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3日,人民大會堂,聯想15周年專題報告。記者們開始都認為這只是壹場普通的15年慶典,無非規模大壹些而已。沒想到的是,誌存高遠的柳傳誌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回顧了聯想成功的原因。柳傳誌稱5年後,他將不主持聯想的報告,因此這次報告是他的傾力之作。這次慶典柳傳誌沒有接受“生日禮物”,反而送出了壹份真正的禮物— ——聯想成功的啟示。
“這35%應當樹碑立傳”
柳傳誌認為聯想是幸運兒。
柳傳誌說國有企業有很多種,聯想是體制外國有企業,即國有民營,國家沒有投入,全靠企業打拼。柳傳誌說產權不清最終會阻礙企業,幸運的是聯想有個好婆婆。
1984年當時根本不可能搞得清產權,但是中科院計算機所做出了當時能做的最開明的舉措:將企業人事權、財務權、決策權交給企業。此舉為聯想創造了釋放能量最佳環境。有了這些權,聯想從傳達室起家。1985年聯想漢字系統成功後聯想想做PC機生產,但是聯想沒有靠山,拿不到生產許可證———全國已有幾十家,吃不飽。正因為有了這三權,聯想決定去香港設生產基地,從PC組裝到從事主板生產的規模化生產,這才打開壹片天地,否則將被困死。
1994年,以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為核心的決策層宣布將35%分紅權送給聯想員工持股會。變動資本在當時是有政治風險的事,科學院婆婆做了。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稱:當時如果扣上“國家資本流失”的帽子,是可以戴得穩穩的。柳傳誌則稱:這35%是值得樹碑立傳的,它不僅調動了聯想整體員工積極性,而且解決了元老問題。1993年聯想慘敗,如果沒有這35%,柳傳誌不可能讓元老們在取得優厚股權回報後退守控股公司,而讓楊元慶們上臺。年青管理者壹上臺建立成本控制程序,用新的管理方式剝皮抽筋式地降低成本,使聯想管理躍上另壹個更高的平臺,聯想得以再次起飛。柳傳誌稱:在這35%變成股權後,科學院派駐的股東代表從不用行政管理,而是通過董事會決策。柳傳誌呼籲:類似聯想的企業,上級主管應完全放權。他認為上級主管能否放權,40%取決於大的政策環境,60%取決於主管領導。而他的觀察當時許多企業政策是允許的,關鍵是上級主管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不予放行。他呼籲,不解決產權問題,這些企業在下個世紀是走不下去的。
科學院院長周光召認為:科學院同樣給了許多下屬公司這種政策,只有聯想做大了。他認為只有給企業放權,類似聯想這樣的企業才會帶來豐厚的回報,領導者應目光遠大。
刻骨銘心的1993年
聯想人永遠也忘不了1993年。風行西方的IT業給了中國企業當頭壹棒。當時西方IT公司大舉進入中國,中國企業慘敗,市場占有率從80%下降至20%。聯想當年的3萬臺銷售計劃只完成2萬臺。柳傳誌病倒床頭。中國企業技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管理不如人,市場推廣不如人,聯想被失敗情緒籠罩。病好之後,柳傳誌重組PC業務。首先通過代理西方大公司產品來學習市場推廣能力,加強管理苦練內功。聯想明白,西方企業管理能力遠高於本土企業,聯想只有從各個環節降低成本。此舉使聯想得以在1996年連續4次降價。1998年聯想又設計出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這正是學習西方細分市場,針對客戶開發帶來的成果。中小企業、商博士、針對教育的電子教室,以及稅務專用機和天禧網絡電腦,聯想壹***申請42項專利。
有人批評聯想不關註技術,柳傳誌回答:只有擁有核心技術,才能帶來可觀的利潤,目前聯想和大多數中國企業壹樣,沒有資金實力和規模去掌握這些核心技術。但聯想認為:電腦除了核心技術還有產品技術,這方面中國企業有本土優勢,即根據中國人自己的需求開發出產品。產品技術是中國企業最大優勢。
柳傳誌認為:中國電腦企業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聯想也曾在1992年開發出幾十項專利,但因為管理與市場能力薄弱,無法投入PC開發,而主機板的積壓又使成本大增,因此聯想痛下決心,先解決管理與成本再談技術問題。
聯想從1993年的失敗中復蘇過來,目前PC銷量成為亞太市場排名第壹,1998年銷售收入176個億。柳傳誌認為中國企業的確與西方差距很大,但聯想為中國IT企業樹立信心,加入WTO後中國企業依然會正常發展,與西方企業既有全面競爭,又有合作,更多的是合作,聯想正是通過合作向別人學習。
未來
柳傳誌認為:“在西方,並不是每個企業都專註於技術,壹些有市場推廣能力的大公司可以購買或合並有技術優勢的小公司。”他認為中關村與矽谷相比,除了缺風險基金,更缺這樣的大公司,聯想想做這樣的公司。柳傳誌稱:“聯想,首先專註國內市場,成為中國市場主力品牌;其次通過OEM,為國外知名品牌生產;其三積聚力量成為國際品牌企業。”柳傳誌認為聯想之路是漸進改良之路,在他之後,聯想仍要做百年企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