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向下施加適當的力,將刀片穿過罐蓋。
3.輕輕向上提起罐蓋,保持刀片向前,連續用力旋轉罐蓋壹圈或多圈,使罐蓋能輕松打開。
20世紀20年代65438年至2009年期間,英國探險家威廉·帕裏帶領多名極地研究人員穿越巴芬灣,穿越漫長的凍土,向北極進發。探險者們使用了壹種能保證他們在寒冷的極地環境中生存的裝備:罐頭食品。薄薄的熟錫罐可以防止他們帶來的食物變質。但麻煩的是,吃的時候很難打開這些罐頭。聽烤小牛肉罐頭,會有這樣的說明:請用錘子和鑿子從上面打開。
1812年,英國工程師、造紙工布萊恩·唐金發(Brian Tang Jinfa)理解了這種用金屬罐保存食物的方法,它成為了少數幾個離不開輔助工具的產品。顯然,金湯認為如何制造壹整套開罐頭的工具是別人的事。
早期的錫罐比它們所裝的食物要重得多。19世紀初,士兵用刺刀開罐頭。後來美國內戰時,饑餓的士兵開槍打開這些罐頭吃。相比之下,第壹把用來開罐頭的螺絲刀並沒有太大的改進。需要鋒利的工具才能鉆透罐頭的頂部。人們必須小心地沿著罐蓋的圓周鋸鐵皮以露出罐中的食物,但是這樣做很麻煩,甚至很危險。顧客經常用自己的工具打開這些罐子,或者幹脆請店主幫忙。
在50年代末,當制造商可以制造更薄的罐子時,螺絲刀的設計取得了突破。1858年,埃茲拉·沃納申請了壹項專利:帶刀片的螺絲刀。人們可以將刀片強行插入罐蓋,而不是砸進去,還有壹個小小的金屬護板,確保螺絲刀不會進入罐內太深,防止罐內液體濺出。此外,弧形刀片可以抓住罐蓋的邊緣,從而移除蓋子。沃納太樂觀了,不能聲稱他的技術甚至可以被孩子輕松安全地操作。
但真正在美國廣泛使用的第壹把螺絲刀是出現在19世紀晚期的“牛頭”螺絲刀,它是以固定螺絲刀刀刃的鑄鐵頭的形狀命名的。它有兩個刀片,短而鋒利的那壹個可以插入蓋子,然後長壹點的那壹個可以沿著蓋子的邊緣切割,比1858 Werner的螺絲刀方便多了。這種螺絲刀在當時非常流行,以至於今天我們經常可以在古董店看到它們。
威廉·萊曼在1870申請了壹個神奇的輪刀螺絲刀。然而,他的設計仍然存在嚴重的缺陷。使用時,螺絲刀的壹端必須準確地刺入蓋子的中央部分,然後它將作為切割的支點。另外,這個螺絲刀壹定要根據罐子的形狀來調整。
1925,舊金山的星牌奇子公司在萊曼的輪式切割機上增加了壹個鋸齒齒輪,可以在蓋子的下邊緣運行。至此,螺絲刀的創新進入了壹個新時代。這種螺絲刀工作時,用兩個輪子擠壓蓋子,可以平穩順利地開罐。電動螺絲刀出現在1931,其工作原理與星形螺絲刀相同,至今仍有人在使用。
打開飲料罐的技術經歷了不同的道路。酒廠和飲料廠家用錫罐代替玻璃瓶裝飲料,不是為了長期保存,而是因為錫罐便宜,用後可以扔掉。人們通常不必完全打開蓋子。眾所周知的“教堂鑰匙”螺絲刀可以在瓶蓋上開壹個三角形的孔,這樣他們就可以同時啜飲和飲用。
20世紀50年代末,超薄鋁罐的出現使人們無需特殊工具就能開罐。這個易拉罐的蓋子上連接著壹個圓形的小拉環,很容易打開,但是也產生了很多垃圾。十幾年來,這種廢棄的拉環隨處可見,直到法律規定開罐後拉環必須與蓋子連為壹體,才制止了這種現象。
近70年來,雖然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螺絲刀的設計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普通的手動螺絲刀往往會使蓋子掉入罐中,留下取出鋒利金屬圓盤的麻煩。壹個不流行的設計是用壹把輪刀從蓋子的下邊緣打開罐頭來解決這個問題。蓋子確實被拿走了,但是罐子的口留下了鋒利的邊緣。用刀片開罐子的老式螺絲刀還沒有被完全淘汰。如今,露營者使用的名為“約翰·韋恩”的螺絲刀是瑞士軍刀和其他便攜式刀具的特色配件。有的電動螺絲刀設計有磁鐵吸引蓋子,有的則有很多配件,可以用來開瓶子、罐頭或塑料袋,也可以用來磨刀,還可以做其他用途。
也許在未來的幾十年裏,隨著信息技術、基因工程和原子物理的飛速發展,螺絲刀會越來越完善,但也許隨著食品包裝的改進,人們不再需要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