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是學術研究過程中對壹本書或壹篇論文的整體參考或引用。引用的文件已在註釋中註明,不再出現在以下參考文獻中。
從字面上看,參考文獻是在寫作過程中被引用的文件,如壹篇文章或壹本書。但根據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定義,正文後的參考文獻是指“為撰寫或編輯論文、著作而引用的相關文獻信息資源。
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標準(試行)》和《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編排規範(修訂版)》的要求,許多出版物區分參考文獻和註釋,將註釋定義為“對正文中某壹內容作進壹步解釋或補充的文字”,列在文章末尾,與參考文獻分開或置於頁腳。
2007年8月20日,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排規範座談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決定從2008年起,部分期刊開始執行新規範《綜合性期刊引用技術規範》。本技術規範總結了文獻引用的“註釋”式和“作者-出版年份”式。不再使用“參考”壹詞。目前這兩種文獻著錄或引用規範在國內影響較大,後者主要應用於較高水平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⑴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規則為GB/T 7714-2005,適用於“由作者和編輯編目,但圖書館員、目錄員和索引編輯不使用的文後參考文獻”。
(2)順序編碼系統的具體安排。參考文獻按其在文中出現的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放在方括號內。如果文件被重復引用,則在文本中用相同的序列號進行標記。壹般來說,引用壹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範圍)列在以下參考文獻中。格式為作品的“出版年份”或期刊的“年份、卷(期)”+“:頁碼(或頁碼範圍)。
對於多次引用的文獻,在每篇參考文獻的序號標記中列出每處的頁碼或頁碼範圍(有些出版物也將能表明引用文獻位置的信息視為頁碼),並置於方括號內(只列出數字,不加“P”或“page”等文字和字符;頁碼範圍中間的線是半字線)並用上標標出。
如果作為文本出現的參考文獻的序列號後面需要有頁碼或頁碼範圍,則頁碼或頁碼範圍也應該是上標。作者和編輯需要仔細核對順序編碼系統下的參考文獻的序號,使序號與標明的文獻完全相同後的參考文獻列表壹致。另外,參考文獻的頁碼或頁碼範圍也要準確。
(3)參考文獻類型和文獻類型按GB3469-83《文獻類型和文獻載體代碼》用單字母標識:
專論m;報紙n;期刊j;專利文獻p;匯編g;古籍o;技術標準;
學位論文d;科技報告;參考工具k;搜索工具w;文件b;磁帶a;
圖表q;記錄l;產品樣品x;錄像帶v;會議記錄;中文翻譯測試;
樂譜I;電影y;手稿h;微電影u;幻燈片z;微型平片f;其他e。
通過壹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壹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壹定載體上的具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所謂文學,文學,就是文字記錄,奉獻,也就是口頭傳播。文學的基本要素是:
具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
2.某載體;
3.某些方法和手段;
4.某種意義表達和記錄系統。
人們通常理解的文獻是指記載在書籍、期刊、法律中的知識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傳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信息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來源,是交流和傳播信息的最基本手段。
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是指具有歷史意義的比較重大的文字資料,廣義的文獻定義已經成為記錄知識的所有載體。按照國際上的定義,文獻是壹切信息的載體。
文學在科學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如下:
(1)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成果的最終表現形式;
(2)是在空間和時間上傳播信息的最佳手段;
(3)它是確認研究人員對壹項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的基本手段;
(4)是衡量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
(5)它是研究人員表達自己、確認自己在科學中地位的手段,因此是研究人員開展研究活動的重要激勵;
(6)它是人類知識寶庫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的* * *財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