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壹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妳》、《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此期的演唱風格不甚優美,常用類聲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輝、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嚴斐、英茵、徐粲鶯、蔡壹鳴、錢鐘秀、張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錦暉、嚴工上、許如輝、任光等。
詞作家有黎錦暉、高天棲、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壹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這種風格可形容成婉轉、輕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臺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嚴華、姚敏、張翠紅、李麗華、白光、李香蘭、張帆、黃飛然、黃源尹、吳鶯音、歐陽飛鶯、梁萍、逸敏、屈雲雲、金溢、白雲、鄧白英、佩妮、張伊雯、韓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嚴華、李厚襄、嚴折西、嚴個凡、梁樂音、陳瑞禎、劉如曾、嚴工上、劉雪庵、賀綠汀、張簧、張昊等。
詞作家有吳村、陳棟蓀、李雋青、範煙橋、田漢、葉逸芳、張準、魯旭、包乙等。
後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開始。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表演。
演唱風格無太大變化,輕柔曼妙的特點有所減少,趨向於自然、平淡。另外由於白光的影響,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傳統發聲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傳統發聲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這是受到李香蘭的影響。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傑。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瓊、崔萍、張露、葛蘭、劉韻、顧媚、席靜婷、潘迪華、董佩佩、蓓蕾、夏夢、石慧、江巖、楊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楊龍、勵鳴、王福齡、周藍萍、顧嘉輝、黃露、夏端齡(日本作曲大師服部良壹)、江適、葉純之、草田、於粼等。
詞曲家陳蝶衣、陶秦、易文、盧壹方、司經明等。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臺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臺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誌是謝雷壹曲《曼麗》、姚蘇蓉壹曲《今天不回家》紅遍東南亞,奠定了臺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臺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臺灣曾出現過著名的校園民歌運動。由學生首先發起創作、演唱,影響深遠,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內地歌壇。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匯入了流行音樂,融合在壹起發展,為流行音樂註入了新鮮血液。
代表歌星謝雷、青山、劉家昌、萬沙浪、孫情、李逸、劉文正、費玉清、潘安邦、姚蘇蓉、楊小萍、龍雅、鳳飛飛、鄧麗君、龍飄飄、崔苔青、黃曉君、陳淑樺、蔡琴、蔡幸娟等。
作曲家有駱明通、劉家昌、古月(左宏元)、湯尼(翁清溪)、李俊雄、黃仁清等。
詞作家有慎芝、莊奴、孫儀、林煌坤等。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後(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臺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於羅大佑壹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壹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臺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臺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制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鹹宜、雅俗***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及作曲家
1.臺灣:
代表歌星:童安格、姜育恒、齊秦、王傑、張雨生、趙傳、伍思凱、庾澄慶、高明駿、文章、李茂、張洪量、張鎬哲、周華健、張信哲、邰正宵、鄭智化、林誌穎、金城武、張宇、任賢齊、王力宏、蘇芮、黃鶯鶯(黃露儀)、楊林、林慧萍、高勝美、葉歡、張清芳、千百惠、潘美辰、潘越雲、蘇慧倫、陳明真、伊能靜、娃娃、孟庭葦、辛曉琪、許茹雲、範曉萱、李玟、張惠妹等。
作曲家:羅大佑、譚健常、李宗盛、小蟲(陳煥章)、李子恒、陳誌遠、陳耀川、李泰祥、郭子、周治平、林隆璇、曹俊鴻、馬兆駿、劉誌宏、薛思銘等。
2.內地:
代表歌星:崔健、張偉進、屠洪剛、常寬、景崗山、張行、劉歡、孫國慶、蔡國慶、解曉東、紅豆、毛寧、高林生、黃格選、林依輪、滿文軍、羅中旭、孫楠、成方圓、程琳、胡月、張薔、田震、段品章、李玲玉、毛阿敏、韋唯、杭天琪、朱樺、李娜、那英、楊鈺瑩、陳明、孫悅、戴嬈、周艷泓、韓紅等。
作曲家:谷建芬、付林、徐沛東、溫中甲、李海鷹、張全復、解承強、李漢穎、畢曉世、陳小奇、三寶、郭峰、卞留念、馮曉泉、高曉松等。
3.香港
代表歌星:譚詠麟、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張國榮、黃家駒、張學友、李克勤、呂方、郭富城、劉德華、黎明、許誌安、古巨基、陳曉東、鄭中基、謝霆鋒、甄妮、葉麗儀、奚秀蘭、徐小鳳、葉倩文、陳慧嫻、鄺美雲、林億蓮、王菲(王靖雯)、梁雁翎、周慧敏、陳慧琳、彭羚等。
作曲家:黃舒駿、林車松、塗惠元、葉良俊、陳光榮、戚小戀、徐嘉良等。
4.新加坡
代表歌星:嶽雷、康喬、秦詠、翁淑英、韓寶儀、謝采雲、許美靜、蔡健雅、孫燕姿等。
作曲家:李偉松、李思松、黎拂揮等。
5.馬來西亞
代表歌星:羅賓、莊學思、巫啟賢、劉秋儀、張小英、藍英、柯以敏等。
6.日本:歐陽菲菲、翁倩玉、陳美齡、璐璐
7.美國:洛城三兄弟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