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最有價值的24堂課》,也讀了《催眠真相》。
總是覺得要說點什麽。
其實不管說什麽,都離不開錢。缺錢啊,想要有錢,就得賺錢。
人家說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還有人說,錢是想出來的。
向內求是對的。
但我想要的錢,在內心世界怎樣求得呢?
也就是說,怎樣把錢想出來呢?
錢在哪裏?
按照南懷瑾老師的說法,錢是有五種去處的。那就是天災、疾病、敗家子、國家、盜賊。去處知道了,我們就懂得錢該怎樣用。
但錢在哪裏?怎樣去求?
縱觀歷史,每當世界經濟發生重大變革時,世界的財富就會隨之轉移。
在農業時代,世界的財富在土地裏,誰擁有土地誰就擁有財富,如:地主;
當工業時代到來時,世界財富發生了轉移,跑到了機器、礦山裏,這時誰擁有工廠、礦山、能源,誰就擁有財富,如:資本家;
當20世紀50年代大工業時代到來時,世界財富又開始從工廠轉移到了流通領域,這時誰擁有流通渠道,誰就擁有了財富,如:中間商、沃爾瑪等。
今天,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美國桑地亞國家實驗室首席經濟學家阿諾得.貝克說:“世界經濟將進行壹場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世界財富壹定發生轉移,轉向何處?今天的世界財富藏在哪裏?我們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公司經理,或者是尋找創業機會的普通人,當我們不能清晰地判斷今天世界80%的財富聚集在哪裏時,妳將無法讓自己如願。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說:“二十壹世紀要麽電子商務,要麽無商可務。”壹語道破天機。
我們現在已經從工業時代進入到信息時代,今天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形成不可逆轉的大趨勢,1993年全球只有50個網站,今天已超過上千萬個,網上交易額1998年達39億美元,1999年達50億美元,2002年達1.2兆美元,2005年已達50兆美元。
2005年9月24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2005年度美國富豪400強排行榜。在這個排行榜中,我們看不到房地產業的老板:富豪中的富豪即排行榜的前5名也看不到汽車業巨頭的身影,那麽這前5名是誰呢?第壹名是微軟公司老板比爾-蓋茨,凈資產510億美元;第二名是被稱為“股神”的投資專家沃倫-巴菲特,凈資產400億美元;第三名是微軟公司的保爾-艾倫,凈資產225億美元;第四名是戴爾計算機公司的邁克爾-戴爾,凈資產180億美元;第五名是甲骨文公司的勞倫斯-埃裏森,凈資產170億美元。
中國首富丁磊只用了四年時間,陳天橋僅用了三年時的間,以驚人的速度積累著財富。這些富豪有如下特點:
1、他們沒有從家族中繼承財富,全部都是白手起家;
2、他們獲得財富的時間沒有超過壹代人;
3、最賺錢的行業是與電子商務相關的行業;
4、賺錢最快的行業也是與電子商務相關的行業。
當我們已經看到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大趨勢時,當我們了解了世界財富轉變的歷史規律後,我們能否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和現實告訴人們:財富永遠都在變革的大趨勢中,今天的世界財富就蘊藏在全球電子商務發展的大趨勢中。那麽是誰在創造著世界的財富?普通人如何參與財富的分配?
怎樣才算有錢?怎樣才能賺錢?
知乎上有壹個熱門話題是:現在要賺多少錢,40歲以後才能財務自由?
討論者甚多,關註人數幾萬。近年來,財務自由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提及,人人都想實現財務自由,但到底什麽是財務自由?
有人認為,財務自由就是有錢,可以任性地買買買、隨時開始說走就走的旅行、車房隨便換......
但事實上,財務自由遠沒有這麽簡單,它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什麽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
百度百科對“財務自由”的定義是: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可用公式表達為:
財務自由=被動收入>支出。
什麽是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是Passive Income,意思是不用主動付出勞動,靠投資或者別人的時間和別人的錢,獲得的收入。它包括但不限於:房租、利息、分紅、作品版稅、個人博客的廣告、代言費等。
可以看出,通過工作所獲得的工資並不在被動收入之列。財務自由還有壹個更接地氣的說法就是:妳不用上班打卡,躺著能掙到的收入,可以覆蓋妳的所有支出,那妳就“自由”了。
既然涉及到支出,那麽妳就應該明白,財務自由,其實跟妳擁有多少錢無關。
比如,妳每月開支1000塊錢,妳的資產每月產生1001塊錢的被動收入,妳就財務自由了;但假設妳月入百萬,但每月支出卻超過百萬,那妳仍然沒能達到財務自由。
因此,真正的財務自由,重點不是擁有百萬千萬,而是感覺到自由,了解妳自己和妳自己所擁有的,知道即使明天丟了工作,也不會因此陷入麻煩,仍舊可以舒適地生活壹段時間,不必發愁立即找工作。
那麽,我們想要實現財務自由,應該如何做呢?
1、升級妳的思維模式
羅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中,提到了全世界合理合法的4種掙錢方式,它們坐落在4個象限——ESBI。
①E象限——Employee 雇員型
雇員通過為別人或為壹家公司工作而賺錢。有壹份工作,付出回報比例是1:0.25-0.5 ,工作付出遠大於所得。
不管妳在哪裏上班,也不管是CEO還是普通員工,只要妳是打工壹族,用時間換取金錢的,每天工作八小時賺錢的,就是雇員型。
②S象限——Self-employee 自由職業者型
自己做老板的,用自己的錢投資,再加上自己的時間,然後賺錢。付出回報比例是1:1,不工作就什麽也沒有,相當於自己給自己打工。
③B象限—Business Owner 企業家型
企業家擁有壹個系統來為他工作,付出回報比例1:5:25:125...企業家只要雇傭合適的人去操作這個系統就可以了,當然前期妳要工作,但是慢慢地妳可以將操作系統化,然後有時間有錢。
④I象限—Investor 投資者型
投資人用錢賺錢,付出回報比例:1:10:100:1000...他們不必工作,因為錢為他們工作。就是投資錢、資金,就像股票啊、基金啊等等這些,以錢賺錢。在“I”象限裏,錢變成了財富。
處於E和S象限的人,都是只有工作才有收入,但B和I象限的人,不工作也有錢,也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擁有“被動收入”。
看完以上四個象限的涵義及特點,妳應該已經發現,只要妳在左側象限,妳就根本不可能達到財務自由之路。
正如羅伯特?T?清崎說:“如果妳想到達時間與金錢的平衡,邁向財務自由和富有的話,除非妳在象限右側工作。妳只有在B象限和I象限工作才能賺取非勞動性收入,才有可能實現時間和金錢的平衡,才有可能財務自由。”
因此,要想實現財務自由,首先妳要學會B和I的思維模式,懂得主動去改變自己所處的象限。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實現財務自由,最開始的難點往往在於資金的積累和觀念的轉變。這其實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建議妳可以從下面兩種方法開始著手。
2、控制妳的現金流
先來看兩個小故事。
小a剛畢業的兩年,屬於月光壹族,甚至還經常超前消費,透支信用卡。這種情況隨著工資的增長,還是沒有好轉,工資壹發下來就要還信用卡,壹直處於負債狀態。
前段時間,家裏人生病了需要用錢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拿不出錢來。
另外壹邊:
小b已經工作好多年了,略有積蓄,隨著現金貶值被越炒越熱,他開始學習和實踐投資理財,然後把手頭上富余的錢都投到了股市和理財產品中。
等到他遭遇突發情況,急需壹筆不菲的資金時,才發現自己的現金都用去了投資,沒有辦法取出來應急。導致自己明明有錢,卻根本拿不出來。
小a和小b的問題,其實都是個人對現金流管理不當造成的,這兩種情況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最常遇到的。
富爸爸曾說:“不能控制現金流的人,在為能夠控制現金流的人工作。”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如果現金流管理不善,掙再多的錢也不會變富有。
如果妳有和小a壹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先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不去追求過高的、和自己當前收入不匹配的生活方式,將自己的債務最小化。
如果妳是小b的情況,則需要對自己的資金進行壹個合理的安排規劃。每年都要對資金進行提前安排,在保證流動性的前提下,再考慮收益。記住流動性永遠是第壹要素,其次才是高收益。
3、了解風險與冒險的區別
這兩年,我發現身邊有很多人買股票。
有的是因為別人推薦;有的是因為去年的短暫牛市;還有的人只是隨波逐流......
但這些人裏,很少有人能看到公司的年報,尤其是其中的財務報表。大部分的人甚至連市盈率都不知道什麽意思。
很多人都聽過“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卻沒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對於大部分沒有財務知識的人來說,投資股票不是風險,而是在冒險。他們甚至稱不上是投資,而是在賭博。
如今,我們都知道購買“資產”,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但前提是妳要擁有足夠的知識,能夠識別出來,並購入資產。
ESBI象限左側的大部分人,都對財務數字不是特別擅長。但若妳想在象限右側成功,那麽數字要成為妳的眼睛,讓妳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東西。
擁有財務視覺可降低妳的風險,相反,財務弱視則會增加妳的風險。
因此,建議妳每周花5個小時去做下面的4件事情:
①讀財經雜誌、財經新聞等;
②學習財務和投資常識;
③去玩現金流的遊戲,這個網上可以有,建議大家多玩幾遍;
④去參加壹些財務學習班。
總結
總得來說,想要在40歲以後實現財務自由,首先是要升級妳的思維模式,賺了多少錢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被動收入”的占比程度,以及懂得何時並且如何從“現金流象限”的壹端過渡到另壹端。
在這期間,妳可能會面臨失敗和困境,關鍵是要相信自己。不要逃避妳需要去學習的東西,直面恐懼和懷疑,花時間去發展妳需要掌握的技能,新的世界將會為妳敞開。
想有錢,得先賺錢。
賺錢有這樣幾種途徑。
壹種是站著賺錢,利用辛勤勞動賺錢;比如說我,給人打工,靠出賣自己的體力來賺錢。
第二種是坐著賺錢,利用經營勞動賺錢;比如說企業老板,依靠自己和員工的付出創造價值。
第三種是躺著賺錢,利用無形資本賺錢;比如說專利、房租、投資等,被動收入。
第四種是睡著賺錢,利用制度賺錢;比如說大的連鎖企業,大的資本家。
第五種是玩著賺錢,利用體系系統賺錢。
老板是謀局的人,這個局謀好了,體系和系統就建立起來了.。對於現在的大老板就是要謀局,把大的架構和體系打造起來就可以賺大錢。
壹號人物考慮架構,考慮體系,考慮系統,是“無所事事、無所作為”而處在最高位置,重在把局謀好;二號人物是指壹個團隊事必躬親,有所作為,重在把事做好。簡而言之,壹號人物是天道,是老莊之道;二號人物是人道,是孔孟之道。
我們肯定想當老板賺錢。
當前,有這樣幾種收入形式:
第壹種是壹次勞動壹次收入,比如公務員、工人等,老板是絕對不會幹這種勞動的;
第二種是壹次勞動多次收入,如老板;
第三種是壹次勞動終生收入,如某個專利、某個品牌等;
第四種是壹次勞動多代收入。
在這四種勞動情形下,作為老板就應該選擇後三種情形,這關系到老板實施的戰略管理。壹份耕耘不止壹份收獲,這就是實現戰略轉折點的突破階段。由過去努力工作變為現在更加聰明地工作,實現壹次投入多次產出、終生產出、多代產出,希望每壹個人都能做“寄生蟲”,最終達到“不勞而獲”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都喜歡做老板,但都是小老板,總是做不大。為什麽做不大,我認為到壹定程度以後,企業要想做大做強,老板的意識必須上壹個新的臺階。現代企業必須要突破思維的鎖定,企業發展到每壹個階段就要用壹個階段的理念和思想,如百萬元的利潤就需要有百萬元的思想境界;千萬元的利潤就需要有千萬元的思想境界;億萬元的利潤就需要有億萬元的思想境界,不然就很難實現突破,而且這種突破不需要很長時間。
活是人幹出來的,錢是人想出來的。
越幹活的人越窮,越思想的人就越富有,這就是當今時代財富創造的環境不壹樣。在西方國家是越玩越有錢,而我們作為世界工廠包括珠三角地區幹了很多活掙了壹點小錢就自認為了不得,那真正掙的是辛苦錢和血汗錢。而人家是在做思想,做標準。
我這個沒錢的人在教有錢的人怎麽賺錢,是因為現代社會的財富機制發生了變化,財富來自思想,做學問的人有思想。壹種新思想就是壹種新貨幣,壹種新思想就是壹種新財富,在當今社會沒有思想、沒有新的理念、沒有新的創新就很難賺錢。
有的企業老板賺了很多錢之後就說他們不會“玩”了,就是利潤的來源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的精神世界前進壹小步,對企業來說就可以前進壹大步。在實踐中,我們對物質的突破、對利潤的突破來自於大腦的突破,來自於思想的突破。如果思想不能實現突破,那麽錢就拿不回來。
有壹句話說得好,解放思想,黃金萬兩;思想解放,萬兩黃金,所以錢是思想解放出來的。過去對廣東來說或許是班門弄斧,但現在不是,廣東這幾年的發展與浙江相比,我覺得還是有點差距,比如說理念上。思想創造財富,但思想是空的還不行,就要把它物化,變成壹種制度,壹種體系,讓體系去運作。
那麽我們是該做事還是謀局?
體系是解決問題的最終途徑。
利潤來自體系,這在西方國家是壹個很好的見證。這其中有四大原理:分別是讓能人為妳工作、資本、制度和體系。能者居上,智者居側,閑人居下。體系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就要打造壹個有競爭力的體系。
同時,我們應該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簡單問題數量化,把數量問題程序化,把程序問題體系化。對於大家都很熟悉的新木桶理論,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做長不做短、做點不做面、做深不做淺以及做快不做慢等四點認識。這就是要求我們打造壹個有競爭力的體系。
同時,我們還要復制壹個有競爭力的體系,實現復制復制再復制,無限制復制後最終使得成本變為零——實現壹個由資本運作到虛擬運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