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主角徐壹萬人到中年,創業成功,過著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生活。但是走進去,發現他的生活也壹樣悲慘。老婆離婚,專利權***享,她和她媽之間好像隔了壹座山。看看他獨居的生活:壹個倒置的酒杯,壹個還剩花瓣的幹橘子,壹個咬了壹口的梨,甚至還有壹只螞蟻在屋裏爬。
他為什麽處理不好母親和妻子的關系?
他不愛他的妻子嗎?當然不會。否則,他不會推遲簽署離婚協議。他不愛他媽媽嗎?當然不會。否則,他不會放下正在進行的官司,陪母親坐上六天的火車,只為幫她完成心願。
那為什麽呢?張璐在妻子提醒丈夫許伊凡多關心母親時的對話給出了答案。
張璐:妳能多陪陪她嗎?徐:我上周剛去過。張路:我們開個電話會議吧!以後見到媽媽,能不能放下電話,對她好壹點?徐:我怎麽虧待她了?張璐:妳能抱抱她嗎?徐:我為什麽要抱她?張璐:我不是真的說要抱她。徐:妳剛才說我要抱抱她。張璐:妳還記得妳最後壹次擁抱妳媽媽是什麽時候嗎?徐:這是歌詞嗎?我四十多歲了。我媽壹開門,我壹下子抱住了她。我母親會認為我父親還活著。
妳找到了嗎?他很忙,忙到偶爾和媽媽在壹起的時候還不停的打電話;他愛他的母親,但他從不表達。他甚至沒有勇氣在開門後給她壹個大大的擁抱。
母親如此,妻子更是如此。影片開頭有壹個細節:伊萬待在家裏,分居的妻子敲門,他馬上把他們的結婚照蓋在桌子上。他仍然愛他的妻子,但他不想讓她知道。
他從來不敢說他對母親和妻子的愛。或許,不只是他,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
02.那不是吵架,而是恐懼和憤怒。
影片講述了徐伊萬陪母親在莫斯科紅星大劇院演出的故事。
兩個人在路上壹直在爭論。爭論要坐飛機還是火車去莫斯科;給家裏的密碼鎖加個大鐵鎖;為要不要退出姨媽吵架;壹直打電話會導致老年癡呆癥。甚至爭論徐伊萬是想吃早餐還是再來壹塊紅燒肉.
有時候,他們很吵,他們覺得很累,但是他們不能停下來。導致他們吵架的原因有各種各樣,但吵架的模式都差不多:不停地指責對方。
那麽為什麽兩個相愛的人總會吵架呢?也許那不是爭吵,而是恐懼和憤怒。
我需要媽媽伊萬的關註和愛,但是兒子總是很忙,所以她需要不斷地制造壹些小狀況,不停地往兒子嘴裏塞食物,站在兒子的對立面,為吵架而爭吵。
爭吵的背後是恐懼。伊凡從不向他的母親表達他的愛。她害怕伊凡不愛她,她害怕伊凡會像他父親壹樣。伊凡也害怕,他媽媽總是對他的生活指指點點,他害怕自己沒有自由;母親總是反對自己,他怕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會讓她難過。
爭吵的背後是憤怒。Ivan能多陪陪她——對母親真的那麽重要嗎?但是他為什麽沒有呢?對伊萬來說,母親顯然可以不再疑神疑鬼,不再指指點點。但是她為什麽不呢?
恐懼或者憤怒,其實都只是我想要的3354份愛,只是妳沒有給我。
03.那不是控制。我只想靠近妳。
“控制”這個詞在影片中多次出現。可能有人看完電影會覺得那個媽媽是個控制狂,什麽都要管。
她想管住老公,管他喝不喝酒,管他交什麽朋友;兒子大小便,要不要孩子,甚至夫妻生活,她都要照顧。
明明愛,為什麽非要控制?因為害怕。
伊凡和他的母親原本是壹體的。後來伊凡長大了,才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人。這時,分離開始了。伊凡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和母親的身體,自己的需求和母親的需求,自己的感受和母親的感受是不同的。
但我媽覺得伊凡應該聽我的,伊凡應該和我“壹致”。母親害怕這種分離。她不想承認她的兒子已經長大了。她喜歡被兒子需要的感覺。
伊萬想要獨立和分離,而他的母親需要融合。
當母親發現差異時,並沒有正視它,處理它,而是用控制消除它。當她發現伊萬不聽自己的話時,她開始大喊大叫,憤怒的讓伊萬屈服,甚至憤怒的跑開,用行動告訴伊萬,如果妳不屈服,妳可能會失去我。
這背後,其實是對融合的渴望,對分離的恐懼。越是親近,越希望對方和自己保持壹致。從這份協議中,我們找到壹種特殊的安全感。反之,如果不壹致,就會有不安。
伊凡是個倔強的孩子,但他終於長大了。
在媽媽眼裏,伊萬壹直是個倔強的孩子,有自己的脾氣;雖然結婚了,但她還是個孩子,就像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眼裏都是獨生子女壹樣。因為他還是個孩子,還需要自己,離不開自己,所以媽媽有被需要的安全感。對分離的恐懼,對他是否會不再愛我的不安全感,都埋在這裏。
當他們在火車上遇到娜塔莎時,她母親認為這是壹種威脅。她想保護伊凡,讓他遠離我。但孩子終究會長大。他故意帶娜塔莎去餐廳吃飯,他還故意拖住他媽媽。他討厭母親的控制,想要逃避。
他借著喝酒對母親說:我真的受夠了和妳爭論;我根本就不應該上這輛火車。我根本就不該去莫斯科。我想逃離,我想漫遊世界。
伊凡喝了酒,在列車尾部大喊發泄。娜塔莎扔掉她的戒指,但他不敢。他猶豫了幾次,但最終還是沒有扔掉戒指。是的,他不能。他放不下妻子和母親。
伊凡在火車頂上凍了壹夜,他回到了母親的控制下,然後他們又吵了起來。伊凡吐槽多年的恩怨,不斷指責母親教學,強迫癥,妄想癥,甚至把父親的死歸咎於母親的控制。
那壹刻媽媽真的很受傷。她打了伊凡壹巴掌,離開了她的兒子。
伊凡開始追,當他在白雪皚皚的森林裏找不到媽媽的時候,他也害怕了。他害怕失去母親。當他看到他的母親時,他松了壹口氣。他開始道歉。兩個人第壹次心平氣和,開誠布公的聊天,聊父母的愛,聊父親的家暴。
他們談到7歲的伊萬對媽媽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會保護妳的。”當他們談到那壹瞬間,媽媽告訴自己,“我這壹輩子,都是為妳而活。”
當兩人擁抱時,和解發生了。從那壹刻起,母親眼中的伊萬長大了。
05.壹次值得的冒險。
伊萬和他的母親後來經歷了熊的襲擊,船上的婚禮,錯過的火車,熱氣球旅行,最後到達莫斯科紅星大劇院完成演出。
最後,伊凡把——沒有想象中那麽難的壹切都告訴了媽媽,給了媽媽壹個大大的擁抱。他說感覺太好了。伊萬和他的妻子也達成了和解。雖然還是離婚了,但是他們互相理解,會記得他們之間的美好。
經過六天的旅行,伊凡經歷了壹場奇遇:他有勇氣向母親和妻子說出自己的愛;他發現把自己的困難和感受告訴別人並不難。他理解母親的控制欲。
六天的旅行對母親來說也是壹次冒險:她不再害怕兒子長大並控制他。她明白,他兒子已經成年了,她已經不需要再為他活著了。
六天的行程,伊凡和媽媽明白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要求,而是接受和尊重。
有人把中國家庭的典型表現描述為:父親缺位,母親焦慮,孩子心理有問題,還有人概括為“熱鍋上的螞蟻”。為什麽在中國家庭裏,代際界限總是不清不楚,糾纏不清,總有控制和反控制,父母總是憂心忡忡,以至於家庭成為壹個沒有硝煙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