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的腦袋像壹臺運轉的機器,能迸發出靈感的火花,時刻都在搜尋著未發生的各種現象,同時也對已出現的各種現象及問題進行思索和研究,壹生有無數的發明,其中壹個即是留聲機。
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由於電話聲音太小,愛迪生受委托對其進行改進。1877年的壹天,愛迪生在試驗電話機的時候,發現送話器裏的膜片隨著說話聲在震動。他想了解膜片振動幅度,便找了壹支鋼針固定在膜片上,另壹端用手輕輕按著,愛迪生對著送話器說話,突然感到按著膜片觸針的手指有相應的顫動,更奇妙的是說話聲調高,振動就快,聲調低振動就慢;若聲音大其振動強,聲音小其振動就弱。這壹偶然的發現,令愛迪生興奮不已,原來他早就想發明壹種能夠復述聲音的機器。由此他推想,觸針能刺激手指,那麽也應該在錫箔壹類的物質表面劃出連續的刻痕;如果膜片上的觸針沿著這條記錄聲音的刻痕移動,相信壹定會得到原來的聲音。他在記事本上寫道:“我用壹塊有觸針的膜片對準急速旋轉的蠟紙,說話聲的振動便非常清楚地刻在蠟紙上。試驗證明,要將人的聲音全部予以貯存,日後需要時再隨時自動放出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愛迪生充滿了信心,動手設計制造這種“重現人們說話的機器”。經幾次失敗後,愛迪生畫出壹張草圖交給機械車間工頭,幾天後,助手約翰·克魯西依照圖樣重新造出了壹臺由曲柄、大圓筒、兩根金屬小管組合成的怪異機器。1877年11月29日,試驗室裏擠滿了人,愛迪生坐在桌邊仔細檢查了機器後,從抽屜裏取出壹張平整的錫紙鋪設在圓筒上,然後搖動曲手柄,圓筒便均勻地旋轉起來。他對準那根內裝著薄膜置壹支觸針指向圓筒的金屬小管子,放聲歌唱:“瑪麗有只小羊羔/雪球兒似壹身毛/不管瑪麗到哪去/它總跟在後頭跑……”當螺紋機構使圓筒旋轉,並將沿著水平方向慢慢移動時,觸針便在錫箔紙上刻下凹槽,即聲音留下的痕跡。唱完這首歌,愛迪生輕輕拔出機械上的壹個小彈簧,觸針離開圓筒,反向搖動手柄,讓圓筒回到原位置後,再次搖動曲手柄。全屋子的人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註視著,期待著奇跡的出現。這時隨著圓筒機械的轉動,裝著喇叭的管筒輕輕地傳出了歌聲:“瑪麗有只小羊羔……”人們都驚呆了,這竟與愛迪生剛才歌唱的壹模壹樣。約翰·克魯西楞了半響才說出壹句話:“我的上帝,它真是壹個會說話的機器呀!”此刻,全屋子的人們都歡笑起來,人類歷史上第壹臺留聲機誕生了。愛迪生在1878年2月申請了專利。
會說話的機器誕生的消息,轟動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愛迪生公開表演了留聲機,外界輿論馬上把他譽為科學界的拿破侖,是19世紀最引人振奮的三大發明之壹。即將開幕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立即把它作為時新展品展出,就連當時美國總統海斯也在留聲機旁轉了2個多小時。
10年後,愛迪生又把留聲機上的大圓筒和小曲柄改進成類似時鐘發條的裝置,由馬達帶動壹個薄薄的蠟制大圓盤轉動的式樣,留聲機才廣為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