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太復雜,不如賣個可愛慢熱的神。
網絡上有些作者把年輕人用軟件賣萌、賣懷舊的照片,穿校服戴紅領巾過六壹,動不動就自稱“寶寶”的行為視為心理障礙,認為這種賣萌的行為是對現實的逃避。
其實這樣的言論對年輕人是不公平的。“萌”的屬性雖然屬於嬰兒,但並不是嬰兒申請的專利。為什麽年輕人不能賣萌?
相反,讓我們看看今天的現實。年輕人是壹群“亞歷山大”的人。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都被房子、車子、車票三座大山壓到了谷底。大部分時間,生活都籠罩在陰霾之中。很多時候,需要壹個縫隙,讓壹點光進來,給生活帶來壹點生氣。那麽“萌文化”就是那道光,給年輕人壹個喘息的機會。
賣萌還是買萌。暫時把人從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繁雜中釋放出來。
為什麽年輕人說話經常壹副可愛的樣子,表現得人畜無害?
因為他們每個人心裏都有壹個無辜的寶寶。
壹開始,每個人心中的寶寶都是善良的,真實的,但是隨著人涉足這個世界,發現說實話換來的是別人的冷眼,而善良換來的是別人的得寸進尺。於是漸漸的,很多人選擇隱藏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天使,只給自己看。而是人面前的情緒是看不見的。
但這種狀態就像繃緊的弦,長此以往就會逐漸顯現出它的副作用——疲勞,所以當人們選擇放下面具,展現“可愛”點的時候,就該回歸本真了。
《夢》的深層魅力在於它引導年輕人做真實的自己。
-02-
賣萌不是做作,也不是矯情,而是壹種簡單巧妙的求同存異,化解尷尬的方法。
現代年輕人是壹群追求個性和自我的人。所以在很多場合,人們發表意見時難免會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都是這種尷尬的情況,要麽是在和對方爭論,要麽是讓嘴唇默默沈睡。可想而知,當時壹個可愛的發言,壹個可愛的動作出現,大家的情緒瞬間被帶到了可愛的地步。
無論是朋友圈裏的“可愛表情”,還是公共場合的“可愛話語”,都有壹種神奇的力量:
即使很多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事,賣萌的心情也是壹樣的。
-03-
萌是年輕人對真善美的追求
年輕人不僅賣萌還愛買萌。
據不可靠數據顯示,現代年輕人大多喜歡賣“我也是”。
正如網上的例子所說:家長帶著剛上小學的孩子去看電影。原來,雖然是動畫片,孩子們可以漫不經心地看,但身邊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卻很感興趣。
這有很多原因。
要點壹:動漫中的“可愛元素”和賣萌形象吸引了很多眼球。無論是粉嫩少女心,還是認真女人心,都迷戀於其可愛的細節,無法自拔。
要點二:漫畫中可愛元素的各種衍生品。現實中有很多“可愛元素”的載體,也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通過購買這些商品,既滿足了自己的“可愛癡心”又融入了大家的* * *認知,有了相同的話題。
第三點:很多時候,年輕人喜歡看“賣萌電影”,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膚淺地看它表面的可愛形象,而是因為它的賣萌形象映射出的每壹個真實的生活狀態。
就像我喜歡看海綿寶寶壹樣。
年輕人喜歡可愛,就享受賣萌,對別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我們喜歡萌,賣萌只是為了取悅自己,或者說取悅自己。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