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說秦朝吧。它真的死於暴政嗎?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已用了近百年。如果人民受不了暴政,那麽按理說,它的前身秦早就該完蛋了。怎樣才能成為戰國最強,最後吞並六國?然後就是大澤鄉起義。現在考古出土的秦律證明,陳光或者司馬遷的史記根本就是造謠。逾期不還的罪,根本不會判全家同坐,當事人也不會被砍頭。耽誤幾天會被訓斥,耽誤幾周是戰鬥責任。所以秦律並不像罪輕刑重那樣暴虐,坐制歷朝歷代都有,從未廢除。這不是秦朝的專利。所以秦朝不是死於暴政。秦朝的滅亡,其實是施政不當,或者說沒有經驗可借鑒,去治理壹個開先例的,大壹統的州縣專制國家。秦朝以前沒有這樣的國家,治理國家也是封建制度。所以秦朝無異於摸著石頭過河,治理國家。再來看看始皇帝的幾次東遊,除了像乾隆這樣幾個急於求成的皇帝。那壹代的君主不像秦始皇那樣待在皇城,但秦始皇也不像乾隆那樣四處觀光。這其實是缺乏經驗的表現。後來的皇帝會找壹些欽差大臣的官員來巡國,而不是什麽事都親力親為,所以疲憊不堪。除了欽差和言官,以後的朝代也有各種秘密機構,對地方進行秘密檢查和監控。
隋朝也是如此。隋朝還沒有腐敗到官員和軍隊被腐蝕的地步。建立唐朝的李淵是隋朝的高官。太原軍隊的家世背景是隋朝的原忠臣,與他同為天下的臣子,後來又是唐朝的開國元勛。那不是隋朝在太原的原官嗎?隋朝真是全國腐敗。太原是不是只有李淵壹個例外,治理得很清楚?
所以秦和隋都不是死於傳統知識的暴政和腐敗。秦律的本質是耕田,是讓底層人民靠軍事成就出人頭地的法令。但隨著秦國滅六國,北擊匈奴,南收腳趾,基本無處可戰。壹個靠對外戰爭崛起的國家,在統壹全國後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也就是秦律失去了原本強大的國力和無盡的耕田功能。因此,它成了過去不合時宜的遺跡。依靠這樣的法律而沒有治國經驗的官員想要把國家治理好,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嘗試和改變。當時大概除了嬴政沒有人能做到這壹點。結果這個時候始皇帝死了,他的後繼者也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還是用壹套過時的法律來治理國家,所以秦國的滅亡是必然的。
隋朝起源於北周,北周起源於北魏。說到底,包括隋文帝和李淵,都是六鎮軍統。軍事人員如果想獲得成功,就必須進行戰爭。但隋完成了天下的統壹,至少國內不需要戰爭了,於是有了對外戰爭,於是有了遠征高句麗。對楊光本人來說,他不是壹個正統的王子,他的根在南方完整的國王。所以他想修大運河,把南北連起來,這樣打仗之類的事情就要耗費國家大量的稅賦,經濟就這樣毀了。這時發生了全國性的自然災害,人民饑寒交迫,無路可逃。隋朝就是這樣滅亡的,與腐敗無關。
因此,暴政、腐敗和土地兼並不會毀滅壹個國家。只要它的國家經濟和機構還能正常運轉,人民就不會遭受饑寒交迫,即使國家官員腐敗,也不會走向滅亡。就像壹個得了絕癥的人,只要身體器官不衰竭,就能活下來,而真正能毀滅國家的情況只有三種,自然災害,內部鬥爭,外來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