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窗設計傳統的氣墊裝置被包覆在PU中插材料裏頭,消費者看不到鞋底裏頭有氣墊裝置。耐克公司決定把氣墊裝置露出來,1987年,設計師從側面挖了兩個圓條狀的孔,這個孔被稱為開窗設計,可讓消費者看見氣墊在中插裏的位置。
(2)電腦鞋1985年,彪馬公司率先設計制造出世界上第壹雙電腦鞋,並發展出壹套與這款鞋搭配使用的軟件。電腦鞋是在鞋的左後跟部位裝了壹塊質量為309的電子裝置,能夠記錄運動者的跑步總距離、時間、能量消耗情形等資料。使用前必須先將運動者的基本跑步資料輸入這個裝置之內,作為計算各項相關資料的依據。當跑步者結束跑步後,將這塊電子裝置取下並插入電腦中,便可在電腦熒幕上看到跑步者跑步的各項數據。跑步者也可通過熒幕的圖表方式,了解自己在過去的跑步狀況。阿迪達斯公司於1986年將電腦裝置擺在鞋裏頭,運動者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跑步狀況。
(3)感應器在運動鞋裏頭安裝感應器可以記錄跑步者的每壹步資料。當運動鞋裝上這種感應器,會出現兩只鞋質量不平衡,可在另壹只運動鞋中放置小袋子予以平衡。感應器與裝在鞋舌內部的小型處理器連接,使用者只要輸入跑步時的平均步幅長度,馬上就可看出自己跑的時間和距離。此外,如果輸入使用者的體重(千克)數據,還可以進壹步了解到體能消耗情況。
(4)運動鞋的微調功能研發人員研發壹種可以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調整鞋底結構設計以及相關功能,讓使用者在同等能量消耗的情況下,能夠跑得更快,獲得更好的成績。1987年開始將這種構想具體化、訂制化。汀制化改變過去顧客來到店裏,量腳後再制作鞋的習慣。而是用大生產的方式生產運動鞋,既能夠像訂制鞋壹樣合腳好穿,又能夠讓運動員有最好的運動表現,價格又不會太貴。壹雙運動鞋可以發揮“微調功能”,主要體現在合腳性、支撐穩定效果、減震效果等幾個方面。為滿足運動員的要求,就必須把鞋的相關部位及時進行調整到符合運動與腳體的要求。
1986年耐克將具有四面伸縮特性的彈性布料,作為運動鞋的鞋面材料,使鞋面的合腳程度適時作出調整。後來鞋底的彈性及硬度也可以微調到最適當的程度。
1987年阿迪達斯公司設計生產出由更換不同硬度片的插銷,而達到微調效果的跑步鞋,其特色在於改變中插部位的彈性及硬度。其方法是將鞋底的後跟部位作成可塞人圓柱狀插銷的形式,使用者可依需要將硬度不同的Pu插銷加以更換,自行搭配出最適合自己的插銷組合方式。這樣既可以調整鞋底的硬度達到中底可微調的效果,也可因減緩磨耗速度而延長鞋底的使用壽命。另外,用更換插銷的方式也可以把外底做成可拆換的形式。1986年艾通尼克公司設計生產了可拆換式鞋底的運動鞋,使用者可以根據運動場地的表面狀況,換上最合適的底紋設計鞋底。
微調除了可以雕整中插的硬度、大底的磨耗、幫面松緊程度、不同大底花紋之外,1983年阿迪達斯設計生產出可根據自己的體重,步態特點而選擇適用的顏色或硬度的運動鞋。微調功能還表現在強調控制與矯正腳部翻轉現象等。
(5)能量回歸 “更高、更快、更強”是奧林匹克的宗旨,也是運動員追求的目標,因此,如果有壹雙真正具備這種功能的運動鞋出現,必定會被許多運動員所樂於采用。1987年,銳步公司以及康佛司公司的設計(當時最重要設計)、生產出具有能量回歸的運動鞋。能量回歸運動鞋強調能先將使用者的動能儲存起來,待腳要作離地的動作時,原先儲存的動能能夠還給使用者。
(6)多功能運動鞋顧名思義,多功能運動鞋就是指壹雙鞋具有多種運動鞋的功效,可在不同運動場合使用。通常壹雙多功能運動鞋往往適用於3~5種運動項目,其中必定都包括跑步這項運動。
(7)鞋面功能性裝置20世紀80年代出現r壹個重要的轉變,運動鞋的設計的重點由鞋底轉移到幫面。銳步公司設計生產出鞋面帶有充氣裝置的籃球鞋;曾經提出把鞋帶從鞋面拿掉的觀念,也使得壹些名牌企業的鞋款出現無鞋帶設計。1991年彪馬公司設計生產出不需鞋帶的圓盤系統,圓盤系統是由壹組“行星式齒輪組”以及“超強力繩”並搭配四片“穩定片”而構成所謂的不需鞋帶的機構,據稱它具有良好的微調效果,比傳統鞋帶方便而且穩固。
耐克公司率先采用四面伸縮萊卡(Lycra)布料合貼耐氟侖(Neoprene)作為跑步鞋的鞋面,這兩種材料優越的伸縮特性,可讓運動者感覺好像是在穿壹雙襪子般合腳舒適,這種鞋面推出上市後成功地帶動起壹股流行風潮,成為運動鞋在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變化之壹。這種伸縮材料制成的鞋面結構和傳統鞋面不同,鞋舌與鞋領口連成壹體的鞋舌結構,被用於各名牌的高級運動鞋。
(8)鞋底發光裝置20世紀90年代以後運動鞋的主要流行趨勢之壹,主要是用在小孩的運動鞋、腳踏車鞋居多。其原理是將以水銀電池為主的發光裝置,嵌置在中插的後跟部位,借由水銀乃顆粒狀導電材料的特性,當使用者行走的時候水銀會前後滾動,因而產生斷斷續續的閃光。壹般發光裝置可亮八百萬次,大約可使用七個月的時問。
(9)減震功能(又可稱為吸震) 是指鞋底吸收或減輕腳部著地時產生沖擊震蕩的功能。通常,人體在運動時,腳底需要承載2~3倍體重的地表反作用力,如果是做跳躍動作,則要承載高達5~7倍的地表反作用力,這些地表反作用力如果過強,會對人體的關節造成運動傷害.因此,使用氣墊、軟膠之類的裝置束減震,就好像汽車所使用的避震器壹樣,兼具舒適與保護的雙重效果。
(10)訂制化合腳性是從1990年以後才逐漸盛行的設計需求。由於鞋往往是左右對稱大小壹致,但每個人的左有腳是不會在尺寸上、外形輪廓r完全相應壹致,因此,若把鞋面作成可以適度的改變尺寸大小及外形輪廓,就町稱為訂制化合腳性設計。它主要是受到銳步公司推出的氣泵充氣系統,和耐克公司推出彈性布料作為鞋面材料的影響,以致各種名牌競相推出這種號稱像“訂制鞋”壹樣合腳舒適的跑步鞋。
(11)保持腳部幹爽舒適在寒冷氣候下運動的時候,由於鞋腔內腳體排汗,導致鞋腔內潮濕和汗水的積存,因此保持腳部幹爽是必要的。若腳部過濕汗液不能及時排出,腳部可能就會受不了或受到傷害。所以其運動鞋沒計以避免腳部濕熱為佳。
(12)合腳性是指鞋的內部容積、尺寸、外形輪廓等因素,能夠與腳的體積、尺寸、外形輪廓相應壹致,獲得合腳舒適的穿著感受。影響鞋合腳與否的相關因素很多,如果運動鞋的合腳性不理想,就會在它不合腳之處將過度的壓力施加在腳上,形成雞眼、大腳趾黏液囊炎腫等毛病。
(13)彎折效果影響壹雙鞋彎折效果的因素頗多,有鞋面、鞋墊、中底、中插、外底、紙版設計等幾種因素。值得壹提的是,壹雙彎折性良好的鞋並不表示壹定穿著舒適,必需使鞋的彎折部位與腳的彎折部位相應壹致才行,兩者的彎折部位應是從後跟往前算起總長約40%的位置。
(14)翻轉控制 指控制或矯正腳部翻轉現象的設計。
(15)後跟部位的穩定效果 指腳部後跟部位的“支撐”及“穩定”效果。廣義來講,這種設計要求應涵括於翻轉控制這種設計需求之下,因為後跟部位的穩定效果,其實就是指避免踝骨關節的翻轉現象過劇,以免有過度內轉之類的現象產生。
(16)耐屈撓設計指在運動鞋的前掌部位,對應腳前掌彎折處,所作的壹些強化鞋底彎折效果的設計,如外底、中插、鞋墊、中底板、鞋面多使用耐彎折的柔性材料。
(17)止滑效果指外底對地表的止滑效果或抓地力。止滑效果差,不僅易產生滑跤,且會影響使用者的運動表現;壹方面鞋底材料影響止滑效果,另壹方面正確的鞋底紋路設計也對止滑效果有顯著影響。鞋的止滑性能也並非壹定是“愈高愈好”,尤其是壹些必須作急停轉向的運動,如果止滑效果太好的話,往往會將過劇的施力施加在下肢壹些關節,如膝關節造成運動傷害。
(18)跟腱設計又名阿奇裏斯肌腱保護設計。根據後跟部位跟腱容易受到鞋幫後口磨勒所作的壹種改進設計,把後幫口磨勒肌腱的最突起部位降低,可避免磨勒到肌腱,即統口的雙峰設計。
(19)吉利式穿帶法設計是在眼片的內側或外側用織物材料做成環形孔,替代傳統的鞋眼。傳統的鞋帶是穿在鞋眼孔中,鞋眼是孔朝上、下方向開,而吉利式環型孔的所開方向是朝前後方向。織物材料壹般具有很好的抗撕裂和耐磨耗的性能。
(20)充氣裝置是壹系列置於中底之間的可充氣式氣墊組。這種氣墊具有可充氣和調節氣墊內部氣壓的充氣閥和放氣閥,是壹種比較流行的氣墊設計。為銳步公司的專利鞋面設計,1990年初正式運用到運動鞋上。充氣裝置按照不同的運動需求及消費者的不同腳部條件,其擺放的位置,面積大小也會有所不同,使用時只要輕按充氣閥數下,或者按放氣閥數下,腳部就能獲得最佳的合腳性和舒適性。還可以穩固地撐住腳背及腳踩部位使其免於運動傷害。還有這裏
/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246096804e37c3933fc239045c1c3ab7e6677d43428898207001d81f01fdf1422d60457aeacddf893c8becd47b74d630347447d05613a51dadca4c22d565cd1abfa00e91bce743e3b9a2d7c82727dd52756df6f29c297103cb1fe76436f4d79f5f142f07cbe62712f54e0758885244a14689f7436c10f680ca2d4ad45da7&p=9165dc3797904eae5fbd9b7d0b0a85&user=baidu
回答者: 長安城的魯西西 | 二級 | 2008-6-19 20:25
從五個方面入手: 1、結構:做設計,對結構了解必須詳細,結構是鞋的支架,也是框架。 鞋頭:壹般分為圓形、方形、尖形。在舒適度和審美度裏找壹個平衡點,穿著舒服是基本要求。鞋頭造型是造成形式感的先決條件,審美上它弘揚著個性,時尚上體現著流行。設計理念上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對應在具體造型裏就是方中有圓,圓中有方,體現出和諧及順暢。 鞋幫:更多是造型上的考慮。對腳部裝飾也同時會波及到對身體的補充,如高幫、低幫的效果不壹樣。鞋幫可做成許多變化,因為它面積大,容易顯示鞋子的“表情”,立體的、平面的、肌理的、簡約的、煩瑣的設計元素均在此得以反映。休閑鞋幫跟其它比如禮儀鞋之類是有差別的,禮儀鞋裝飾較少。 鞋跟:在增加空間高度上能滿足人的需要。鞋跟中有高根與平跟的區別,女性對高根的要求跟自身形體的塑造有關。平跟、高根還是能作壹些文章,在運動休閑鞋幾乎沒有尖跟,因為功能要求適度運動,為此它不適合,因而相對保守壹些。 鞋面:其實與鞋幫同個意思。它為鞋的外部表面,其色彩、質地、圖樣反映著時尚的概念,給人以整體的視覺感受。鞋面的實用功能常退位給審美功能,它與鞋身互為表裏,形成鞋的表情語言。 鞋底:鞋底雖然從視覺上是看不到,但作為休閑運動鞋卻很重要。它對材質有壹定的要求,其造型起伏要跟人體工學(柔軟、彈性、防滑等具體要求)聯系起來考慮。我們要強調鞋底的功能性及人穿上的生理感覺,因為行動上的舒適度是十分重要的。 綜上所述,從審美和人體工學兩個層面對結構的思考是有益的。表面的時尚與以人為本的造型並不相悖,是互為補充的。 2、質地(材質):許多設計人員過多地考慮造型和紋樣而對材質的關註甚少,其實現代流行時尚對材質的搭配很重視,因為某個方面材質的選擇也代表壹種流行風尚,材質有時也是品質的另壹種說法。材質的對比是很重要的,休閑運動鞋多是采用亞光材料,它所造成的光感跟皮鞋的光感不壹樣。 3、形態:形態即款式,也指它的造型,比如秀氣、粗獷。形態就是壹種鞋的身姿,放松的形態是休閑運動鞋的最大特征,任何造型或樣式不應給人緊張之感,而更多要強調體現出運動或者行雲流水的感覺,使人們在運動中能感受壹種力量和個性的魅力才是實質所在,運動鞋常用曲線的裝飾以加強這種感受。以壹種開放的形態對應著壹種開放的生活品質正是我們尋找的設計內涵。 4、色彩(色料):在休閑運動鞋裏,黑白灰是三大基本主色,作為基色能體現壹種高雅的情調,這三種顏色如帶著“亞光”會更直率地表現品位。休閑運動鞋含蓄地把壹種光澤度作為時尚,其柔軟的感覺符合休閑的心理特征,這是壹種定位。但這不能絕對化,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對色彩的要求是不同的,兒童休閑運動鞋要體現壹種活潑和活力,女性的休閑運動鞋在色彩和諧的基礎上用更多亮色和裝飾以提高時髦的含金量,滿足她們緊跟時尚的心態——同時也與她們的著裝相協調。 5、裝飾:在符合人體工學、穿得舒服滿足的基礎上,我們可在鞋的表面上作些裝飾元素的設計,這裏有圖形元素,有材質元素。市場上2004年休閑運動鞋相當壹部分就采用發亮材質,如漆皮、人造革,顏色對比、明度對比較為強烈,某些小金屬飾片的運用,輝映著金屬光澤,加上熒光、漸層等處理手法,使鞋子充滿生機。 休閑運動鞋的設計,從人體工學的角度必須註意腳部的舒適和保護,便於運動,比如鞋底的設計,無論何種花樣,要有抓地力和緩沖性,而且這種緩沖性針對不同類型的運動有不同的對待,籃球鞋鞋底紋多為坦克履帶式橫紋,網球鞋底多為波浪式橫紋。在女性的休閑鞋設計中可增加彩色鞋帶,讓腳下帶著彩虹,讓壹種新花樣帶動新時尚。所有這些都不能離開休閑運動的基本要求,不管是高科技,還是回歸古典,總要把握壹種人性化的設計,突出硬朗的運動風格。在當代設計理論不斷翻新時,我們應做到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市場與生產相結合,而把握時尚是工業應用品的設計出發點,把壹種人性化的理念灌入我們的設計中,那麽我們就能克服現代主義的刻板狀態,也能克服後現代主義所帶來的花俏影響,更實際面對當今市場和社會的需求,使我們的設計走在時尚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