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專利申請 - 華為官宣:首款聯手打造的轎車落地,續航最高可達708KM

華為官宣:首款聯手打造的轎車落地,續航最高可達708KM

互聯網大佬、 科技 巨頭們,不是走在造車的路上,就是已經在發布新車。與之不同的是,華為依然堅持著 不造整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 汽車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華為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官微4月6日宣布: 4月17日,新壹代智能純電轎車阿爾法S將會亮相上海。

阿爾法 S是華為與北汽藍谷合作打造的壹款智能豪華純電轎車,這款車將搭載華為激光雷達在內的30+軟硬件。

北汽藍谷此前曾表示: 這是華為首款HI(華為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品牌)尾標上車車型,算是華為真正聯合造車企業打造的 首款落地車型。

新車提供 兩個動力及三個續航裏程版本,NEDC續航裏程分別為525km、603km、708km。核心配置:L2.5級自動駕駛、RPA遙感泊車、三屏聯動、人臉識別、8英寸顯示屏(HUD)等。

華為不造“整車”的傳聞還在耳邊,與車企聯合打造的首款車就已經落地,有的人可能感覺華為的行動有點快,其實不然。

2019年11月,北京新能源 汽車 股份有限公司與華為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而此次協議是對2017年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基礎上,進壹步深化。

當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

也是在2019年, 任正非簽發組織變動文件,華為成立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 BU,該部門隸屬 ICT 管理委員會管理。

誰也不敢保證華為以後不造“整車”,但當下對於華為來說確實不是壹個好的機會。

1、 華為並不完全具備造“整車”的能力。

都說隔行如隔上,雖然華為在各大部件控制器、新品、激光雷達,甚至小到後視鏡都有點成績,還被網友調侃:除了底盤、輪胎、車身......他只差壹個菊廠Logo。

但華為造整車的路依然很長,以最簡單的專利數作比較,傳統老牌勁旅壹年的專利數,可能就夠華為研究壹陣子。

2020年公布的壹項關於“2019年 汽車 專利創新指數”,排名前10中專利總量最低的是廣州 汽車 :1537;比亞迪總量第壹:7438。

再看壹下華為的專利,明顯更偏向於智能領域。華為是否已經具備造整車的實力,這件事還真的有待商榷。

2、華為未必有小米的“實力”。

雷軍前幾天發布小米造車的消息,並宣稱將親自掛帥。

壹時間,網上的討論四起,小米為何能造車,而華為卻不肯?

首先兩家企業現在的處境不同,華為雖然體量更大,但所面臨的問題更多,正是這個大體量也導致華為在行動上要更加三思。

而小米則不同,更像是輕裝上陣。

雷軍說, 10年100億美元的研發投資,現金儲備1080億元人民幣,我們虧得起。

雖然,華為僅壹年研發的錢,遠比小米這10年投入更多。但華為當下的情況不同,手機業務下滑,帶來的營收大幅下降,最關鍵的是要尋求對沖的業務。

但真正進入整車,光實現量產就是壹個漫長的過程。

特斯拉從成立到量產交付models用了9年的時間;

而蔚來從1萬銷量到5萬銷量用了3年;

賈總的FF......加油。

再有壹點,華為不是壹家上市公司。

3、造整車也未必就“安全”。

就目前而言, 汽車 領域大部分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國際巨頭們的手裏,同樣 汽車 廠商也面臨著芯片短缺的問題。

誰又敢保證,華為壹旦進入整車行業,海那邊不會出手?

在任正非簽發的文件中有這麽壹段話:

而此時華為進入 汽車 領域,從智能能源、智能駕駛、智能互聯、智能網聯、雲服務等方面率先實現自主國產化,也可以為國產自主品牌在壹定程度上保駕護航,以便將來打造壹整套安全、可靠、不受威脅的國內 汽車 產業鏈。

當然,還要考慮在商言商的問題,壹旦華為進入整車行業,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生改變,從原來的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這也是華為當下不願意看到的。

不造車,不與主要廠商產生競爭,做好供應商,做好增量業務,依然是華為當下要去做的事情。

就造車產生的價值而已,華為內部普遍也認為:

因此,華為大概率不會在短期內選擇去做傳統零部件,更不會去選擇造“整車”,而是深耕自己擅長的智能、終端協同。

-END-

  • 上一篇:有哪些成功合作的名人例子?
  • 下一篇:激勵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格言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