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專利申請 - 近30年來,混凝土結構有哪些發展

近30年來,混凝土結構有哪些發展

1、鋼筋混凝土小構件的應用,設計計算依據彈性理論方法。

1801年考格涅特發表了有關建築原理的論著,指出了混凝土這種材料抗拉性能較差,到1850年法國的蘭博特首先建造了壹艘小型水泥船,並於1855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

接著法國的花匠莫尼爾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屬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並以此獲得專利。後來康納於1886年發表了第壹篇關於混凝土結構的理論與設計手稿。

1872年美國人沃德建造了第壹幢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房屋。1906年特納研制了第壹個無梁平板。從此鋼筋混凝土小構件已進入工程實用階段。

2、鋼筋混凝土結構與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大量應用,設計計算依據材料的破損階段方法。

1922年英國人狄森提出了受彎構件按破損階段的計算方法。1928年法國工程師弗來西奈發明了預應力混凝土。

其後鋼筋混凝土與預應力混凝土在分析、設計與施工等方面的工藝與科研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獨特的建築物,如美國波士頓市的Kresge大會堂,英國的1951節日穹頂,美國芝加哥市的Marina摩天大樓,湖濱大樓等建築物。

1950年蘇聯根據極限平衡理論制定了“塑性內力重分布計算規程”。1955年頒布了極限狀態設計法,從而結束了按破損階段的設計計算方法。

3、工業化生產構件與施工,結構體系應用範圍擴大,設計計算按極限狀態方法。

由於二戰後許多大城市百廢待興,重建任務繁重。工程中大量應用預制構件和機械化施工以加快建造速度。繼蘇聯提出的極限狀態設計法之後,1970年英國,聯邦德國,加拿大,波蘭相繼采用此方法。

並在歐洲混凝土委員會與國際預應力混凝土協會(CEB-FIP)第六屆國際會議上提出了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建議,形成了設計思想上的國際化統壹準則。

4、由於近代鋼筋混凝土力學這壹新的學科的科學分支逐漸形成,以統計教學為基礎的結構可靠性理論已逐漸進入工程實用階段。

電算的迅速發展使復雜的數學運算成為可能。設計計算依據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概括為計算理論趨於完善,材料強度不斷提高,施工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建築物向大跨高層發展。

擴展資料:

鋼筋混凝土發展現狀:

目前在中國,鋼筋混凝土為應用最多的壹種結構形式,占總數的絕大多數,同時也是世界上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多的地區。

據發改委相關數據顯示,該地區其主要原材料水泥產量已於2005年達到10.60億噸,占世界總產量48%左右,鋼筋和混凝土是兩種全然不同的建築材料,鋼筋的比重大,不僅可以承受壓力,也可以承受張力;然而,它的造價高,保溫性能很差。

而混凝土的比重比較小,它能承受壓力,但不能承受張力;它的價格比較便宜,但是卻不堅固。而鋼筋混凝土的誕生,解決了這兩者的缺陷問題,並且保留了它們原來的優點,使得鋼筋混凝土成為現代建築物建造的首選材料。 ?

混凝土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膠凝材料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

自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波特蘭水泥後,由於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強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價較低,特別是能耗較低,因而用途極為廣泛。

鋼筋混凝土發展前景:

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範圍極廣,各種工程結構都可采用鋼筋混凝土建造。

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原子能工程、海洋工程和機械制造業的壹些特殊場合,如反應堆壓力容器、海洋平臺、巨型運油船、大噸位水壓機機架等,均得到十分有效的應用,解決了鋼結構所難於解決的技術問題。

土木工程網-鋼筋混凝土結構發展現狀

  • 上一篇:將收取5g使用專利費的華為,妳覺得華為是不是很厲害?
  • 下一篇:聚氨酯合成方法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