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者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來決定。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中的內生變量——新經濟增長理論的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現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將知識、技術作為內生變量引入生產函數之後,經濟學界對於經濟增長的解釋發生了全新的變化。盡管在將知識、技術內生化過程中,新增長理論的方法、模型不盡相同,但在壹些基本理論方面認識基本上是壹致的。第壹,積累是理性個人和廠商最大化選擇的結果;第二,將知識、技術內生化之後,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基礎——生產函數和約束函數的形式都將會發生變化;第三,壹系列數理推導之後,新增長理論的基本結論:經濟增長的實現無需勞動力的增長和外生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率與人力資本存量和研究成功系數呈正相關關系;在新增長理論模型中,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是對稱的。因此,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的初始存量對於經濟增長有著幾乎同等重要的作用。從上述新增長理論的壹些結論來看,新增長經濟學是將知識、技術與其他要素結合起來考察科技進步在生產過程中作用的,並且指出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是有條件的。我們認為,這些思想比起將知識、技術與資本對立的觀點更為可信,也更符合實際情況。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科技革命往往是在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出現的,其原因就在於經濟發達國家的資本初始存量(這個初始存量既包括人力資本存量和實物資本存量)遠遠大於經濟不發達國家,而國家間這種存量初始狀況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不均等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制度所造成的。其次,將技術轉化為生產的市場約束條件的突破只能依賴於全球市場容量,任何單個國家的市場容量的有限性都會對科技轉化為生產要素產生最終的制約。因此,在這裏我們可以利用新增長理論的某些結論來得出利用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政策主張,即註意資本存量的積累和利用好國際市場資源是制定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前提。
科技作為生產要素的前提是科技成為商品——我們的觀點。新增長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將科技作為內生變量納入到經濟增長的分析過程。如果我們假釋市場經濟的生產過程就是現代社會的生產的壹般過程,那麽,新增長理論中關於科技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或貢獻的分析結論基本是可信的和合理的。但這類分析實際上只是完成了科技商品的使用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的技術性分析。如果我們將科技作為商品的價值分析補充進市場經濟的生產過程的話,那麽新增長理論中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性技術的壹些約束條件的結論就將被進壹步修正,而修正的內容更多地反應在制度創新方面。
將科技作為商品來看待,那麽它的價值部分首先包括生產這種商品的成本。作為公***產品的科技的非排他性決定了私人投資者不可能通過科技的運用而產生商業利潤,這也就決定了科技對於經濟增長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要素發揮其作用,而只是作為政府公***產品投資發揮其外部經濟效應。這也就是為什麽科技作為推動生產的重要因素在相當長時期中未能納入規範經濟學分析的視野的原因。但是,如果要將科技作為要素納入進經濟學的分析視野的話,需要的不僅僅是對科技作用的承認,更為重要的是在制度上解決科技投入初期的非贏利性和市場經濟贏利原則的悖論。這不是壹個技術性問題,而是壹個制度安排問題。
任何可再生要素的價值的衡量都與其在生產過程中的使用價值有關,但是,科技產品與其他要素所不同的是對科技產品的生產本身意味著對傳統技術的突破。因此,它對於物質生產的貢獻不能用逆推的方法來衡量,而要用前瞻的方法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