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莘莊的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基地,就好像走進了壹個綠葉細胞,這裏處處都在進行著光電轉化的“光合作用”——太陽能發電。
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所有的辦公生活用電都來自太陽能發電:道路兩旁,小巧的道邊小燈“頭頂”太陽能電池,白天吸收太陽能,藏在地下蓄電池中,夜晚就能連續亮上6個多小時。車庫頂上20平方米左右的太陽能電池,以每平方米260瓦的功率,貪婪地吸收著太陽能,並轉化成電流,經穩定處理後,供給整個廠區的電腦、照明、空調等用電。
太陽能電池對陽光的“追求”,在這裏幾乎達到了極限。艷陽下,巨大黝黑的“太陽能向日葵跟蹤器”(見右圖),就像向日葵壹樣,自動隨太陽而轉,以獲得盡可能多的太陽能,發出更多的電。
這些勤快的“葉綠素”就是“大面積大功率晶體矽太陽電池組件”。據該專利發明者袁曉介紹,該組件抗紫外老化性能好,抗風強度達到2400帕,特別適用於我國的西藏、雲南等光照條件極佳的地區。
目前,這個“金點子”已為西藏日喀則地區的無電鄉帶去了清潔的電能,已在全國各地建起1000多座太陽能發電站,還遠銷歐洲各國,去年銷售額已突破1億元。
可阻燃的竹絨毯
現代高科技已讓“輕箬笠”、“綠蓑衣”變得比全棉布匹還柔軟、涼爽,甚至帶有絲綢的光澤和手感。在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的陳列室裏,記者充分感受了竹纖維織物的“冰肌玉骨”。
據介紹,竹纖維偏酸性,具有天然抗菌功能;天生多孔隙,能較快“帶走”熱量,給人涼爽之感。竹子生長迅速,成材周期短,可不斷再生,又在我國分布廣泛,如此理想的棉花“替代品”實在不可多得。
中國有400多種竹子,可能用來“織布”的卻只有三四種。紡科院的科研人員費盡心血,終於尋覓到了這些富含纖維的竹子。把竹子制成竹漿,再從中提取纖維,然後用竹纖維紡成紗、織成布,染上五彩繽紛的顏色,裁成衣被,就成了眼前堪與棉織物媲美的竹纖維床單、桌布、窗簾……
“紡織高手”們並未就此打住,他們還研制出了竹纖維的阻燃絨毯(見左圖)。竹纖維遇火後不易燃燒,溶化後不粘手,制成毛毯後,手感猶如羊毛。據該院高級工程師殷慶永介紹,該毯可在火中保持1個小時左右不燃燒,萬壹發生火災,它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救生毯”。
直接成方的“郁氏鋼管”
壹塊厚達16毫米的鋼板,在經過流水線上的20多道工序後,猶如折紙般,被漸漸地彎成了棱角分明的U字型。
這個看似簡單的“折鋼”過程卻蘊含著壹項高難度的技術,它使得我國第壹次制成了高強度、高抗震、高耐火耐候性能的超大規格的壹次成型方矩形管。曾以“郁氏連接”震驚世界的上海鋼鐵工藝技術研究所所長郁?,又以這項“壹次成方成型的高強度高耐火耐候超大規模方矩形管”的發明專利,令人對中國鋼鐵業再次刮目相看。
以前制造方形鋼管,常采用“圓管變方”和四塊鋼板焊接的方法。但“郁氏鋼管”卻能在常溫下,將熱軋鋼卷板直接軋成方矩形管,被稱為“直接成方”。用這種方法制成的方形鋼管,最高抗拉強度可達到63兆帕,堪稱同類鋼管中的世界第壹,而生產功率消耗僅為從前的50%。
“郁氏鋼管”剛問世,就引來眾多關註的目光。郁?告訴記者,目前上海中環線、上海鐵路南站和奧運會場館、港澳大型橋梁等重大工程都開始和他的研究所洽談,準備大批量訂購。他對“郁氏鋼管”的未來充滿信心:到2006年,該產品年生產能力將達10萬噸,銷售額至少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