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專利申請 - 技術引進的相關問題

技術引進的相關問題

中國正處於加快工業化和產業技術升級的重要階段。壹方面,中國應進壹步加大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力度,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另壹方面,中國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心環節。這是我們在當前發展中面臨的雙重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出了壹條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捷徑。從1999到2003年,中國共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75億美元,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增長階段,產業結構面臨整體升級的任務。毫無疑問,中國仍然需要擴大對外開放,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市場,特別是全球技術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此,中國必須堅定。經濟全球化進壹步拓展了技術資源的全球配置空間,為中國利用國際技術資源提供了難得的條件。中國應利用好這壹機遇,在更深層次上引進技術,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摒棄“市場換技術戰略”,實施“競爭換技術戰略”,進壹步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我國大量利用國外技術資源的同時,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雖然中國產業結構整體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主要表現在:

壹是技術對外依存度高。我國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發達國家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設備基本依賴進口。中國每年數萬億的固定資產設備投資中,60%以上是“進口”的。

二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不足。中國每引進壹元技術,只有0。07元用於消化吸收和技術創新。而日本和韓國在工業化時期,引進技術花費人民幣元,消化吸收和技術創新花費人民幣5元到8元。

第三,在專利技術和國際標準上明顯落後。根據瑞士管理學院的數據,中國每萬人產生的專利數量為0。8件,日本737件,德國534件,比中國多50倍,比中國多50倍,比中國多40倍。國際標準方面,中國的很少,而歐盟的技術標準有0000多項,德國的工業標準大概是。1994日本工業標準884項,農產品標準397項。

第四,基礎研究費用不足。我國基礎研究的長期低成本使得自主創新缺乏適當的資金支持和發展潛力。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美國基礎研究總投入快速增長,年均增幅超過0%,1956年高達4.0%,投入從1956年的4.6億美元增加到1965年的6.64億美元。1990年代,支持進壹步增加。2000年,美國基礎研究基金占美國R&D基金總額的8%。日本在10%到7%之間。德國在10%左右。法國在1999達到4%。在中國,這壹比例在1995年為5.8%,2000年為5.73%,7年增長率不到0.1%。

因此,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雖然保持了高速增長,但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根據科技部提供的數據,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八。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戰略選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產業升級的基礎和前提。現代企業競爭歸根結底是企業競爭力的較量,決定企業競爭力的是自主創新能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企業的競爭力就失去了內涵和載體,企業在競爭中就會處於被動地位。

在引入大量外資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自主發展的機會。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中國的競爭和發展只能處於弱勢。因此,發展大企業集團,增強企業競爭力,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上一篇:婚前專利婚後收益屬於***同財產嗎
  • 下一篇:Arhud屏幕專利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