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推力的感受來自於生活常識。妳想跑得快,總要腳蹬地吧。在空氣裏,妳可以用螺旋槳吹風。空氣本身也還算是個依托。但是,妳在太空裏能推什麽呢?妳完全沒有能踩能蹬的地方。普通人從直覺判斷, 在太空裏,恐怕什麽發動機都是不起作用的 ,沒得推啊!
但是,戈達德告訴大家, 根據牛頓定律,只要妳往後扔東西,必定會獲得向前的推力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家總知道吧。理論上更上壹個層次的話,這叫做動量守恒。普通人的思維誤區就是沒把氣體的質量當回事,完全忽略了氣體本身的質量,往往想不到往後噴出的氣體也是有重量的,只要噴的夠多,夠快,那麽反作用力就會很大。
就在這幾年裏,美國全力發展航空業,因為第壹次世界大戰打起來,美國人才發現歐洲的飛機工業已經走到了美國的前面,盡管飛機是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的。但是萊特兄弟專利申請的的過於寬泛了,他們生怕別人偷了自己的技術秘密。美國陸軍想買,總要先看看貨再說吧,人家也不知道妳的飛機性能如何。人家萊特兄弟不給錢不讓看,這不要命嘛。
壹直到壹戰之前,美國的航空業都受制於萊特兄弟的專利。每架飛機他們要收 20% 的專利費。後來花了好大力氣,才讓他們把專利費降到 2%,但是美國的航空業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他們到歐洲去打仗,還得買法國飛機。所以,壹戰以後, 美國開始鼓勵航空業發展 。對於火箭,他們根本沒功夫管。所以長期以來都是戈達德帶著壹小撮人在火箭領域奮戰。
在大學裏做實驗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火箭是帶有壹定危險性的。他找來找去,找到了姨媽家裏的菜園子。這個地方比較開闊。她姨媽孤身壹個人,養了壹屋子貓,貓再可愛也畢竟不是人啊,平時也怪冷清的,沒個人說話。現在有個人在她的菜地裏做實驗,也算熱鬧壹點,有點人氣吧。於是戈達德就把火箭設備全都放在了雞窩裏,湊合著吧。老太太看著壹幫年輕人進進出出,別提多開心了。但是,當地的消防員氣兒不打壹處來,隔三差五的就爆炸,這事兒誰受得了啊?
1923 年, 戈達德搞出了世界上第壹個液體火箭發動機,燒的是液氧和汽油 。1925 年,他在克拉克大學開始做靜態測試,也就是把發動機固定在架子上,然後點火實驗。1926 年,戈達德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開始第壹次液體火箭測試。這個火箭只燒了 2.5 秒,掉在旁邊的菜地裏。飛行高度是 41 英尺,也就是只有十幾米高;距離是 184 英尺,也就是 56 米左右,比大號的禮花彈飛的還近。如今有些地方生產的煙花爆竹大號的都跟小暖瓶似的,但是禮花彈還是屬於固體火藥發射。人家戈達德的火箭雖然飛的很近,但卻是裏程碑性質的。它發射火箭的這個地方後來成為 美國國家 歷史 地標 。
後來戈達德又不斷地測試他的液體火箭。當地的報紙也不斷的作報道。1929 年,他又做了壹個更大號的火箭,上邊裝了氣壓計、溫度計和照相機。 這是世界上第壹種攜帶儀器的火箭 。
隨著火箭的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姨媽家的菜園子也快容不下他了。周圍的鄰居不想每天遭到導彈襲擊,所以戈達德必須換個地方,這都是需要錢的,做實驗是需要真金白銀的。他本來想到處去拉投資。但是沒想到 1929 年大蕭條,華爾街崩盤,更是拉不到投資了。戈達德的火箭事業眼看就要玩兒完了。
但是關鍵時刻,戈達德遇到了貴人相助。他和查爾斯·林德伯格關系不錯。過去翻譯成查爾斯·林白,他是第壹個駕駛“路易斯精神號”飛機飛越大西洋的冒險家。這個飛行員和戈達德這個研究火箭的人倒是興趣相投,林德伯格對於火箭很有興趣。林德伯格認識了壹個非常非常有錢的人,也就是古根海姆家族。他們是猶太人,早年在美國經營礦山發了大財,後來資助航空業和現代藝術,人家算是出手大方的。古根海姆美術館非常有名,還是貝聿銘作的設計。林德伯格在其中牽線搭橋,給戈達德拉來了 5 萬美元的贊助。後來人家古根海姆家族陸陸續續投了 10 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 170 萬美元左右。
有了這筆錢,戈達德搬家了,搬到了新墨西哥州的壹個小鎮。這個地方比較寬敞,別說妳玩兒火箭,就是玩兒外星飛船都沒問題。戈達德鬼使神差的把地方選在了羅斯維爾,17 年後這裏將因為不明飛行物事件而名揚世界。1930 年,這個地方還是個無人問津的地帶。剛好,戈達德耳根子也清凈,他也喜歡保密,從來也不跟別人交流。自打 1930 年起,到 1945 年,他在這裏搞了 31 次火箭發射實驗,但是他的火箭的飛行高度從來都沒有超過 2.7 公裏。當時的飛機可以飛到 1.5 萬米,氣球可以飛到 2.2 萬米,戈達德的火箭顯然是不值壹提的。速度也只不過是超過了音速,這離第壹宇宙速度還差得遠呢, 標準大氣壓下的音速大概是 340 米/秒 。折算的話,第壹宇宙速度大概是 23 倍音速,差距很明顯。
說到底是因為戈達德是壹個人在悶頭鼓搗,他不怎麽對外交流,似乎只顧自己玩兒的爽。美國政府也不重視火箭的研究。1941 年,他的助手還被調走了好幾個。他不知道歐洲大陸上的兩大強國德國和蘇聯在火箭上下了多少工夫,取得了什麽進展。1934 年,德國的 A2 火箭已經飛到 3.5 公裏高,1939 年的 A5 火箭飛到了 12 公裏的高空,1941 年 A4 火箭飛到了 84 公裏的高空,已經是大氣層的邊緣了。
美國對戈達德不重視,但是德國和蘇聯可是很重視的,他們派了間諜來刺探過情報。他們發現戈達德的壹些設計是有價值的,但整體還是落後於這兩大強國。畢竟戈達德手下這幾個毛人夠幹什麽的呀?1945 年,戈達德因癌癥而病逝。他壹輩子也沒見到火箭飛上太空,但是他的朋友林德伯格親眼目睹了美國第壹顆人造衛星的發射過程。面對此情此景,林德伯格不由得感嘆,當年戈達德向他展示過多級火箭的設計方案,不知道是他當年在做夢,還是林德伯格現在在做夢。是啊, 夢想居然有成真的那壹天 。
到了 1961 年,戈達德的遺孀才把他 30 年間的手稿全都給公開了。可惜這些手稿只有 歷史 價值,不再有指導意義了,因為加加林都上了太空了,祖師爺的遺物只能放進博物館了。美國 NASA 到是用戈達德的名字命名了壹座研究中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哈勃太空望遠鏡就是這中心管理的,這也是對戈達德這位先驅者的壹個紀念。
1969 年 7 月 17 日,《紐約時報》發表了壹篇豆腐塊大小的文章,向戈達德道歉。文章總結了當年《紐約時報》嘲笑戈達德的那篇社論,然後鄭重道歉。文章說, 進壹步的調查和實驗確認 17 世紀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絕對是成立的 。火箭可以在真空中跟在大氣層中壹樣運作。《紐約時報》怎麽想起 50 年前的事兒了呢?因為前壹天,7 月 16 號的 9 點 32 分,阿波羅 11 號飛船順利發射升空,正在往月球進發,戈達德的夢想終於實現了。當然,當時感慨萬千的人還是大有人在,比如說赫爾曼·奧博特也在阿波羅11號飛船的發射現場。
這個奧博特出生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羅馬尼亞。他也是看凡爾納的書入了迷,和齊奧爾科夫斯基壹樣,也對《從地球到月亮》這本書特別著迷。但是他也知道用大炮是不現實的,用火箭才是王道。他上大學學的是醫學,但是他的心思全在火箭上。第壹次世界大戰,他參軍入伍去了東線戰場。他還是念念不忘火箭,1917 年還設計了壹個液體火箭方案獻給了德國的戰爭部長。當然他的設計根本沒人理他。戰後,他去德國學習物理學,博士論文寫的就是火箭。結果導師壹看,寫得雲山霧罩,天馬行空,簡直是壹派胡言。於是,他博士論文沒通過,沒有博士頭銜就不能當科學家啦?不見得吧,人家還較上勁了,他猛烈地批評德國的教育制度。不過到最後,他還是靠當年那篇論文拿到了博士學位,這個結局也算是不錯了。
當時德國有壹群火箭發燒友,搞了個組織叫“太空飛行協會”,奧博特也是這個組織的成員。奧博特出版了很多本有關太空旅行的科普書籍,影響了很多人。有人要拍壹部科幻電影叫《月亮上的女士》,請了奧博特當科學顧問。他趁機忽悠人家給錢,讓他造壹枚火箭,首映式上發射壹顆真的火箭,這樣也可以為電影造勢。這如意算盤打的啪啪響啊。
電影裏的那顆火箭的外形也是奧博特設計的,包括火箭的發射程序。電影嘛,總要有強烈的戲劇性,這是壹部無聲電影,不玩點兒誇張的吸引不住人。奧博特設計了壹個倒計時環節,果然很出彩。 這個倒計時的流程成了火箭發射的標配,其實就從這部電影裏面來的 。
電影首映式搞得很熱鬧,達官顯貴們也都來捧場,所以後來為什麽德國政府願意支持火箭研究,就跟此時奧博特的宣傳是有關系的。不過壹直到電影首映,奧博特還是沒把火箭造出來,等到他造出來,黃花菜都涼了,這部影片賣的不算好。但是的的確確影響壹大批人喜歡上了火箭。他在德國的帝國理工學院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找了個18歲的大學生來打下手。這個學生後來比老師還厲害,他叫馮·布勞恩。
後來,奧博特參與了納粹的火箭研究,他更喜歡固體火箭,所以他被調去研究防空火箭。戰後他也受到審查,在美國被關了壹陣子。出來以後到處去給人當顧問,給意大利當顧問,給美國的阿特拉斯大力神火箭當顧問,後來參與了阿波羅計劃, 見證了阿波羅飛船登月,也見證了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爆炸 。沒辦法,人家活得久啊。他是火箭先驅者之中唯壹活到太空時代的人,人家活了95歲。
其實我真的是挺感慨的, 火箭從蹣跚學步,那麽原始簡陋到載人上天 ,其實相隔並不長。關鍵是歐洲大陸上的兩大強國蘇聯和德國都在用國家的力量推進火箭的發展, 這是火箭技術能迅速發展的關鍵的關鍵 。奇怪的是,歐洲大陸上的火箭都是由囚犯制造的,這也是火箭發展歷程上非常奇葩的壹幕。這是怎麽回事兒呢?我們下次再說。
#航天##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