導工程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3)教學條件

1,現狀

按照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學校高度重視師資、實驗室、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建設。自2002年以來,學校在該專業投入876萬元,比其他同類專業高出50%。2002年至2007年,投資分別為:56萬、89萬、98萬、654.38+0.6萬、654.38+0.7萬、300萬元,實現了逐年遞增。

目前實驗室面積1.700平方米,主要實驗設備1.003臺,設備價值1.896萬元。學校擁有本專業圖書資料131871,在重慶長安集團、重慶大江實業集團、重慶建工集團、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重慶隆鑫集團、重慶機床集團、中國易拓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為培養本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建設方案

(1),充分利用省市實驗室(中心)的投入,學校投入205萬元,主要用於實驗室、課程、教材、圖書、師資建設,改善和提高教學條件;

(2)改進和加強產學基地建設,提高工程實踐教學效果;

(4)改革、建設和課程體系改革

1,現狀

(1),市級1課程(機械制圖);校級精品課程2門(材料力學、機械設計);校級重點課程三門(理論力學、機械原理、數控技術);

(2)優先推薦21世紀的國家級優秀教材和教材,最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比例為70%;此外,根據本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編寫了14本具有學科或專業特色的教材和專著;100%的課堂教學采用CAI和多媒體教學手段;

(3)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規章制度體系。這些制度的實施,嚴格了教學秩序,保證了教學質量,教師評優率達90%以上;

(4)與理論教學並行的“三平臺、壹基地、模塊化、分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實驗室對學生開放,實現了時間、教師、實驗項目的選擇。

(5)通過產學研合作,與重慶長安集團、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重慶隆鑫集團、重慶機床集團、重慶大江工業集團、重慶建工集團、中國易拓集團有限公司等知名大型企業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成立了校企聯合實踐教學指導工作委員會和工作組,完善了相應的教學質量監控和運行管理機制;

(6)在教學中,註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

理論課程。以知識體系為基礎的基礎理論有相對穩定的體系,在總學時減少的情況下要加強,但要去掉繁瑣的部分,提煉經典理論,增加現代理論的比重;

技術課程。在成熟和廣泛應用的技術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機械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課程體系要清晰,明確以機械制造工藝與夾具設計、機械制造設備設計、現代設計的理論與技術為主體,加強實驗動手內容,嚴格進行各階段的課程設計,形成實際工作能力。

選修課。擴大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補充技術範圍的主要手段是開設公共選修課、基礎學科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

(d)註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知識結構,突出主幹,形成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CAD/CAE技術-機械制造技術的基本主幹。在此基礎上形成機械制造、機電壹體化、機械設計等主幹課程。

(e)利用現有大型激光切割機、高速數控銑床、加工中心、三坐標掃描儀和各種數控機床安排數控加工綜合實踐周;結合課程和科研項目開展現場教學。

2.建設方案

(1),專註於機械設備的設計制造和汽車及其零部件的制造工藝,突出數字技術在相關領域的應用。按照“原理方案-技術設計-制造工藝-實驗評價-工程管理”的工程應用研究流程,優化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完善以力學系列課程、機械設計系列課程、機械制造系列課程、機電壹體化系列課程為主線的工程應用型專業課程體系;

(2)在現有精品課程的基礎上,建設機械原理1市級精品課程、1校級精品課程和1校級重點課程;

(3)加強實踐教學。進壹步提高開放實驗的數量和質量,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比重,對學生進行分階段、模塊化、多層次、個性化的培養,切實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進壹步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外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和廠校技術合作,為學生進入工程應用研究提供可操作的進入機制和條件。完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地方企業資源,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共同利益下,實現高校與企業教育功能的耦合;

(4)增加學生參與教師工程科研項目的機會,擴大教師科研項目作為畢業設計課題的比例,讓更多的學生經歷查閱國內外文獻、制定方案、技術設計、零件采購、制造、調試、論文撰寫、專利申請等過程,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工程應用能力;

(5)加強精品課程建設。重點建設本專業五門課程:機械制造技術、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機械CAD/CAE、流體傳動與控制。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

(6)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完善以多媒體、數字化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進壹步提高教學效果。鼓勵教師開發多媒體課件,課件更新制度化。

(5)、人員培訓質量和社會聲譽

1,現狀

(1),該專業學生基礎理論紮實,基本工作技能和創新意識較強,外語水平較高。四級通過率87%,能熟練使用外文文獻。絕大多數學生具有較高的計算機基礎應用水平,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和使用互聯網,學習了UG、CATIA、PRO-E、ANSYS、MASTERCAM等多種主流技術軟件。,並在計算機等級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最後四屆學生二級通過率達到90%以上。

(2)本專業非常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年來,有6名學生獲得市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17名學生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

(3)本專業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和科技活動。在校期間,學生參加省級及以上各類比賽,獲得獎項29項,其中1國家壹等獎,3項國家二等獎,3項重慶壹等獎。

(4)近三年學生完成課外科技項目100余項,參與企業科技項目200余項;學生在全國各類科技期刊發表論文8篇;學生通過畢業設計和課外科技活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6項、發明專利申請5項;

(5)本專業畢業生廣受用人單位歡迎,大企業就業率達60%以上。學校組織的招聘會多年來壹直供不應求,招聘會供需比為1:3.7;

(6)近四年畢業生平均壹次性就業率為95.2%;考研學生平均錄取率22.3%;平均學士學位率為90.7%。近3年本專業畢業生社會滿意度問卷調查滿意率分別為91.3%、89.7%、92.4%。

(7)大量本專業優秀畢業生為學校和本專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聲譽,贏得了考生和家長的信任。以重慶生源為例,2006、2007年新生以該專業為第壹誌願錄取的比例分別為260/296、272/365、438+07,錄取分數線平均高出分數線15分,在全市同批次同類專業中排名第壹。

(8)本專業提出的“地方工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以發明創造為培養目標的本科畢業設計教學”的方法在部分高校得到推廣。近三年接收了11批院校和企業人員進行學習,得到了很多兄弟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認可。

2.建設方案

(1),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進壹步規劃教師科研的重點方向,強調教師科研向工程應用技術轉化。壹是從教學源頭上解決高人壹等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工程應用技術的平臺;

(2)增加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動力,加強畢業設計選題和設計能力指導,鼓勵學生參加工程裝備研制、發明創新、專利申請等工程應用創新活動,進壹步擴大學生工程應用範圍;

(3)加強產學研合作、產學基地人才培養質量研究,通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各類人才培養方式研討會,研究提高學生工程應用能力、擴大本專業社會影響力的培養方式。

三、建設成果

(壹)、建設壹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

1.引進:引進高等院校高學歷、高職稱人才1 ~ 4人;從相關科研院所、設計院、企業引進1 ~ 2名具有工程背景的技術專家;

2.培養:鼓勵教師圍繞專業研究方向外出攻讀學位,委托培養2名博士;參與橫向合作(或兼職)的青年教師8名;1名青年教師出國留學;

3.建設1市級(或校級)教學團隊。

(二)、完善專業實習基地建設

以教育部汽車零部件制造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和重慶市汽車零部件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為重點,進壹步完善工程技術實驗基地。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教學實踐平臺。同時與企業合作開發1-2實踐基地。

(三),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

1,完成或設立教學科研項目5項,其中1-2項獲部、市級獎勵;公開發表15篇教研文章;完成“方案-專利引入教學”創新體系建設和試點工作;

2.建設1個市級精品課程、1個校級精品課程、1個校級重點課程;

3.有1結構設計實驗和設備開發實驗。

(四)、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

學生發表論文10篇,授權專利30項,獲得市級以上獎勵5項;市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5篇,校級10;

實際參與產品開發、設備研制等工程項目的學生達到400人。

(5)、科學技術研究

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0項(含立項);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60篇;申請專利35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2-3項。

  • 上一篇:中國藥品專利印度藥品專利
  • 下一篇:專利優化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