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什麽樣的精神狀態才是健康良好的呢?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狀態?
判斷壹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否健康,最簡單的標準就是《中庸》中王陽明經常引用的壹句話:“富則富;窮,就是窮;蘇彜帝,行於彜帝;總是有麻煩,總是有麻煩。君子不自滿。”無論在什麽樣的情況下(富貴、貧窮、順境、逆境),壹個人都能保持舒適平和的心態。說白了,不管妳混得多好,妳總是保持內心強大。如果妳做到了這壹點,妳就可以被稱為“君子”,也就是壹個心智健康的人。要想獲得這樣的心境和精神境界,必須通過兩個字——修行。
世人通常對“修行”有壹種誤解,認為只有看透紅塵,遁入空門才是修行,或者至少遠離塵囂,靜心才是修行。其實修行的正確定義應該是:糾正自己錯誤的心態和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身處紅塵比躲在深山老林更有利於修行,也能看到修行的功夫。原因很簡單:如果外部環境很簡單,妳怎麽可能有機會檢驗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是否正確?壹個人只有處在復雜的環境中,不斷與他人和社會互動,才更容易發現自己心態和行為上的種種毛病,從而加以糾正。
另外,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專屬產物或者屬於宗教信仰的範疇,這也是壹個很大的誤區。除非妳認為妳的人格足夠完美,妳的人生完美無缺,否則妳壹定要修行。這個道理也很簡單:連我們住的房子都要保養,開的車也要定期保養。是什麽讓妳覺得妳的頭腦不需要練習?
在今天的中國,許多人生活得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麽是修行,從而忽視了照看自己的靈魂。心靈是幸福的“受體”,健康和良好的心態是幸福的直接源泉。所以,如果我們對心靈的運行機制和心靈與生命的關系壹無所知,讓自己的精神家園常年荒廢,無異於自己切斷了我們與幸福的天然聯系。
那麽,實踐應該遵循什麽標準呢?
在這方面,王陽明和所有宋明理學家壹樣,準則只有六條:守義,拒人欲。
這是近代以來儒家文化在中國受到嚴厲批判的六個字,也是包括陽明心學在內的理學被誤解甚至曲解最嚴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理”通常被解釋為封建倫理,而“人欲”則往往被理解為人的基本欲望。如果是這樣的話,當然“存天理,拒人欲”是壹種嚴重扼殺人性的錯誤觀念。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百年來無數中國人對宋明理學進行了批判。
事實上,“”絕不是封建禮教——在朱看來,“”指的是宇宙的法則;在王陽明看來,“天理”指的是宇宙與心* * *(心即理)的規律。同時,“人欲”從來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而是指那些超出法律與道德界限的不合理、不正當的欲望。所以,陽明心學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壹方面要多了解宇宙與心靈溝通的規律,多保留心靈的自覺照片;另壹方面,要不斷地擺脫內心世界那些不合理的,不正當的欲望。這是陽明心學提供的實踐指南,是我們獲得精神健康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過上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事實上,上述思想並非宋明理學或王陽明的個人專利。在現代經濟學中,有壹個簡單卻意義深遠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壹個比較抽象的詞,可以大致理解為“收入”:比如妳得到壹個饅頭,就有填飽肚子的作用;弄輛車會省時又方便;聽完壹場演唱會,會有心情愉悅的效果,等等。在這個公式中,幸福與效用成正比——在既定的欲望下,妳得到的越多,妳的幸福感就會越強。同時,快樂和欲望是成反比的——妳的欲望越小,妳的快樂就越強烈。
從這個公式中,我們不難推導出兩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壹是保持欲望不變,同時增加收入;第二,保持收入不變,同時不斷降低欲望。顯然,無論妳想通過哪種方式獲得幸福,有壹點是相同的——妳不能讓自己的欲望無節制地、無休止地膨脹。因為無論妳的收入如何增加,只要妳的欲望不斷膨脹,妳的幸福感只會越來越小。相反,無論妳的收入增加與否,只要妳的欲望在減少,毫無疑問,妳的幸福感只會與日俱增。
這個簡單的經濟原理,其實是中國儒釋道(包括陽明心學)壹直在告訴我們的壹個“幸福論”。遺憾的是,今天中國人往往把這個道理當成老生常談,或者斥之為迂腐的冬烘,從而拋之腦後。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我壹直在努力,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為什麽我的幸福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
答案很簡單:妳忽視了自己的修行,從而失去了對內心欲望的控制。換句話說,當妳欲望膨脹的速度遠遠超過妳收入增長的速度時,妳就會與眼前的幸福擦肩而過,甚至背道而馳。當然,陽明心學教我們控制欲望,而不是放棄壹切。它只是告訴我們,為了獲得幸福,妳可以加上“效用”(收入),但同時妳必須減去“欲望”。如果是這樣,妳的幸福指數壹定會穩步提升。理論上,即使妳的收入沒有增加,只要妳通過實踐把自己的不良欲望降到最低,妳的幸福感就會趨於無窮大。
所以,關於上面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心理學在當今時代對我們有什麽用?答案是:心靈的學習可以幫助妳了解心靈的運行機制,了解宇宙與心靈溝通的規律,從而保持壹種心靈感,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得應有的快樂。
在這本書裏,我用了很多禪宗、西方哲學、心理學、量子力學等看似與心學無關的知識和思想來分析陽明心學。目的不是炫耀我的博學,而是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參考體系,希望通過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較和相互印證,更深入地理解心性論。如果這能引起妳對陽明心學以外的人類智慧的興趣,那麽寫這本小書的意義就更大了,我會覺得特別開心。
另外,我在書中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對話體”,意思是王陽明和他的學生圍繞很多問題進行對話。之所以這樣做,壹是為了讓文筆更加輕松,增加閱讀的樂趣,二是通過反復問答增強邏輯性,使得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更加嚴謹和深入。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談話大多不是王陽明說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和吸收心理學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知識(如佛教、禪宗、西方哲學等)對當代中國人諸多現實問題的思考和探討。).我這樣做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翻譯和註釋陽明心學。嚴格來說,書中討論的很多東西已經超出了陽明心學的範疇,有些地方似乎不那麽嚴肅(比如偶爾讓陽明“穿越”,討論壹些當代話題),但我的初衷並不是曲解古人或讀者的眼光,也不是篡改心學或不尊重王陽明,而是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閱讀視野。讓妳拋開自己的觀點(比如儒釋道,心理學和禪宗,東方文化和西方科學等等。)並獲得壹種和諧透明的思維方式,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妳所面臨的問題,直接切入妳每天所面臨的煩惱、痛苦、糾結、困惑。
總之,我寫這本書不僅是為了給古人說清楚(理學和陽明心學的百年恩怨要平反),也是為了讓中國人在今天更多智慧的啟迪下幸福地生活。
如果讀者想研究陽明心學原著,那麽我建議妳讀壹讀王陽明的代表作《列傳》,甚至研究壹下王陽明全集。但是,如果妳沒有時間和條件去做深入的研究,同時又想用心指導自己的人生,那麽這本書應該可以幫到妳——它可以讓妳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去領略壹個大學者強大的內在和精神境界,了解古今中外許多與陽明心學有諸多相似之處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