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身皮之患,父母不可輕易滅”的古代封建社會環境下,女性“德智體美”,戴耳環已經成為壹種可恥的行為,被人們所不齒。所以在宋朝以前,穿耳在漢族男女中並不流行。直到宋代,朱成理學的大力推行使得女性的社會地位壹落千丈。從那以後,為了區分男女,耳環和裹腳成了女人的必需品。
所以宋代不僅是女性社會地位的大轉折,也是中國耳環命運的轉折點。宋代以後,耳環在漢人中真正流行起來。
1社會各階層的審美趣味都趨於世俗化。
唐朝建立初期,伴隨著中央集權的進壹步發展和封建帝制的加強。朝廷建立科舉制度是為了控制權力,選拔優秀官員。科舉制度的實行,從根本上打破了受門第限制的選官舊制度,讓大批中小地主、自耕農等知識分子進入朝廷,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
由此,唐代大量新興的地主和平民階層成為國家官員和知識精英的主體。到北宋時,這些士人在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實現了全面統治。換句話說,科學研究成了這些新興學者從農村走向宮廷,從農村走向城市的橋梁。此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開始趨向於平民社會的發展。大量下層士人通過科舉進入上層社會後,具有世俗化、平民化的審美趣味。
再加上宋代政局穩定,經濟日益繁榮,地主積極分子無需繼續進取鬥爭,開始滿足眼前的既得利益,追求庸俗享樂的生活。例如,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壹書中說:“這種從北宋開始統治社會上層的世俗地主階級,雖然表面上標榜儒家學說,實際上卻沈浸在他們的各種愛好中:享樂、閑適或縱情聲色。前者打著孔孟的旗號,主張文藝為封建政治服務,發展成為宋代理學、理學的文學觀。後者——對現實世俗生活的沈浸和感嘆,日益成為文學藝術真正的主題和對象。”
所以,自從世俗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力量後,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發生了變化。他們“沈溺於肉欲,壹切都避之不及”。亭子和露臺是他們戀戀不舍的地方。他們所追求的女性美是柔弱而矯飾的,他們所引導的世俗美是豐富而華麗的。所以,不僅僅是耳環,連戒指、手鐲、項鏈、飾品都是宋代以前從未興盛過的。
2女性地位的下降和特定階層女性的出現
宋代是中國男女關系由寬松到嚴格的過渡時期,而導致這種局面的壹個重要因素是朱成理學所倡導的“守義滅人欲”的道德觀念壹度成為禁錮和壓制女性的道德枷鎖,所以在禮教女學的封建統治思想下,宋代男女差異走向了極端。
壹方面,女性不僅要時刻遵守女性道德和女性教育,還要牢記“饑則小,辱則大”的貞節觀念,身體行為也受到限制,比如纏足、穿耳等。纏足後的三寸金蓮,讓女人行走不便,虛弱的身體壹輩子被困在院墻裏。戴耳朵讓女性很難隱藏自己的身份,也無法再女扮男裝,露臉。
另壹方面,在朱成理學的影響下,兩性之間也出現了復雜的儒家道德沖突。男人要求家庭主婦遵守婦道,貞潔自愛,卻在外面聚會,尤其是壹些有權勢的貴族或商人。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妓院裏的“風塵”和“煙火”女人身上,以滿足他們的快感。
此外,宋朝皇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宋太祖也公開主張豪傑們“積多錢帛於田宅以遺贈子孫,歌伎樂舞以安身立命”,更助長了貴族官僚的腐化墮落和縱欲無度。於是,勾欄瓦舍和酒樓妓女壹度爭寵,而那些懂儒信佛又擅長詩詞的文人,則愛和會畫詩的歌伎、舞伎壹起歡唱。
長期以來,某個階層的女性以色娛人,已經成為壹種舉世公認的現象。為了謀生和滿足社會的需求,這些女性自然需要用各種服飾和珠寶來裝扮自己,這就促成了包括耳環在內的各種珠寶品類的蓬勃發展。
1耳環圖案追求“形象走樣”
據史料記載,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最完善的朝代,是第壹個全面實行科舉為朝廷選官的朝代。此外,朝廷還在各方面鼓勵和優待科學研究。因此,在宋朝政府的高級官員中,科舉出身的占了壓倒性的優勢,可謂“士滿堂”。因此,宋代也被稱為“文誌”時代。
這些文人既是國家政權的主人,又是藝術的創造者,他們還是官員、作家、畫家。在他們高超的藝術修養和對世俗生活的熱情驅動下,整個時代的風格都偏向於高雅的審美領域。
對他們來說,“詩可以有寓意,音樂可以有寓意,繪畫可以有超越形的意象”。於是,許多帶有隱喻、野心和感情的意象被作為裝飾圖案出現在世俗生活中。
其中,象征文人精神品格的梅、蘭、竹、菊是裝飾紋樣中常見的題材。眾所周知,梅花開寒獨立於春,常被文人墨客用來比喻高貴、剛強,廣泛應用於女性服飾和首飾中。如湖州三天門南宋墓出土壹枚梅花形耳墜,兩朵梅花相連,花為重瓣梅花。
在宋代的耳環中經常可以看到與竹子有關的飾品。如湖南常德三湘酒廠出土的壹對竹葉圖案的金耳環,鉤形環上零星地刻有壹片片竹葉圖案,小巧玲瓏。
“菊花也是花的隱士”。對於文人來說,菊花象征著“不俗、獨立、清雅、純潔的感情”,所以菊花常被用於首飾圖案,如浙江建德大洋鎮王霞村宋墓出土的壹對菊花金耳環。
對於士大夫來說,在嘈雜的社會環境中,抒發情懷,借物抒懷,可能會讓他們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理想生活上。
耳環往往很受歡迎,充滿生活氣息。
著名歷史學家齊俠先生曾說:“宋朝三百年間,中國經濟文化發展走在世界前列,是當時最先進最文明的國家。”的確,宋朝雖然政治發展不順利,但卻是中國古代史上商品經濟最繁榮的時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店城合壹”的城市體系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此外,宋朝的土地制度改變了唐朝的“均田制”,實行“租佃制”,在壹定程度上使農民的經濟狀況惡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
而城市的發展帶動了娛樂業遍地開花。比如北宋,汴梁“以其廣大的人口,增加了十幾個人,卻沒覺得少。”所謂花陣酒池,香山藥海。不要有僻靜的小巷,嚴觀葛樓,有成千上萬的小巷。我不想變得復雜。"
隨著商業的繁榮和市民的日益增多,城市生活的世俗化步伐加快,充滿街頭氣息的裝飾圖案也應運而生,具體表現為民間人們用日常生活中的東西來創造圖案,如老百姓的窗臺庭院、田間常見的植物、各種花果被大量用作首飾圖案等。此外,這壹時期還出現了許多吉祥圖案的耳環。
如江蘇無錫陽明北宋墓出土的金瓜果耳環,中間有兩個對稱的瓜,莖藤前後盤繞,寓意“瓜滿花開”,湖州三天門宋墓出土的紫茄子耳環,有紫袍,寓意高官中獎,多子多福。
可見,只要圖案走向市場,融入世俗生活,那些所謂高貴莊嚴的形象形式就會變得豐富吉祥,因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才是市場藝術的真正目的”
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否戴耳環是個人選擇,是壹種審美態度,是個人喜好。就連耳環也不再是女性的專利,大量男性加入了戴耳環的行列。但在中國封建社會,戴耳環可沒這麽簡單。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說:“中國文化的特點是‘禮’,它是整個中國世界壹切習俗和行為的規範,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家庭、宗族、國家都是按照“禮”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人們的衣食住行、耳飾也符合禮儀制度的要求。所以在古代,耳環不僅代表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也代表了等級標誌的象征,更體現了各個朝代的文化特點和生活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