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常與燭臺搭配用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另外有些容器同樣能夠起到燭臺的作用,比如像放飄蠟的玻璃器皿,點蠟熏精油的小香爐,經過處理的竹筒等等。目前燭臺除了為蠟燭服務以外,更多的也作為家裝擺設的壹部分。
蠟燃燒有2個過程:受熱熔化和生成別的物質
1.蠟受熱時熔化是物理現象
2.蠟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學反應
蠟燃燒是先受熱熔化,當達到可燃溫度後進行的化學反應,生成了別的物質
石蠟的物理性質是常溫為固體,難溶於水,熔點低易熔化,較軟。其化學性質是:石蠟具有可燃性,燃燒時發光放熱。 蠟燭生產的種類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壹般可以分為日用照明蠟燭(普通蠟燭)和工藝品蠟燭(特殊用途蠟燭)兩大類。照明蠟燭比較簡單,壹般就是白色的竿狀蠟燭。工藝蠟燭又可細分很多種,首先又可分為果凍工藝蠟燭和薰香工藝蠟燭兩類。壹般因加入配料而顯各種顏色(如生日蠟燭),形狀也因需要做成各種形式(如螺旋狀、數字形等),可融新穎性、裝飾性、觀賞性、功能性於壹體。
蠟燭的火焰分為三部分,分為外焰、內焰和焰心。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溫度最低。
另外,蠟燭也可分為粗面蠟和光面蠟兩種,壹般粗面蠟的表面常帶有味道,上面有壹層白霜,不同的粗面蠟會帶來不同的氣味,比如在臥室就可以放壹些熏衣草味的蠟燭,起到催眠、鎮靜的作用,在衛生間可以放海洋氣味的蠟燭,夏天還可以放壹些松味的蠟燭驅趕蚊蟲;而光面蠟沒有味道,蠟體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蠟燭按照形狀壹般可以分為擠壓圓柱蠟、尖竹蠟、火炬蠟、飄蠟、圓頭蠟、平頭蠟等,顏色也有很多種。這些蠟燭在使用時有些比較講究,比如尖竹蠟,適合在吃飯的時候插在燭臺上,擺在飯桌中間,特別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裏裝修是歐式風格,也可以擺放在客廳當作裝飾品。飄蠟常見於酒吧,在壹個容器器皿裏倒上水,把飄蠟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燭光下別有壹番情調。飄蠟在年輕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較多,特別是情侶間,燭光晚餐不僅可以用尖竹蠟,飄蠟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
另外,同種蠟燭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擠壓圓柱蠟就有四個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 現在壹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壹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壹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壹束,然後蘸上壹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壹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裏面灌上蜜蠟點燃。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壹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制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壹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壹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壹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壹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壹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壹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麽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壹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
但蠟燭還有待進壹步完善,它的材料壹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壹難題的是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收到壹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壹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壹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壹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壹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裏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 不汙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呂薩克(Joseph LouisGay-Lussac),並建議兩人***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堿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壹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制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壹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在古代尚未使用電力的情況下,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壹般不再使用蠟燭了,蠟燭則更多的被賦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侶相約、生日晚餐、對亡靈的悼念、對未來的祈禱等等,特別是在紀念日和喜慶的日子裏,人們便會點起蠟燭。另外,蠟燭也常會作為壹種物理或化學實驗的用品。煤油燈煤油燈 Kerosene lamp,(在英國被廣為稱作石蠟燈paraffin lamp),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或石蠟作為燃料。
早於9世紀的巴格達,已有使用煤油燈的記載,而近代的煤油燈則於1853年由壹名波蘭發明家Ignacy Lukasiewicz發明。
有兩種主要的煤油燈,燈芯燈"wick lamp" 和 壓力燈"pressure lamp",但運作方式不同.
舊式煤油燈使用棉繩燈芯,其燈頭通常以銅制成,而燈座和擋風用的燈筒則用玻璃制成。
燈頭四周有多個爪子,旁邊有壹個可控制棉繩上升或下降的小齒輪。
棉繩的下方伸到燈座內,燈頭有螺絲絞與燈座相配合,故可把燈頭扭緊在燈座上。而燈座內註滿煤油,棉繩便把煤油吸到繩頭上。
只要用火柴點著繩頭,並罩上燈筒,便完成點燈的動作。現時舊式煤油燈已幾近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