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防禦。毒氟磷通過激活水楊酸信號分子,進而激活下遊PAL、POD、SOD等植物防禦因子,提高作物總體系統抗病性,最終使病毒無法增殖。
內吸治療。毒氟磷具有較強的內吸作用,通過作物葉片的吸收可迅速傳導至植株的各個部位,破壞病毒外殼,使病毒固定而無法繼續增殖,有效阻止病害的進壹步蔓延。
促進生長。毒氟磷可通過調節植物內源生長因子,促進根部生長,恢復葉部功能,降低產量損失。
無交互抗性。毒氟磷為全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的新化合物,作用機理獨特,屬國家專利產品,系統防護無抗性。
安全環保。毒氟磷是以綿羊瘤胃中的氨基磷酸酯類化合物為先導仿生合成的化合物,對作物高度安全,對蜜蜂、家蠶、魚、鳥等非靶標生物高度安全。 湖南江華縣農業局鐘石春等於2011-2012年研究發現,秧田期用1%吡蚜酮緩釋顆粒劑600g/667平方米撒施,分蘗期采用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60g/667平方米+80%烯啶蟲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g/667平方米均勻噴霧,分蘗盛期根據病蟲情況再施用的集成防控技術,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效顯著。
江蘇姜堰市植保植檢站李愛國等人於2011年在姜堰市興泰鎮研究發現,采用以毒氟磷為技術核心的“抗病毒制劑+殺蟲劑”超低容量噴霧技術能有效控制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 廣西農藥檢定管理所於2011年11月28日、12月6日各采用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每公頃使用制劑400g、500g,第二次藥後10天後防效分別為81.30%、83.20%。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於2012年5月18日、5月28日各噴施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400.5克/公頃、499.5克/公頃,第二次施藥後15天防效分別為66.8%、72.92%。
以上信息引自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登記資料,資料來源: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王彥芬等人於2012年在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試驗田研究芋病毒病時發現,采用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1000倍液防治芋病毒病第壹次藥後10d防效分別為30.9%和24.9%;第二次藥後15d,500倍液和10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別為72.8%和59.4%。同時發現,毒氟磷對芋頭生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資料上傳人:高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