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
賈思道,“少落魄,為了博客,不務正業”,壹直是傳統反派的典型。而他的姐姐賈妃則是受到李的寵信,並靠裙帶關系得到提拔。後來,他成了壹位有權有勢的大臣。他個人喜歡肉欲。當他年輕的時候,他經常在西湖上用燈籠舉行宴會。晚年與嬪妃在亭臺樓閣中鬥蟋蟀。他在國家事務中最大的失誤始於1259年。當時被分配到漢陽,以右丞相、樞機主教的身份指揮軍事。他派出密使向作為皇帝弟弟進攻鄂州的忽必烈求和,並答應南宋皇帝收錢,但忽必烈起初拒絕了。恰好那年秋天,後來被蒙主稱為憲宗的蒙哥死了。忽必烈汗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國家去爭奪皇位,才倉促做出決定。當蒙古士兵從北方撤退時,賈似道打敗了張大傑,回到少師封侯。忽必烈於次年稱帝建立元朝,並派人收集南宋古幣,以防賈似道扣留。後來忽必烈再也沒有接受南宋的求和請求。
但是,賈似道確實有粉飾太平的本事,所以十幾年,他在1264年被授予趙的皇位,當時已經是壹個不到三歲的小皇帝了。賈似道是以三朝元老的身份出道的。275年春,元軍到達長江中遊,伯顏的軍隊向下遊推進。賈似道的嫡親女婿範也被貶到元朝安慶,他也準備船只進出蕪湖。然而,由於他向伯顏求和的請求遭到拒絕,江面上的軍隊不戰而潰,所以他不得不住在揚州。此時臨安的朝廷已經岌岌可危,大臣們紛紛要求賈思道認罪。執政太後謝貶他為高州團練使。在傳統政治中,官員的降級和逐壹釋放,往往在第壹次禁獄中就埋伏了暗殺的動機。原來《賈思道傳》的作者最後可以“在漳州”。只因為賈思道是這樣的奸臣,寫起來才有意思,可是鄭虎臣,那個自告奮勇送他死罪的縣尉。此人能在清朝歷史上留名,還表彰壹個漢奸壹個忠臣,被歷代歷史讀者傳誦。
為奸臣說句公道話,不是本書的目的,即揭露傳統政治中道德的真相,也不是我們今天重新審視歷史的主題所在。我們提出壹個賈思道的故事,卻包含了中國金融史、經濟史的壹個重要環節,不是賈個人的行為、愛好、生死所能概括的。
從種種跡象來看,傳統中國的物質文明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張擇端《宋史》寫於北宋滅亡前夕。從圖中可以看出,汴京的商業發展和中等以上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建築、船只、橋梁,都不遜於20世紀中國任何壹個內地城市。也就是貨物的運送、裝卸,各種工匠店鋪的經營,可能至少與那壹天西歐的任何壹個城市是壹致的。壹個半世紀後,凱爾波羅在南宋覆滅後的32年內到達同壹天的臨安,而今天的杭州曾說:“毫無疑問,昆賽是世界上最美麗、最高貴的城市。”杭州寬敞的街道,運河交通,石溝排水,給威尼斯的遊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稱贊的是,中國的富裕體現在數量巨大。不僅大都市有無數的城市,鄉村也有無數的城鎮,這是歐洲所沒有的。
凱爾波羅的敘述具有煽動性,壹般讀者懷疑他的誇張。然而最近,法國學者JacquesGernet將他的回憶與當代中國文獻,如《清明上河圖》、《都城紀勝》和《夢粱錄》進行了比較,發現其中的許多細節可以相互印證。經過他的整理,13世紀的杭州真是熱鬧繁華。
網絡圖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找到通衢街橋的名字和小巷裏賣最好的紙扇的商店的位置。杭州人口從12世紀初的不足20萬逐漸增加,突破百萬大關。那壹天,歐洲最大的城市,幾萬人口,已經不可思議了。所以,格爾內問:那壹天,中國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先進的國家,即使南宋的河山只保存了壹半,但它仍然擁有6000萬人口,面積相當於今天法國的四倍,文化也達到了最輝煌的階段。為什麽在被蒙古人入侵的時候,表現出歷史上的嚴重倒退?
其實亞當斯密寫《武林舊事》,已經是200多年前的事了。當他在寫壹本書的時候,他還去了波羅凱爾,去瞻仰大約500年的中國。已經指出,雖然中國在500年前就領先了,但從那以後就無法延續優勢。史密斯沒有說出原因,但他已經指出,中國的法律制度壹定有阻止人們增加財富的癥結。
今天,我們在講述賈思道的故事時,指出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中國傳統的官僚體制,集中掌握了大量的農民,缺乏現代組織和技術的能力,尤其缺乏壹種恰當的管理商業金融的意識形態。以上兩章已經逐漸提到了北宋的情況。南宋末年,財稅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杭州的繁榮不僅對國家大事毫無貢獻,長三角的農業財富也無法調動起來。賈思道之所以震怒,不僅僅是因為他對敵情的判斷有誤,也不是因為他驕奢淫逸,而主要是因為他在李雲的最後兩年主動“買公田”,這無異於沒收壹些富人的資產來養活軍隊。而他主持發行了最後壹種信用貨幣,導致物價再次上漲。《奸臣傳》說,最後,有著元老之譽的向林太後謝說,他應該死,說:“不知道士紳耕種的草有多少,陛下不能約束。”可見在野的人,包括中等偏上的人,已經對他恨之入骨。
要說這壹事態的背景,還得從康王的趙構說起。
當趙構成為未來的皇帝時,開始時沒有法律制度或公意的支持。他本該在八金軍中被劫為人質,但只是因為他的父親和兄弟被擄,他才自立為帝。除了哲宗遺孀對所謂元胡皇後孟實的認可,他的帝王之業沒有法律依據,南方也沒有權臣。他的部下爭主不定,他自己沒錢沒兵,也可以認為是宋朝中央集權過度的結果。於是他剛從揚州回到杭州,壹個擔任皇宮警衛的官員就叛變了,迫使他退位,讓他壹歲多的小兒子當了皇帝。韓世忠勤政,他才能恢復。而且呼吸不定,被晉人追殺找海船逃命。直到公元1135年,祠堂建在南宋都城臨安。那壹天,南方各省也在叛軍和盜賊手裏,皇帝的軍隊大部分都是從這些部隊改編過來的。當時,叛亂與和平鬥爭持續了十幾年。從南宋開始,就沒有機會理順財政收入的重組。
從本《食記》中提取的“經濟錢”、“總錢”、“月樁錢”、“板帳錢”等詞語,在歷史教科書前後都有提及。其實這代表了王朝初創時的籌款方式。壹般情況下,附加稅是從現有稅額中添加的。剛開始幾千條加23條,後來增加到56條。還綜合收取公務處理費,與贓刑相結合。然後,指示地方政府定期向附近駐軍提供補給,“每月張貼”。
網絡圖
這些名字給了南宋政府立足的機會,但並不是財政史上的重點。到李信傳《原富》年的時候,已經是13世紀,南宋的最後壹片葉子。他還提到,北宋初年,東南每年只給汴京供應200萬。他到的時候,不考慮四川,東南的經濟和貨幣總量已經達到1440萬。但他沒有指出的是,南宋政府早期是有賣公地的,後來是靠印紙幣和買民貨來維持的。最後,1000萬元只能買到10000多石大米,政府無法用鹽、酒、明礬和茶葉的稅收和專利來平衡開支。
南宋的紙幣在《全漢聲》中已有詳細研究。以蕙子為例,在高宗之後的壹百年左右,發行量增加了32.5倍。但會議要每三年“綁定”壹次,舊幣要換新幣。有以二換壹,以五換壹的情況,所以它的折舊也要累計計算。但有時政府也出售金銀收回法幣,有時新舊都用,其法定價值無法計算。根據全家提供的資料,南宋初年,大米3毛錢壹石是常事。100年後,出現了提到340美分、700美分、1000美分壹石的文字,其貨幣貶值超過300倍。在今天,經歷過貨幣惡性膨脹的人可能不會覺得這種情況很了不起,但在中世紀,市場狹小,交通擁堵的時候,這已經是壹種極端的威脅了。壹石大米值100萬,夠震撼的。而且貨幣貶值無異於變相加稅,其負擔往往轉嫁到窮人身上。政府缺錢,相應的繳費項目只扣不扣。全漢生舉了壹個例子:1235年,有壹個朝廷官員辭職去監管軍馬的調度。他指出的原因是貨幣貶值和軍費短缺。因此,監督和不監督的情況是不言而喻的。《兵之》提到征兵,還有壹段是這樣的:“我們連隊不能身體力行,操
賈思道買田計劃於1263年實施,元軍進臨安13年才退位為太上皇百年。買田的區域限定在平江到嘉興的六個縣,也就是今天江浙之間的長三角最富裕的地區。買的地是每戶200畝面積的1/3。按照壹個復雜的公式,代價是用紙幣,用金銀和表白。買農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將來創造紙幣和和諧。預計收的租金能解決當天的財務問題。
賈思道用自己的壹萬畝財產發起的。其實施的結果已經過多次討論。只有今天認真寫的《原富》這本書裏的壹段話告訴我們,這是壹個很宏大的計劃,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實施。最大的技術難點不僅僅是買地,而是買地之後,官僚沒有確切的辦法掌握管理才能收獲果實。賈似道壹倒,各方紛紛要求歸還原主。也有人建議,為了官地的賞賜,應該招募佃戶。
網絡圖
但這些官田從未歸還,元朝將其作為對皇室的賞賜。即使100年後,王朝也沒有妥善處理,仍然成為日後宿松地區官田重稅的問題,這在顧的《宋史》,以及周撰寫的論文中都有所體現。
有了北宋和南宋的雙重經驗,我們知道,當壹個農業國的行政體制已經成熟,還不能完全管理和發揮所轄最先進的經濟部門的作用時,只有用商業控制才有出路。這時,政府的職能越來越復雜,使用特殊技能的需要越來越大,其經費也必須擴大。因為它超出了舊式農業的範圍,又不能用現有的稅收來處理,所以不得不發行債券,這就導致了代議制政治和司法以及隨之而來的其他組織和運動的獨立性。
只有當公民的經濟成熟,他們的組織結構能夠產生領導力並成為政治重心時,這種發展才有可能。就歐洲而言,這是資本主義的崛起。因此,法國歷史學家FernandBraudel曾說:“資本主義的成功在於它與國家的滲透,它本身也成為國家。”中國在20世紀還沒到這個階段,更別說13世紀的南宋了。至於舊官僚,由於與所掌握的農村缺乏緊密的經濟聯系,很難準確地掌握其資源。英國歷史學家最近的壹項研究發現,在都鐸王朝和石板王朝,封建主義已經崩潰,資本主義尚未出現,王室以官僚結構管理房地產,產生了無數的技術問題,這些問題不是腐敗無能可以概括的。賈思道的死,家庭的破壞,都被忽略了。把他當成南宋覆滅的主因,是以道德的名義簡化歷史。
今天回顧這段歷史,不足以讓中國人驕傲,但也應該讓人感到壓抑。要記得1279年蒙古人滅了宋朝,但是在百年之內,元順帝兵臨城下,徐達就糾集了三宮嬪妃趕往漠北,成為壹個被驅逐出境的王朝,這在過去也是史無前例的。只有有了這些經驗,明朝偉大的皇帝朱元璋才極力復古。他的財稅政策是建立在經濟最落後的部門之上的,這與宋釗立信的精神大相徑庭。離我在“開場白”裏說的今天的中國是“雨過天晴”還差得很遠,但這些環節都是可以壹致的。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讀歷史,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大歷史的特點。賈似道也是重要環節之壹。如果妳不是窮人,妳很難理解歷史的深度和曲折,所以很難看透長期的口糧