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以下是我為妳精心整理的關於模具設計制造廠管理規範的文章,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首先,畫出模具圖
要求按國家制圖標準繪制,但也要求結合國家沒有規定的工廠標準和工廠習慣制圖方法。在繪制模具裝配圖之前,應繪制工藝圖,工藝圖應滿足零件圖和工藝數據的要求。下道工序保證的尺寸應在圖上標明“工序尺寸”字樣。如果成型後除了毛刺修復沒有其他機械加工,那麽工藝圖就和零件圖壹模壹樣。
最好標明零件號、名稱、材質、材料收縮率、拉伸比等。在流程圖下。通常,在模具裝配圖上畫出該過程。
1.畫出裝配結構圖
繪制裝配圖時應盡量采用1: 1的比例,從型腔開始,同時繪制前視圖和其他視圖。
(1)模具裝配圖應包括以下內容:
1)模具成型零件結構
2)澆註系統和排氣系統的結構。
3)分型面和分型方法。
4)外形結構和所有連接器、定位和導向部件。
5)標註型腔高度尺寸(不要求,按要求)和模具整體尺寸。
6)輔助工具(取料脫模工具、校準工具等。).
7)按順序編制所有零件的序列號,並填寫詳細清單。
8)標明技術要求和使用說明。
(2)模具裝配圖的技術要求:
1)某些模具系統的性能要求。比如頂出系統和滑塊抽芯結構的裝配要求。
2)模具裝配工藝要求。如合模後分型面結合面的結合間隙不應大於0.05mm模具上下表面的平行度要求,並指出了裝配確定的尺寸和對該尺寸的要求。
3)模具的使用、組裝和拆卸方法。
4)防氧化處理、模具編號、刻字、標記、油封、儲存等要求。
5)模具試驗和檢驗要求。
2.繪制所有零件圖
從模具裝配圖中畫零件的順序應該是:先內後外,先復雜後簡單,先成形零件,再結構零件。
(1)圖形要求:必須按比例繪制,允許放大或縮小。選景合理,投影正確,布局得當。為了使加工專利號易於理解和裝配,圖形應盡可能與總裝配圖壹致,清晰明了。
(2)尺寸標註應統壹、集中、有序、完整。尺寸標註的順序是:先標註主要零件尺寸和拔模角度,再標註配合尺寸,然後標註所有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圖上,先標註匹配尺寸,再標註所有尺寸。
(3)表面粗糙度。在圖紙右上角標註使用最廣泛的粗糙度,如“其余3.2。”其他粗糙度符號標記在零件的每個表面上。
(4)其他內容,如零件名稱、模具圖號、材料等級、熱處理及硬度要求、表面處理、圖形比例、自由尺寸加工精度、技術說明等。,應正確填寫。
二、校對、審圖、描圖、烘幹
1.自我校對內容:
(1)模具與零件的關系以及塑料零件的繪圖
模具和模具零件的材料、硬度、尺寸精度和結構是否符合塑件圖紙的要求。
(2)塑料零件
塑料料流的流動、縮孔、熔接痕、裂紋、脫模斜度等是否影響塑件在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質量等方面的要求。圖案設計是否不足,加工是否簡單,成型材料的收縮率選擇是否正確。
(3)成型設備
註射量、註射壓力、鎖模力是否足夠,模具安裝、塑件南芯、脫模是否有問題,註射機噴嘴與套筒接觸是否正確。
(4)模具結構
1)分型面位置和精加工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會有飛邊,開模後塑件能否留在帶頂出器的模具側面。
2)脫模方式是否正確,接長桿和推管的尺寸、位置、數量是否合適,推板是否會被型芯卡住,成型件是否有劃痕。
3)模具溫度調整。加熱器的功率和數量;冷卻介質流線的位置、尺寸和數量是否合適。
4)如何處理塑件的側凹,去除側凹的機構是否合適,比如斜導柱抽芯機構中的滑塊和推桿是否相互幹涉。
5)澆排氣系統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合適。
(5)設計圖紙
1)裝配圖上各模具零件的放置部位是否合適,表達清楚,有無遺漏。
2)零件圖上的零件號和名稱,生產數量,零件是自制的還是外購的,是標準件還是非標準件,零件的匹配加工精度,成型塑料件高精度尺寸處的修正加工和余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熱處理、表面處理和表面光潔度是否有明確的標註和說明。
3)主要零件和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和配合尺寸。尺寸數字應該是正確的,不要讓制造商轉換它們。
4)檢查所有零件圖和裝配圖的視圖位置,投影是否正確,制圖方法是否符合國家制圖標準,是否有尺寸遺漏。
(6)檢查加工性能
所有零件的幾何結構、視圖和尺寸是否有利於加工?
(7)重新計算輔助工具的主要工作尺寸
1)專業校對原則上按照設計師自校項目進行;但是,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結構原理、工藝性能和操作安全性上。
繪制時,首先要對圖形進行消化,按照國標要求進行描述,填寫所有的尺寸和技術要求。追查後自糾簽名。
2)將繪制好的底圖提交給設計師校對簽字。通常的做法是,工具制造單位的相關技術人員會對制造工藝性進行審核、會簽和檢查,然後發送給孫。
(8)編寫制造工藝卡
工具制造單位技術人員編制制造工藝卡,做好加工制造準備工作。
在模具零件的制造過程中,要加強檢驗,檢驗的重點是尺寸精度。模具組裝完成後,檢驗員會根據模具檢驗表進行檢驗,主要是檢查模具零件的性能是否良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模具的制造質量。
第三,試模和修模
雖然在選擇成型材料和成型設備時,模具設計是在預期的工藝條件下進行的,但人們的認識往往是不完善的,所以在模具加工完成後需要進行壹次模具試模試驗,看看成型件質量如何。總是後來發現,修模排除錯誤。
塑件的不良現象有很多種,原因也很復雜,包括模具原因和工藝條件,兩者往往只在壹起。修理模具前,應根據塑件不良現象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找出塑件缺陷的原因,然後提出補救方法。因為成型條件容易改變,壹般的做法是先改變成型條件,當改變成型條件不能解決問題時再考慮修模。
修模要更仔細,沒有十分把握不能輕舉妄動。原因是模具條件壹旦改變,就無法改造恢復。
零件性能好不好,只有這樣才能俚語模具的制造質量。
第四,整理數據進行歸檔
試驗結束後,如果暫時不使用模具,應徹底清除模具殘留、灰塵、油漬等。,塗上黃油或其他防銹油或防銹劑,並保存在貯存場所。
從模具的設計到模具的成功加工和檢驗,這期間產生的技術資料,如任務書、零件圖、技術規範、模具裝配圖、模具零件圖、基礎圖、模具設計規範、檢驗記錄、模具試修記錄等。,按規定進行系統整理、裝訂、編號歸檔。這樣做看起來很麻煩,但是對於以後修模具和設計新模具非常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